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出品 | 虎嗅科技组
作者 | 丸都山
编辑 | 苗正卿
头图 | 视觉中国
年轻人的第一款AI眼镜,终于来了。
北京时间6月26日晚间,小米召开“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除了关注度极高的小米Yu 7外,小米在AI眼镜赛道上的首秀也正式亮相。
正如上周虎嗅文章《杀入AI眼镜赛道,小米能否引爆市场?》的预测,小米AI眼镜采用了“高通AR1+恒玄2700”的双芯片架构,并提供多达四种颜色的电致变色镜片。
功能方面,包括拍照摄像、AI多模态交互、视觉识别、同传互译,也基本都在同类型产品的能力边界之内。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小米AI眼镜,笔者认为这是一款没有特别惊喜,但总体超出“命题作文”预期的产品。
在发布会上,雷军将AI眼镜称为“面向下一代的个人设备”,不过就目前来看,AI眼镜所能提供的能力似乎跟这句话没半毛钱关系。
这倒不是小米AI眼镜产品力的问题,而是现在AI眼镜所处的发展阶段,充满了实验和过渡色彩。
比如普遍缺少光机和微显示屏,导致无法提供最基础的文字与画面信息交互,而搭载显示方案的产品,价格与续航又普遍存在较大问题。
这就导致了当下的AI眼镜产品,其实是框架早已定好。
以外观设计为例,包括Ray-Ban Meta、雷鸟、闪极,还有本次发布新品的小米,可以看到他们的AI眼镜基本全部采用D型方框设计,整体造型都很接近经典的威灵顿式框架。
为什么设计上会高度同质化?因为这种造型有着大面积的板材镜腿,可以承载电路板、电池、芯片等。
同样高度同质化的还有元器件的选择上,比如在芯片上要么采用高通AR1,要么就是在AR1之外多搭载一颗协处理器芯片,而如果单看传感器,那就更加统一了,全部采用索尼IMX681,无一例外。
原因也很简单,市面上只有这款CMOS的尺寸符合AI眼镜的要求。
也就是说,目前AI眼镜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只要你的产品立项,就不可避免地走入同质化竞争当中。
那小米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
首先,小米再次发挥了其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在外观设计上虽然大的方向无法改动,但大胆启用电致变色技术,为用户提供多种的选择。
其次,小米的产品团队非常清楚用户对于AI眼镜的续航焦虑,除了使用一枚音频处理芯片去处理低负载使用场景外,小米15 Pro上的高密度硅负极电池技术,也被应用在了这款眼镜上。
“低功耗芯片+高密度电池”的组合,让小米AI眼镜在混合使用场景(通话+视频+拍照+小爱对话+识图问答)中达到了8.6小时左右的续航时间,相比RayBan-Meta的续航时间提升近一倍。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小米在应用场景中“挤出”了些扩展。比如在常规的拍照、摄像功能外,还支持第三方APP视频通过、直播与实时分享功能。当然,使用上述功能时必须链接小米系列手机,暂不清楚未来是否会向第三方硬件平台开放。
实际上,这也是小米AI眼镜与竞对之间存在的最大优势,自有的软件操作系统+全方位覆盖的硬件生态产品,无论是横向的产品联动,还是纵向的功能拓展,小米始终具备先发优势。
如果小米AI眼镜能够保持迭代速度,那么对于行业内其他厂商来说会造成很大的压力。
在发布会第二天,截至6月27日午间,根据京东平台的数据,小米AI眼镜已售出1万副。
这个数字有多么夸张呢?根据洛图科技发布的数据,2024年全年中国智能眼镜出货量为16.7万副,而且这个数据中还要包含一定数量的AR眼镜。
可以肯定地说,小米再次完成了“用户教育”的工作,至少在近期,所有的AI眼镜从业者都能从这个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但虎嗅认为,小米AI眼镜能否带动市场走向长期繁荣,目前还有待观察。
原因在于,小米选择了一条与行业内其他厂商完全背离的打法:侧重科技属性,削弱或不去凸显眼镜的饰品属性。
我们先来说说其他厂商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以Meta为例,在2019年这家硅谷巨头与RayBan的母公司依视路逊梯卡展开合作,二者的合作成功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卖出150万台的Ray-Ban Meta AI眼镜。
在这款产品大获成功后,Meta是否有选择单打独斗呢?并没有,相反这家公司在去年9月与依视路重新签订长约,双方表示在未来十年内会继续携手开发智能眼镜。
而就在小米AI眼镜发布的两天前,Meta拿出了另一款联名AI眼镜——Oakley Meta HSTN,从名字上也能看出来,这款产品的合作方是Oakley,该品牌长期深受好莱坞演员与运动员的青睐。
从功能上来讲,新发布的Oakley Meta HSTN相比之前的Ray-Ban Meta,只是视频录制从2K提升到了3K,但外观的变化却意味着内部打版、验证需要重做一遍。
Meta之所以会花费这个力气,是因为他们明白,当与时尚品牌联名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心理定义”会发生变化。
如果是一款时尚单品,即便使用频率不高,消费者也会把它放在衣橱中,期待着在合适的场景中再次佩戴。
而当作是一款电子产品,如果使用频率不高,那么大概率就是“咸鱼见”。
在可预见的三到五年内,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基于产业链发展水平,AI眼镜就只能是个“命题作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厂商需要去主动寻找联名,增加自身产品的“时尚”、“饰品”属性。
回到小米AI眼镜上,这款产品并没有第三方联名,在昨天的发布会上,唯一出现的眼镜品牌明月,也只是镜片的提供方。
作为一家消费电子公司,小米有着无与伦比的号召力,这一点从AI眼镜发布后的销售数据足可以看出,但笔者认为,在行业处于过渡阶段、产品功能天花板明显的背景下,科技公司单打独斗的战法,可能很难维持长线出货。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513476.html?f=wyxw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