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首家实现A+H+G(601601.SH、02601.HK、CPIC.LD)三地上市的综合性保险集团,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以下简称“中国太保”)战略定向受到外界广泛关切。
近期,中国太保官方宣布2025年战略布局,由此前的“大健康”“大区域”“大数据”三大战略,正式变更为“大康养”、“AI+”及“国际化”。
6月27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王光剑已卸任太保寿险常务副总经理、合规负责人、首席风险官等职务。目前,太保寿险官网最新高管名单已撤下王光剑任职信息。
2025年,中国太保从集团到子公司的董事、核心高管人员皆发生变动:两名董事辞任,内部提拔两名总经理助理,太保产险董事长、总经理,太保寿险董事长均更换等。
从最新经营数据来看,2025年一季度,中国太保营业收入937.17亿元,同比下降1.8%;净利润96.27亿元,同比下降18.1%。
面对业绩压力,一系列“排兵布阵”之下,中国太保如何通过三大战略落实深度变革,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从集团到子公司核心高管变更
战略转型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无论是数字化、精算创新,还是康养服务的落地,都需要既懂业务又具跨界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在当前保险业深刻变革的求索下,密集重磅的人事调整,对应了险企转型的方向和重大战略变化。
6月以来,中国太保密集发布了一系列人事变动公告,包括谢维青因工作原因辞任非执行董事,卸任董事会审计与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委员、董事会科技创新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委员职务;王磊、王明超两人总经理助理任职资格获得监管批复;俞斌担任太保产险董事长任职资格获得监管批复。
根据公开资料,王磊1978年4月出生,拥有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高级工程师职称。现任中国太保数智研究院执行院长,太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保科技”)副董事长。在加入中国太保之前,曾有在网易金融事业部、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互联网数字金服事业部等岗位任职经历。
除了提拔技术人才,今年,中国太保调整了多位核心高管职务。例如在2025年1月,苏罡担任中国太保副总裁、财务负责人任职资格获得批复;张卫东担任审计责任人任职资格获得批复。
同期,中国太保旗下产险、寿险子公司核心高管也有所变动。今年6月,俞斌担任太保产险董事长获批。俞斌同时还担任中国太保副总裁、太保科技董事长。在此之前,陈辉任太保产险新一任总经理也获批不久。这意味着,太保产险由长达10年的“顾越时代”向“俞斌+陈辉”时代转变。
今年4月份,刘增波由临时财务负责人晋升为太保产险副总经理,兼任财务负责人和董事会秘书。至此,太保产险已经形成“一正六副六总助”的高管人员架构。
从年龄来看,未来几年太保产险管理层仍面临新老交替。例如,副总经理宋建国、苏占伟,审计责任人陈英杰等均为“60后”。因年龄原因开启的人事变动尚未结束,未来或将延续一段时间。
而太保寿险,在近日也迎来了新任总精算师。
据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太保寿险临时总精算师张远瀚卸任,工银安盛人寿原副总经理兼首席风险官喻凌燕加盟太保寿险,担任总经理助理、总精算师。公开资料显示,喻凌燕在工银安盛人寿供职二十多年,一直从事保险精算工作,是一名资深精算人才。记者注意到,在太保寿险官网高级管理层人员最新名单中,对喻凌燕职务信息已经披露。
今年2月,中国太保亦在内部提拔刘余庆担任太保寿险总经理助理。而2024年8月、12月,太保寿险总经理、董事长也均调整,分别由李劲松、赵永刚担任。
转型亟须稳投资、优结构
经营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太保净利润受投资收益影响较大,呈现波动状态。
年报披露,2024年得益于资本市场回暖和投资收益的提升,中国太保净利润实现大涨,净利润达449.6亿元,同比增长64.9%;投资资产综合投资收益率6.0%,同比上升3.3个百分点;总投资收益率提升至5.6%,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同期,集团内含价值为5620.66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6.2%,集团有效业务价值为2128.92亿元,较上年年末下降10.5%。
而到了2025年一季度,中国太保净投资收益率0.8%,同比持平;总投资收益率为1%,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
由于2025年一季度债券和股票市场波动,中国太保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锐减,仅有16.55亿元,相比2024年同期的151.04亿元大幅下降,两者差额134.49亿元,对净利润表现带来直接影响。2025年一季度,中国太保归母净利润96.27亿元,同比下降18.1%。
精算人士对记者表示,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实施后,资本市场的一举一动对险企损益表的影响被放大,因此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和做好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成为险企长期持续稳健发展的关键。
从产、寿险子公司业绩情况来看,也各有各的转型压力。
作为财险业“老三家”头部之一,太保产险的综合成本率持续处于97%以上,高于人保财险和平安产险。
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太保产险净利润73.76亿元,同比增长12.2%。承保综合成本率98.6%,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其中车险业务承保综合成本率98.2%,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特别在非车险业务,2024年承保综合成本率99.1%,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其中责任险、企业财产险、健康险等非车险业务综合成本率均超100%,承保亏损,拖累整体净利润。
