荔枝60一斤卖给迪拜土豪:中国水果,完成了一次痛苦蜕变

蓝鲸财经
27 Jun

文|正解局

最近,电视剧《长安的荔枝》很火。

不过,更火的是,国外精品超市的中国荔枝。

TikTok上,中国荔枝(#ChineseLychee)话题,播放量突破15亿次。

有人做开箱视频,有人讲解剥荔枝壳的奇妙感觉,还有人讨论荔枝的味道,像是那种日常水果。

飙升的热度,让中国荔枝的价格,在美国翻了3倍。

而在迪拜,有“大馋富豪”领着保镖闪现中国商品超市,一次就抢购了5箱3斤装白糖罂荔枝。

迪拜土豪,那可是吃奢侈品水果长大的。

全球最贵水果,日本黑珍珠西瓜、猫山王金枕混血榴莲、加拿大黑松露车厘子,都是迪拜王室和富豪的日常。

但一见到中国好货,他们还是有点把持不住。

2022年,他们把中国浙江的东魁杨梅,卖到了9美元一颗的天价。

商家每卖出450颗装的一箱杨梅,就能去鹤岗换一套房。

就连中国的乌兰察布葵花籽,也被卖到100元/斤。

在今年3月,正是迪拜的斋月,当地人白天不吃饭,太阳落山后才吃几颗地产椰枣,快速补充血糖。

有了进口鲜荔枝后,很多富有家庭就用中国荔枝代替椰枣,抢购潮让迪拜的荔枝进口量,占到了整个阿联酋的35%。

而最近,随着茂名的荔枝大批量上市,空运至迪拜的800公斤中国鲜荔枝,只用两天就被抢购一空。

拿捏富豪的中国荔枝,究竟做对了什么?

中国荔枝能在国际出道,当然很靠天赋。

单看颜值和口味,荔枝就足以让中东土豪们上头。

完整时,它像《权力的游戏》里龙蛋的缩小版,充满了神秘感。剥开皮,它又像一颗硕大的珍珠,海底鲛人泪。

无论哪种形态,都对得起99迪拉姆1.5公斤的价格,约合人民币一斤就是六七十。

而味道上,中国白糖罂比东南亚品种高出20%的糖含量,让泰国和越南荔枝都靠边站。

中国荔枝的甜,全是历史底蕴的积累。

在广东,仅茂名一个产区就保留着1.2万棵300岁以上的古荔枝树。

别的古树是被游客围观的国宝,茂名的古树,全都宝刀未老,结出的荔枝一个比一个甜。

为了吃到古树荔枝,中国富豪们早就出招了。

他们甚至花大价钱,剁手果树的“一年采摘权”。

去年,一棵名为“天女散花”的古荔枝树,一年采摘权被拍出138万的天价。

今年,茂名高州贡园的600年“千手观音”树,丰年产出也不过是400斤荔枝,又拍出139万元的价格。

折算一下,每斤荔枝大约3475元,直接覆盖到迪拜富豪们的购买力区间,把迪拜的高消费市场养得肥肥的。

放眼全球,不止迪拜人被中国荔枝圈粉。

比如智利,在自贸协定的优势之下,年进口荔枝已经突破1.2万吨。

其他各国虽并未披露具体进口荔枝的数据,但近两年来,广东部分地区的荔枝出口量均超过了8000吨,几乎与内销持平。

面对媒体采访,一名在广东经营荔枝生意的陈老板说:“过去是洋超市通过我认识荔枝,而现在是洋超市通过荔枝认识我。”

中国人吃了2000多年荔枝,果农和果商们终于有了话语权,可以赚一点轻松钱。

而在这份艰辛与努力的背后,中国的整个水果产业,都是负重前行。

荔枝火爆出圈,也是中国水果业的逆袭史。

实际上,中国的水果业还不够强。

首先,是难在缺乏优种。

以最熟悉的苹果为例。

在19世纪及之前的时间里,中国大地上也有苹果,但大致是两种:一种叫绵苹果,口感绵软不脆,主要用来观赏;另一种叫沙果,个子小、酸味重。

现在中国的东北,还有很多地方种植沙果,被当地人当作零食或制作蜜饯。

因为当时的苹果不够好吃,中国商人自发地从世界各地带回优种,其中就包括1905年开始在民间引种的美国种“国光”。

此后六十多年,中国被战乱与动荡袭扰,即使中国农业科学院在1957年成立,最开始的几年,农科院的工作重点还是培育粮食,水果作为可有可无的副食,育种工作暂被搁置。

就这样,国光苹果顺理成章地渗透中国市场,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

一直到1966年,我们终于从日本青森县引进了富士苹果,个大、脆、甜,还非常耐储存。

此后,这个“六边形战士”就开始长达一个多世纪对中国苹果江湖的统治。

中国市场上的很多“富字辈”的改良品种,如晋富1号、岩富10号,其实也都是引自日本。

后来阿克苏地区培育出冰糖心苹果,名字都没有另取,而是直接就叫“冰糖心富士”。

因为长期的约定俗成,“富士”早就成了美味苹果的代名词。

那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没有日本富士,就没有中国苹果?

日本青森富士苹果

实际上,更多人想问的是:“中国的水果育种能力,真有那么弱吗?”

