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做AI眼镜,蓝思科技最激动

蓝鲸财经
27 Jun

文|源媒汇

被推到十字路口的果链巨头,想寻找“第二春”。

6月24日,“果链”三巨头之一的蓝思科技宣布,公司与杭州Rokid联合开发的AI+AR眼镜Rokid Glasses,在蓝思科技湘潭基地正式下线。

Rokid Glasses算是一款网红产品。早在今年2月18日的杭州市余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Rokid 创始人兼 CEO Misa便向外界展示了该款产品,更凭借一句“我的发言稿就在眼镜里,翻页通过手上的戒指完成”火爆出圈。

动图截取于Rokid Glasses宣传片

受此影响,2025年也被视为 AI 眼镜的爆发元年。据IDC预测,2025年,全球AR设备出货量有望突破4000万台,消费级市场占比超60%。这无疑让难摘“果链”标签的蓝思科技,看到了新业务崛起的希望。

据悉,蓝思科技是Rokid Glasses配件以及整机组装的独家供应商,为后者提供核心精密组件及全流程生产和整机组装。其实,早在多年前,蓝思科技便已进场布局智能头显与智能穿戴类业务,并与智能汽车及座舱类等业务,一起被视为其谋求转型的新希望

只是,从结果上来看,新业务仍难以独挑大梁,蓝思科技对果链的营收占比看似下降,实则依赖症仍未得到根本性缓解。针对智能头显与智能穿戴类业务等情况,源媒汇向蓝思科技方面发去问询邮件,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此外,研发投入占比低、毛利率逐年走低等,也让正在谋求港交所上市的蓝思科技面临多重挑战。

01苹果“依赖症”难消

近日,蓝思科技通过港交所聆讯,距离其成为“A+H”股两地上市公司仅一步之遥。

在企业出海发展需求,以及港股、A股整体估值差距收窄,加上监管政策的持续优化之下,自2024年以来,美的集团、龙蟠科技、顺丰控股等一批A股上市公司纷纷赴港上市。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三花智控宁德时代、晶澳科技、先导智能恒瑞医药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在H股发行并上市的相关公告。

此番,蓝思科技加入赴港IPO队列,从披露来看,与上述企业的目的并无二致,同样旨在推进国际化战略。然而,国际化战略之下,蓝思科技对苹果公司的业务依赖,也引发市场关注。

翻开蓝思科技的发展史,2007年是其命运转折点。当第一代iPhone惊艳世界时,背后那块关键玻璃面板正是出自蓝思科技之手。这场“联姻”,让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蓝思科技及董事长周群飞,一举跻身苹果核心供应商行列。

此后18年,双方形成深度捆绑。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间,蓝思科技对最大客户(市场共识为苹果)的销售额为331.36亿元、315.12亿元、345.67亿元,占当年总收入比例为71%、57.8%、49.5%。

作为蓝思科技的第一大客户,苹果看似贡献收入占比逐年下降,但2024年其贡献的销售金额却比2022年还增加了14亿元。而占比下降,更多源于整机组装业务的“稀释效应”。

这也一度令市场担忧,一旦蓝思科技某些业务被踢出苹果供应链,公司或将面临的资产减值风险,对财务状况会产生严重影响。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2016年,因iPhone销量首度下滑,蓝思科技的营收、净利润也遭遇双双下滑。

为维系与苹果的合作,蓝思科技付出了沉重代价——公司的固定资产从2016年期末的120.77亿元飙升至2024年期末的363.79亿元。

重资产模式也带来了巨额资产减值损失。据新财富杂志统计,2019年至2024年,蓝思科技连续6年确认大额资产减值损失,合计损失达36亿元。

而蓝思科技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近三年一直处在4%左右,远低于苹果供应商5%-8%的门槛要求。

图片来源:蓝思科技招股书

02新业务难挑大梁

面对“过度依赖苹果”的质疑,蓝思科技也开启了长达十年的转型之旅。

2015年,蓝思科技涉足新能源汽车领域被视为关键一步。目前,其主要围绕智能驾驶舱及周边结构件研发,批量生产了包括车载电子玻璃及组件、车载中控屏等诸多种类产品,并陆续拿下特斯拉、宝马、比亚迪等多家车企订单。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蓝思科技智能汽车及座舱类业务从35.84亿元增至59.35亿元,占当年总营收比例从7.7%增至8.5%。营收增长可观,毛利率却难掩“失落”,上述业务的毛利率从2022年的19.5%骤降至8.7%。

图片来源:蓝思科技招股书

对于智能汽车及座舱类业务毛利率的下滑,蓝思科技方面归结为: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部分降价压力传导至供应链环节。这也揭开了“以价换量”的残酷现实。

在特斯拉、比亚迪等客户的强势压价下,公司车载中控屏等产品的单车价值量陷入停滞。

而智能头显与智能穿戴类业务同样表现平平。财报数据显示,该业务实现营收从2022年的35.39亿元降至2024年的34.88亿元,占当年总营收比例从7.6%降至5%。

