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刘润)
星巴克,这次可能真的要“卖身”了。
从全球CEO松口承认“可能出售部分股权”,到启动出售流程、开始出售路演,“绯闻”,越来越像真的了。根据报道:
星巴克中国就业务出售向市场潜在买家召开说明会,有超过10家机构参与。有近20家投资机构参加,包括高瓴资本、方源资本、信宸资本等。这意味着,星巴克中国业务从此前的引入战略合作,转为中国区业务出售。
有人可能会说,星巴克,终于还是被价格战搞倒了。
这么说,确实有道理。毕竟看上去,在瑞幸、库迪的9块9攻势之下,星巴克同店销售,连续多个季度下滑,客单价也下跌了接近10%。
但价格战,只是症状,不是病根。真正的病根,还在其他地方。
什么意思?简单说说我的看法。大概3点。或许不够全面,但供你参考。
第一点。虽然星巴克是靠“卖产品”赚钱,但本质上,它做的是“运营型”业务。
你一定去过餐厅里吃饭,也看到过卖预制菜的零售店。如果去零售店,店员的工作,是把这份料理包,“加热”一下,然后微笑着端给你。产品本身的味道,在你进店之前,就已经决定了。
但如果,你去现场炒菜的连锁餐厅呢?虽然厨师手里,也有一份标准菜谱,但你的那盘菜到底什么味道,还是要由厨师,现场点火、倒油、开炒。火候大小,盐放多少,厨师今天心情好不好,都会有直接影响。
这是两种重心完全不同的业务。
像苹果、戴森这种企业,做的是“产品型”业务。它的价值,是卖给你一个高度标准化的产品。虽然线下零售店体验也很重要,但归根结底,都是围绕产品展开的。它的运营,相对是“轻”的。
但星巴克的运营,相对更“重”。
你走进星巴克的原因,可能不只为了“一杯咖啡”,而是那个巨大柔软的沙发,是空气里那股熟悉的、混合着咖啡豆香和烤面包的味道。它卖的是一个完整的体验。而体验,是随时可能变化的、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的。
比如,那个沙发,今天有没有被人弄脏?空气里的味道,会不会被旁边顾客的外卖冲淡?咖啡师今天心情好不好?甚至,洗手间里还有没有纸?……成千上百家店,每一个细节,都可能会在任何一个时刻出问题。
生意,可能包括这三种:产品型、运营型、资源控制型。虽然表面上,星巴克是在“卖咖啡”,但它真正赚的,是“运营的钱”。不靠产品一锤定音,而是在成千上万个细节里,堆出利润。
产品型业务,是“卖果子”,运营型业务,是“种树”。
卖果子,要交付一个好东西。但种树,却要营造一个好体验。不同的特点,使得它们竞争的维度,完全不同。对于运营型业务来说,效率,几乎是一切。
第二点。“运营型”业务,拼的是:效率。
一说到效率,你可能马上会想到:更快地做出一杯咖啡,或者更快地收钱。但我要说的效率,不止是这个,还包括:对市场的反应。
2021年,瑞幸做了这么一件事。它把很多人爱喝的椰奶,和咖啡搅在了一起,推出了一款新品:生椰拿铁。这下不得了。门店的椰奶,直接断货。上小红书上看看,到处都是:好喝!瑞幸YYDS!
瑞幸的反应也很快,它立刻把所有资源都压上去,把生椰拿铁,打造成了一个现象级的单品。上线8个月,生椰拿铁为瑞幸贡献了12.6亿元收入,最高单日销量突破42万杯。
那一年,像这样的新品,瑞幸一共上了:113款。
类似的爆款,星巴克的研发团队肯定也看到了。可是,椰奶这种听起来“不太洋气”的口味,要不要加到菜单里?如果加了,价格跟不跟?如果跟了,原有的价格怎么保持?这都要调研、研究、开会……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这背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指挥体系”。
本土新品牌,就像一支特种小分队。指挥官趴在战场上,能看到炮弹的每一个落点,当场就能做出开火决定。而跨国巨头,就像一个庞大的军团。实力很强,但如果将军远隔重洋,士兵想挖壕沟,流程走完,敌方的坦克军团早就开走了。
在中国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市场,运营型业务,很难打“阵地战”。他们打的,往往是“游击战”。而游击战,需要“快”。
所以,当“快不起来”的团队,遇上需要“快”的市场,会发生什么?
第三点。节节败退。搞“运营型业务”的外企,在中国几乎都会节节败退。
曾经,肯德基和麦当劳,也像今天的星巴克一样,增长乏力,被本土对手比如华莱士、老乡鸡,搞得焦头烂额。2016年,肯德基的母公司百胜中国剥离上市,由本土团队独立运作。2017年,麦当劳“认输”,以20.8亿美元的估值,把80%的股权卖了出去。
然后呢?它们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门店疯狂下沉不说,菜单上连油条、热干面和粽子都出来了,生意越做越好。麦当劳里,大爷不再只是陪孙子来吃汉堡,自己也能吃油条豆浆。
“重运营”业务的“大脑”,必须离它的“手脚”足够近。
很多外企,大脑远在千里之外。它们可以用标准化的流程,卖给你一颗好“种子”。但要把这颗种子,在中国种成参天大树,往往力不从心。
最终,它们会发现,最有效率的方式,是把“种树”这个又苦又累的活,交给能贴着地面跑、真正懂这片水土的本地团队。
对运营型跨国公司来说,想要在中国真正扎根,最现实的策略,往往是:品牌我出,运营你来。
像奥乐齐和山姆,就是典型例子。它们下放决策权,把选品、物流、营销等交由中国团队主导,才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
回到我们开头的问题。星巴克,真的是被9块9的瑞幸打败的吗?
可能,真不是。它不是输给了对手,它只是输给了中国市场这片“水土”。
同样是餐饮类巨头,同样在中国面临增长困扰,麦当劳、肯德基们,早在10年前,就决定“卖身”。但这背后的门道,星巴克好像现在才真正明白。
或许,星巴克最大的对手,从来都不是瑞幸。
星巴克最大的对手,是那个还活在黄金时代里的,昨天的,自己。
参考资料:
2、中国业务深陷“卖身”传闻 瑞幸9块9逼退星巴克?
3、星巴克中国为什么需要卖身
4、60亿美元“卖身”?谁会是星巴克中国的“意中人”
5、生椰拿铁卖了12亿杯后,瑞幸在印尼“包岛”,拓展“热带供应链”
观点 / 刘润 主笔 / 景九 编辑 / 歌平 版面 / 黄静
品牌推广 |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