那就再看看其他水果。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爱吃柑橘,中国也是柑橘原产地。

但现在中国的大部分优质柑橘品种,也是外来的。

比如四川的春见、不知火,浙江的红美人,全都是日本种源。

为了种植这些水果,我们还下了血本。

不光每年要向日本相关部门缴纳高昂的引种费、专利费,一些果农还要花钱购买植株。

比如果农如果想种阳光玫瑰的授权苗,一棵就要花15-30元。

谈钱,伤感情。

那我们再聊聊中国水果的配套环境——也曾是相当恶劣。

最限制水果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冷链布局。

截至目前,中国的冷链覆盖率,果蔬35%,肉类57%,水产品69%。

貌似还挺不错。

但对比一下就会发现,日本全国的冷链覆盖率超过90%,美国更是超过了97%。

冷链不给力,损失的不仅是销售效率,还会在农户端堆积严重的货损率。

因为只要商家收果不及时,没有冷库的小农户就只能看着鲜荔枝在眼前一点点腐坏。

产与销,还只是产业的最底层。

品牌打造的上层建筑,我们缺的课更多。

看一个扎心的对比:

就在去年,中国出口了98万吨烟台苹果,出口额是10.46亿美元。

同期,智利出口了约57万吨车厘子,出口额约20亿美元。

智利车厘子

同样是一个国家出口最多的水果,智利出口车厘子的总量是烟台苹果的一半,单价却是烟台苹果的5倍,整体赚钱能力,是烟台苹果的两倍。

这让智利的车厘子产业,提供了超10万的就业机会,人均创收是中国苹果出口从业者的6倍。

难道是智利车厘子天生高贵?

并没有。

目前全世界的车厘子,其实都是优种“冰”的后代。

而最初培育出“冰”的,就是一位名叫阿冰的中国劳工。

所以基因不是问题。

我们中国人其实很会种水果。

关键是,在忙于生存和发展的时候,我们忽略了一件事:

为自家水果打造世界品牌。

举个例子。

中国是猕猴桃的原产国,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是世界第一。

但现在市场上最贵,也最爱断货的猕猴桃,是新西兰的“佳沛奇异果”。

面对国际大牌,中国果农几乎只会一招,薄利多销。

比如2023年的冬天,广东地区尤其干冷,这让妃子笑、桂味等品种积累充足的能量,花开茂盛,迎来丰产大年。

果农和果商们,当然要大干一场。

但结果是,鲜果荔枝上市,消费者一窝蜂去抢特价荔枝,导致整个市场的荔枝价格暴跌40%。

性价比是花钱的原动力,所以错不在消费者。

而是中国荔枝只有产地没有品牌,营销方法不足,维持不住价格。

一生要强的中国人,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不想当差生的荔枝产业,其实在几年前,就开始了奋起直追。

在茂名,占地142.65万亩的“全球最大荔枝连片种植基地”,光嫁接荔枝就有300多种,大部分都是上乘品质。

而在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名录”中,一共收录了31种优质荔枝,广东有21种入选。

高产、抗病、甜度高,广东的荔枝种植面积,达到了400万亩,超全国一半,是全球的三分之一。

因为品种多、产量大,我们这些吃货,能在五月吃到妃子笑,六月吃桂味、仙进奉,七月还能吃粤东的凤山红灯笼。

除了优种培育,科研人员还为荔枝定向研发了保鲜黑科技。

不要小看荔枝的保鲜技术,这可是个大工程。

没有经过处理的荔枝,下树只要三天,表皮就开始褐变,别想卖上价了。

2006年,广东地区的廉江日升合作社,与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开始研发荔枝锁鲜技术。

他们大面积建设“田头小站”,给刚摘下的荔枝洗个冰水澡,直接减少30%的损耗。

再用0.1%维生素C溶液浸泡,让荔枝的褐变率,降低50%。

加上包装升级,避光率提升到95%,氧气降低到2%以内,能让荔枝睡个七八天,醒了还是少年。

终极大招,是零下35℃速冻,一年后荔枝还是脆甜。

到2023年,广东省正式启动关于荔枝保鲜的专项科研攻关,荔枝保鲜技术再升级,充氮包装让荔枝轻松保鲜120小时。

同年5月,广东茂名的28.8吨荔枝就首发到了美国。

同时,茂名东南部的电白区,还在一个月内向荷兰发出了100多吨头茬荔枝。

紧接着,从茂名旗下高州市发往海外的荔枝,从每周一次,稳定增加到每周3次。

高州荔枝

到2024年,荔枝的超级外挂“超低温冻眠锁鲜”技术正式上线。

当年8月30日,广州市从化区的2.4吨冻眠鲜荔枝,就首次发车到炎热的沙漠地区阿联酋。

自此开始,整个亚洲吃到的中国荔枝,新鲜度几乎没有差异。

即使远隔重洋的欧洲人,也开始对荔枝“心向往之”。

而这些不负众望的出口鲜荔枝,也终于让中国水果,在空运成本高达18元/斤的情况下,实现了300%的毛利。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中国荔枝出海,用几年时间走完几千年的路。

近期的热播剧《长安的荔枝》中,演出了中国古代运送荔枝的奇迹。

剧中隐藏着这样一笔账:

官员李善德运送荔枝,用时11天,走约5千公里路,手中经费是56720贯钱。

如果按照粮食的购买力去换算,一贯钱能买240公斤大米,这笔钱大约是现在的八千多万人民币。

最终李善德成功运回10斤鲜荔枝,约合每斤荔枝800多万元。

《长安的荔枝》剧照

即便是在皇家,这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千年之后的现在,我们用科学技术、网络营销、产业协同等多种手段,让消息传播出去,把荔枝送到世界各地,还用茶饮、酒水、零食等形式,去应对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其实,不仅荔枝可以出海到世界各地,其他果蔬同样可以。

从进口网红水果,到输出网红水果,全球吃货的果盘子里,必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更为重要的是,小小荔枝,已不仅仅是解馋的水果。

更体现出我们国家在信息通透度、产业完整度、上下游协调程度上的巨大提升。

这些已是我们的基本盘。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