尽管前文提及,蓝思科技与AI眼镜企业Rokid达成合作,可在其中仍只是扮演镜片供应商和组装代工角色。

更富戏剧性的是人形机器人故事。2025年1月21日,蓝思科技高调官宣批量交付智元机器人灵犀X1产品,涉及关节模组、控制器等核心部件。

看起来搞得热火朝天,实则贡献营收还不如前述智能汽车和智能头显类业务。数据显示,2024年,蓝思科技的人形机器人业务营收占比不足2%。

虽然过去一年人形赛道热度高涨,吸引了不少车企以及互联网企业的押注,但资本的狂热暂未能反应到出货量上。

据新战略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面向K12教育和桌面型的小型设备机器人不纳入测算)出货量超2800台,市场规模超20亿元。

各大机构对人形机器人的未来需求量和规模,虽给予了较乐观预期,但从目前来看,人形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稳定的市场需求仍在逐步形成过程中。就连头部人形上市公司优必选,也还长期处于亏损之中。

这也反映出蓝思科技新业务面临的现实困境。

为了减少对苹果的依赖,在谋求新业务转型之外,蓝思科技也加速开拓新客户,譬如2021年其便拿到了小米的代工订单,为小米手机提供屏幕、后盖等。对此,市场猜测,2024年,仅次于苹果的蓝思科技第二大客户或为小米集团。

如今,小米也开始涉足AI眼镜业务,并已启动预约。截至6月26日下午源媒汇发稿,京东电商平台显示,小米AI眼镜已累计3万人预约。不过,此前已有消息称,小米AI眼镜或由另一果链巨头歌尔股份代工。

面对歌尔股份这样的强劲对手,蓝思科技究竟能从小米手中拿到AI眼镜的多少蛋糕,尚是未知数。

03赴港IPO背后的资本迷局

相比业务层面的转型“忧虑”,财务层面的“矛盾”,也在蓝思科技身上清晰可见。

截至2024年末,公司账面货币资金高达109.88亿元,同期短期借款15.61亿元及长期借款78.08亿元,构成典型的“大存大贷”格局。

2021年初的近150亿元定增,更成为市场质疑焦点。4年过去了,该定增募投项目仍处于建设期,且尚未产生收益,蓝思科技二次赴港必要性引疑。

图片来源:蓝思科技公告

此外,分红操作同样耐人寻味。6月10日,蓝思科技刚完成派息,总额为19.84亿元。天眼查显示,公司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比例超70%,成为最大受益方。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提交招股书日期,蓝思科技实控人周群飞及其配偶郑俊龙,通过蓝思科技(香港)和长沙群欣,合计持有公司62.13%的股份。

Wind数据显示,A股上市十年间,蓝思科技累计现金分红94.65亿元,假若按照上述持股比例进行估算,周群飞家族累计获得的分红或达数十亿元。

图片来源:Wind

一边是账上百亿现金,一边是持续融资需求;一边是项目延期建设,一边是大手笔分红。

这些矛盾的资金运作,也构成蓝思科技此次赴港IPO的最大争议点。

在招股书中,蓝思科技将此次港股IPO定位为“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的关键举措”。然而市场分析却指出,这或许更多是蓝思应对苹果供应链“去中国化”的被动选择。

据综合报道,苹果已要求供应商在2025年前将25%产能转移至中国以外地区。苹果作为蓝思科技营收贡献49.5%的第一大客户,不得不加快越南等海外基地建设。

可现实困境是,相较国内工厂,蓝思科技的越南工厂良率要低5-8个百分点。

赴港上市背后,蓝思科技更深层次的挑战,或来自技术路线变革。

蓝思科技以玻璃工艺立身,但折叠屏手机采用的UTG玻璃领域,三星已形成反超优势。网传苹果折叠屏手机可能采用蓝思UTG玻璃,若消息属实,公司又需投入巨资扩展产线,这或是其急需融资的现实考量。

关税规避的脆弱性同样不容忽视。蓝思科技境外销售占比近60%,而其采用的保税加工模式也面临美国“301”调查的潜在冲击。在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下,这种模式随时可能遭遇风险。

04周群飞走到十字路口

回望周群飞的创业史,堪称一部中国制造业的传奇。15岁辍学南下深圳的她,从手表玻璃加工厂打工妹起步,靠着“白天打工、晚上上课”的拼搏精神,掌握丝网印刷核心技术。

2003年摩托罗拉V3手机订单成为关键转折。当国际客户质疑“玻璃割到总统怎么办”时,周群飞三天三夜未离车间,最终攻克特种玻璃技术难题。这种执着精神,让蓝思科技在2007年抓住iPhone机遇,成为“全球手机玻璃女王”。

如今,这位湖南女首富面临新挑战。

2024年胡润百富榜,周群飞夫妇以635亿元身家位列第56位,财富较2023年增长180亿元,重回湖南首富宝座。

图片来源:胡润百富榜

财富增长背后,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隐忧——机器人关节件面临特斯拉Dojo算法迭代的冲击,汽车电子业务陷入价格战泥潭,传统玻璃技术优势遭遇挑战。蓝思科技的突围之路,远比当年攻克一块手机玻璃要复杂得多。

综上,技术护城河不足的补位,或也是蓝思科技急切赴港IPO的真实动机之一。

10年前,周群飞在深交所敲钟时,手中握着的是一块完美的手机玻璃;10年后,她需要向资本市场证明,蓝思科技拥有的不仅是手机玻璃,而是穿越产业周期的生存能力。

毕竟,当苹果供应链加速向东南亚转移,当机器人关节开始采用碳纤维材料,传统重资产模式积累的363亿元固定资产,随时可能从竞争优势变为沉重包袱。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