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卫星通信技术演进,中国运营商也在加速布局卫星物联网产业。
近日,中国移动发布了两款基于RISC-V架构的全国产化卫星通信芯片CM6650N和CM3510。中国移动方面表示,两款芯片将通过卫星网络补齐蜂窝信号覆盖短板,满足物联网连接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芯片发布的同时,中国移动还推出了天地一体物联网管理平台、两款国产化卫星物联模组以及覆盖物流、电力、水利三大领域的卫星物联应用解决方案,其针对性的产业布局意图已非常明显。
公开信息显示,有别于卫星互联网,卫星物联网是卫星通信和物联网技术融合的新兴领域,利用卫星网络连接大量传感器与终端设备,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的信息互联与数据交互,因此也被称为“天基物联网”,其主要技术为窄带通信,数据传输量小,典型在农业监测、海洋牧场管理、地质灾害预警等场景中广泛应用。
据泰伯智库预测,得益于手机直连卫星技术普及,中国卫星物联网2024—2028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40%,其中政务端和企业端的卫星物联网服务也将维持快速增长态势。预计到2028年,中国卫星物联网的市场规模将接近100亿元。
增强国产自主能力
与常见消费端物联网芯片一样,通信专家周桂军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由于卫星物联网芯片负责基带、射频、功耗管理等地面与卫星间的通信功能,其通信能力与稳定性将直接决定终端设备的性能,因此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但相比于消费级芯片,卫星物联网芯片可能还得兼顾基带、射频及电源模块一体化设计,以及应对极端环境下的低功耗和抗干扰能力,因此复杂度远超普通物联网SoC芯片。”周桂军表示。
同时,记者从紫光展锐方面了解到,卫星物联网芯片需同时支持如北斗短报文、天通卫星在内的卫星以及5G、NB-IoT为代表的地面网络等多种通信协议。尤其是随着3GPP R17标准对卫星物联网的时延、连接密度提出新要求,芯片架构需要针对性优化。
此外,Omdia电信战略分析师杨光认为,中国移动此次发布的两款芯片基于五代精简开源指令集RISC-V架构,这也意味着从指令集到芯片设计的自主程度得到提高,也可配合未来5GA/6G等网络的融合发展。
记者注意到,2023年,中国移动曾联合国内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成立了中国移动物联网联盟RISC-V工作组,以助力国产芯片自主可控。
周桂军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国产自研芯片的出炉,也进一步完善了包括芯片、模组、终端、平台在内的国内卫星物联网产业链生态。
随着万物智联、天地一体化时代加速到来,卫星非地面网络在偏远区域、海洋牧场、交通运输等领域正展现出无可替代的覆盖优势。在此背景下,作为国内网络基础设施的主要力量,除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两大运营商也在加速围绕“5G+卫星”“AI+物联”展开布局,抢占卫星物联网市场。
中国电信方面,依托自主可控的“天通一号”卫星系统,2024年年底成功发布国内首个IoT NTN运营级商业试用网络,支持千万级物联用户、日均上亿条短数据处理能力,这也标志着其5G NTN技术首次实质性落地。
颇为亮眼的是,2024年年报显示,中国电信卫星通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1.2%,手机直连卫星用户突破240万,显示了强劲的商业转化能力。
而中国联通早在2023年就依托“5G+高低轨融合底座”,研发卫星物联网平台,覆盖全国及周边海域,实现低成本广域覆盖,为渔业、气象、石油巡检等行业提供专项服务。
随后,中国联通还与华为联合搭建低轨卫星-5G融合技术演示平台,推出“沃星海”“沃星陆”“沃星空”“沃星图”四大产品系列,强调行业定制化场景落地。
周桂军认为,中国电信卫星通信的短板在于终端生态还不够丰富,特别是低功耗、大带宽并存的应用场景需更多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中国联通的卫星通信功能仅在6省份试点,需进一步扩大网络覆盖和用户规模,方能形成规模效应。
这两点也正是目前中国移动正在努力打造的全产业链能力。此次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中国移动便发布了“AI+物联网”“卫星物联”系列产品,强调“通感智值”战略,旨在通过卫星网络弥补蜂窝信号盲区,并实现陆海空天一体化连接。
但杨光认为,中国移动目前以芯片自研和多方合作构建生态,在网络规模和商业化运营经验方面,中国移动仍需加快与卫星运营商和设备厂商的深度合作。
总体来看,两位业内人士皆认为,未来三家运营商都需进一步打通空天地网络,并推动低功耗终端和轻量化协议标准化,才有望构建高可靠、广覆盖、低成本的卫星物联网生态。
AI加速深度融合
自研芯片诞生的同时,AI正快速融入卫星通信的趋势也在日益凸显。记者注意到,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中国移动发布的物联网平台强调将大模型、多模态交互等前沿 AI 能力与超10亿级连接深度融合,实现端、边、云、智的跨域协同,成为支撑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万亿级场景的数字化中枢。
这一趋势也反映出目前全球卫星物联网正在与AI进行深度融合,据Mordor Intelligence发布研报指出,2025年全球“AI+IoT”市场规模约607.1亿美元,至2030年将以22.7% CAGR增长到1686.9亿美元,反映出将AI直接嵌入边缘设备的强劲动力。
从全球范围看,AI使得卫星物联网的能力进一步放大。以美国为例,其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早在2017年就启动了“黑杰克”计划,开发具备AI能力的低成本、高性能卫星。欧洲航天局则与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也成立联合实验室,专注于与AI相关的技术研究。欧洲航天局官方透露,AI可优化卫星轨道操纵过程,减少燃料消耗与到达轨道所需时间,还能自动执行碎片规避机动,应对太空轨道垃圾问题。
记者也从此次大会期间了解到,卫星物联网与AI的融合,正带来很多全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例如在智慧农业领域,通过卫星物联网收集土壤湿度、气象数据等信息,结合 AI 大模型进行分析,可精准优化灌溉策略。以中国移动为例,其农业大模型配合卫星遥感与地面传感器,已在山西玉米种植中实现亩产提升 15.5%,同时降低灌溉成本。
同时,在能源领域,AI 能对卫星物联网采集的油井、管道等设备数据进行实时分析,预测设备故障,提前采取维护措施,提高能源生产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杨光认为,如果说卫星物联网的普及得益于小型化卫星、多星座融合与轻量化终端成本的持续下降。那与AI深度融合,将进一步驱动智能终端将多模态交互和卫星通信能力作为标准配置。
周桂军则预计,未来,在市场规模方面,随着我国商业航天迈入应用阶段,卫星通信产业有望成为AI应用的主要市场之一。而在全球范围内,卫星物联网与AI融合的市场规模也将随着应用的拓展而持续增长。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