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出自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中的这句诗,正是“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深处科技”)名字的由来,也寓示着其在机器人领域的探索之路。
6月25日,在世界经济论坛第十六届新领军者年会(又称“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杭州“六小龙”成员之一云深处科技的创始人朱秋国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的采访。
达沃斯论坛会后,首次参会的朱秋国被现场媒体团团围住,他坦言,今年以来,公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朱秋国告诉每经记者,凭借供应链优势,中国的机器人成本仅为国际巨头的1/3到1/2。“通过AI数据驱动技术,现阶段部分技术已经缩小差距。在AI融合应用方面,中国企业展现出创新优势,这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
AI具身化技术的发展需要循序渐进
NBD:云深处科技去年发布了第一代人形机器人Dr.01,从机器狗到人形机器人,技术难点有哪些不同?
朱秋国:说实话,当初选择机器狗领域是比较冷门的。一方面基础技术不成熟,另一方面应用场景也不明确。但我们坚信,机器狗在移动能力和通过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所以坚持了下来。从2017年创立到真正落地应用,我们花了5到6年时间探索应用场景,直到2020年才明确聚焦在电力巡检等危险、重复性工作场景。
其实,机器狗和人形机器人的技术重点很不同。机器狗主要解决移动问题,在机器狗研发方面,我们投入了大量精力解决智能通行问题,目前已经突破了一些核心技术,正在将这些能力逐步移植到产品中进行验证。
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日本ASIMO机器人到现在的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虽然进步明显,但实际成熟时间可能比大家预期的要长。
NBD:您如何看待AI大模型(如ChatGPT)与具身智能(Embodied AI)结合的趋势?云深处科技是否在探索AI+机器人协同的新模式?
朱秋国:AI具身化技术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两大方向:首先是移动能力,现代机器人已具备出色的环境适应能力。以救援机器人为例,它们不仅运动性能强大,还能通过智能感知和导航系统完成复杂任务,比如在地震废墟中自主行动。
其次是操作能力,这是人形机器人面临的最大挑战。要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灵巧地使用双手完成精细操作,需要突破性的技术创新。我们正在探索将多种技术方案相结合,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来突破这些瓶颈。
我们提出的产品模型更多是一种探索性尝试。在交互设计上,机器人需要具备自主决策能力,能够根据环境变化选择合适的交互方式。这要求系统具备强大的知识支持能力,这也是当前技术研发的重点方向。
总体而言,AI具身化技术的发展需要循序渐进,每个技术模块都需要持续优化,这是一个需要系统性推进的工程。
“供应链优势和AI技术让我们得以快速追赶国际巨头”
NBD:高工机器人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增速超70%,但渗透率仍较低。您认为行业何时能迎来类似“iPhone时刻”的规模化拐点?关键驱动因素是什么?
朱秋国:虽然机器狗在巡检等领域已被接受,但渗透率还很低。工业场景应用需要谨慎推进,我们正与中国移动等企业合作探索机器人与AI结合的新模式。
要实现规模化突破,关键在于提升具身智能能力,将AI能力真正赋能给物理实体机器人。如果这方面取得突破,凭借中国强大的产业链优势,我们完全可能制造出高性价比的智能机器人。
NBD:波士顿动力等国际巨头长期主导机器人市场,云深处科技如何在全球竞争中形成差异化优势?您认为中国企业在哪些方面可以超越海外同行?
朱秋国:客观来说,我们最大的优势在于成本控制。得益于中国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同样性能的机器狗产品,我们的成本可以控制在波士顿动力的1/3到1/2之间。这个成本优势是非常具有市场竞争力的。
但坦白说,在技术层面,我们要向波士顿动力致敬。作为行业先驱,他们在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上曾经是“天下无敌”的,特别是在运动控制领域,早期的技术差距确实存在。但近年来,通过采用数据驱动的AI训练方法,这个技术鸿沟已经基本被弥平。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与波士顿动力走的是不同的技术路线。不能说我们已经超越,但在某些应用场景下,我们的解决方案确实展现出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AI能力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应用方面,中国企业的创新速度是有目共睹的。未来竞争的关键,可能就在于谁能更快更好地实现AI技术与机器人产品的深度融合。
未来人机将如何相处?
NBD:在追求强大通用AI的同时,如何平衡技术发展与责任边界?
朱秋国:我认为,虽然大家都在追求更强大的通用AI,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现有技术仍存在局限性。(如果因对技术过度信任而出了问题,)无论是用户还是厂商,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很多用户由于不了解技术原理,可能会过度信任系统功能,比如认为智驾完全可靠,但实际上任何无人系统都有其技术边界和使用限制。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技术被过度宣传和美化,这容易让用户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作为业内人士,我们必须以更负责任的态度来传递技术信息,既要展现技术进步,也要明确说明其局限性。我们不能无限夸大技术能力,而应该实事求是地告知公众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注意事项。只有这样,才能帮助用户建立正确的技术认知,避免因误解而导致的悲剧发生。
NBD:随着机器人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我们该如何建立完善的机器人伦理规范?
朱秋国:这确实需要重点关注。目前业内普遍遵循(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作为基础伦理框架:第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第二,在不违背第一定律前提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命令;第三,在不违背前两个定律前提下,机器人要保护自身存在。
我们要建立牢固的安全防护栏,防止机器人突破伦理边界。
NBD: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将如何演变?特别是在机器人可能发展出自主意识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构建安全可控的人机协作模式?
朱秋国:初期阶段,机器人主要作为劳动者,但随着其智能和情绪能力的发展,人类担心它们可能产生自我意识,引发冲突。技术会不断进步,人类对机器的依赖度可能增加,但关键在于平衡。
在技术进步的同时,需要确保安全性和可控性,避免完全让机器主导。未来可能会形成人机协作的社会模式,最终目标是让机器人和人类在同一个社区中和谐共处,因此需要解决信任和安全问题。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