对于综合成本率上升的原因,陈辉在今年3月举行的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称,主要由于2024年自然灾害频发引发的大额赔付,以及在部分渠道(如责任险、健康险相关领域)存在的高风险、高成本业务的影响。
2025年一季度,太保产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631.08亿元,同比增长1%。其中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68.33亿元,同比增长1.3%;非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362.75亿元,同比增长0.7%。承保综合成本率97.4%,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
种种数据显示,太保产险正处于业务结构调整和转型的重要节点。
在6月11日中国太保2024年股东大会上,赵永刚公开指出,太保产险将进一步提升经营质效,深度参与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和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把握科技保险、绿色保险、新能源车险和航运险等发展机遇。车险业务夯实基本盘,强化重点渠道获客能力,完善新能源车险经营模式;非车业务聚焦重点险种,深化费赔联动,提高精细化管理能力。
近年来,人身险行业整体转型大方向是持续调整保险代理人队伍服务能力,加快业务转型和优化产品结构、降低负债端成本。太保寿险亦不例外。
自2021年以来,中国太保实施了名为“长航行动”的寿险改革,着力打造队伍升级、赛道布局、服务增值、数字赋能四大战略内核。截至2024年年底,太保寿险月均保险营销员18.4万人,同比减少12.4%。代理人渠道实现规模保费2024.79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新保期缴规模保费287.27亿元,同比增长9.7%。
从新业务价值率来看,推进“长航行动”以来,2022—2024年,太保寿险的新业务价值率分别为11.6%、13.3%、16.8%,逐年得到提升。不过,对比2024年中国平安(601318.SH)、中国人寿(601628.SH)新业务价值率18.5%和25.7%,仍有差距。
据悉,目前,太保寿险正在推进“长航行动”二期“北极星计划”。2025年一季度,太保寿险实现规模保费1184.22亿元,同比增长11.8%。但代理人渠道规模保费已出现下滑,为828.74 亿元,同比下降2.3%,其中新保业务136.68亿元,同比下降15.2%。
同期,银保渠道异军突起,保费收入大涨,弥补了个险代理人渠道新保业务下滑的缺口。一季度,太保寿险银保渠道规模保费257.22亿元,同比增长107.8%,其中新保业务为201.14亿元,同比大增130.7%。
随着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和宏观环境的变化,保险业大力发展浮动收益型的分红险的声量日渐提高。2024年8月底,中国太保高管曾公开表示,太保寿险未来将转向保障型和分红型业务。长期来看,分红型产品占比有望超过50%。
截至2025年一季度,太保寿险分红险新保规模保费占比18.2%,同比提升16.1个百分点,离占比50%的目标依然有差距。
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对记者分析表示,目前险企转型分红险的难度普遍在于,分红险产品本身很复杂,其收益的不确定性使客户理解和接受起来有门槛。同时,销售分红险对保险代理人的素质和专业程度要求较高。“险企既要加强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确保分红能力的可持续性;又要大力提升销售队伍的专业素养和销售技巧;此外,还需要在转型过程中平衡好短期销售目标与长期客户关系维护之间的关系,避免因追求业绩而损害客户利益。”杨帆说。
新三大战略开辟新路径
对于新三大战略主要内容,在前不久的中国太保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中国太保董事长傅帆明确称,将通过实施“大康养”战略,构建养老金融、商业健康险和康复医疗、机构养老、居家照护等全周期服务链,推动康养服务与保险主业协同共生,打造大保险生态;通过实施“人工智能+”战略,加大AI对公司经营的全面赋能,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力和运营效能,同时探索开拓AI领域风险减量管理市场,培育打造新的业务增长极;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紧跟中国企业出海步伐提升服务能级,稳步推进海外服务网络建设、跨境保险合作、国际化人才打造和境外资产配置,立足上海、服务全国、走向世界。
对于“AI+”战略,俞斌公开表示,未来“Al+”规划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一是新商业模式的探索,特别是运营形态及组织模式可能带来的改变;二是伴生风险的研究;三是企业本身的数字、金融层面,主要是提升整体经营管理的效率。
据记者了解,在国际化方面,中国太保立足中国香港以中国太平洋保险(香港)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香港)有限公司等在港产、寿子公司为抓手,开拓跨境及海外业务。2024年,中国太平洋保险(香港)有限公司在原海外业务拓展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海外业务部,并设立了东南亚业务小组以及CIA业务专岗。
而中国太保投资管理(香港)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太保的唯一境外资产管理投资平台,则聚焦跨境资产管理及全球资产配置。
事实上,中国太保在国际化和大康养上此前已有布局,不过,相比其他大型险企,仍有追赶空间。
在医康养方面,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截至2024年12月底,中国人寿已累计在全国14个城市布局17个机构养老项目;新华保险的“养联体”已形成“康养社区+旅居+护理”三大产品线,康养社区已达16城21家,基本完成“东西南北中”布局。对比来看,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太保通过自建、联建、投资等形式,在全国13个城市落地15个太保家园养老社区,已开业运营社区9家。多地康养项目也都在逐步落地和筹备之中。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