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响原创 · 作者|刘亚澜
在商业世界里,变化是一种永恒的节奏,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是涌动永不眠。
最近一些暗涌成为了摆在桌面上的明牌:京东既做外卖又做酒旅,四面出击;饿了么、飞猪合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理想新设两大机器人部门,加速推进AI战略;快手则成立了可灵AI事业部,与主站、商业化、电商、国际化、本地生活并列为一级业务部门……
各家秣马厉兵,似乎行业又重回了久违的战斗状态。而这些业务和战略的调整也成为外界进一步理解企业的切口——为什么要变?为什么这样变?为什么现在变?
6月30日,蚂蚁集团发布《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作为一家非上市公司,一年一度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是外界全方位观察蚂蚁的重要窗口。今年,报告披露了蚂蚁面向AI时代的新业务阵型为数字支付与生活服务、数智普惠金融、普惠医疗健康、科技产业化与全球化。
蚂蚁集团在2023年提出AI First战略,这次发布的报告显示,蚂蚁已重点聚焦普惠金融和普惠医疗健康两个垂直专业领域,并将AI医疗健康升级为主要业务板块之一。
就在本月,蚂蚁也在AI领域密集动作:
蚂蚁集团发布AI健康应用“AQ”,百大名医AI“坐诊”, 提供健康科普、就诊咨询、报告解读、健康档案等上百项AI功能。
旗下AI理财助理“蚂小财”新版升级,在蚂蚁集团自研大模型的基础上,新增接入推理大模型,并对其进行金融领域的模型增强。
网商银行也在成立十年周年之际,首度分享了AI银行图景——成为千万小微商家的CFO(首席财务官)。过去十年,网商银行已累计服务小微经营者超过6800万。
显然,技术始终是蚂蚁战略的底色,在AI应用的探索上也更加聚焦和明晰,致力于将AI技术落地到实际的产业应用中。但进一步思考,仍然有许多疑问待解——大家都看到了AI时代的机会,蚂蚁有何不同?为什么要选择金融服务和医疗健康服务这两大高难度的产业方向?从支付宝到蚂蚁金服到蚂蚁集团,从担保交易到快捷支付到余额宝,蚂蚁20年来一直在践行科技普惠的理念。放到时间的长河视角中,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它在AI时代的选择?
AI时代的叩问:
为谁?解决什么问题?
关于AI应用前景及商业化路径的探讨,在行业内再度掀起波澜。
当下的AI正在从年初Deepseek的“上头式”热潮中回归冷静——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深刻反思“AI 1.0 的教训是,所有不能闭环的辉煌都是暂时的”;AI投资范式从模型狂热转到“ARR决胜”;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AI的价值不是去拼参数、卷存量、压利润,也不是小修小补,这里加一点AI、那里加一点AI,而是要真的深入到实际场景中去重新思考——AI到底能为谁、解决什么问题?
这也是蚂蚁创业20年来始终探索的路径:用科技降低服务门槛、解决社会的真实问题,在推动服务普惠化的同时,实现商业价值的增长。
事实上,蚂蚁集团很早就已经布局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也为迈向AI时代打下了基础。
比如早在十几年前的2010年,蚂蚁就做了自研数据库OceanBase,解决大规模数据处理和分布式计算的问题。现在,各家不留余力拼算力、拼算法,数据反而成为了弯道超车的关键——相比过去传统标量数据库,AI时代尤其是多模态大模型需要的不仅是能够承载向量的数据库,更是一个能够承载、分析和处理庞大数据流动的数据管理平台。OceanBase的价值一下子就凸显了出来。
而这只是蚂蚁众多技术布局的切面之一。得益于技术基因,蚂蚁得以在人工智能、区块链、密态计算、安全科技、分布式数据库等领域拥有自研核心技术,孵化出蚂蚁数科、OceanBase、数字蚂力和蚂蚁密算等科技业务板块。据了解,蚂蚁集团围绕人工智能及数据要素技术、分布式计算及安全领域持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2024年科研投入共计234.5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当然,要想在AI时代抓住机遇,不光要有技术,场景同样重要。
支付宝目前服务超10亿用户,连接超8000万商家,蚂蚁一直站在全球数十亿消费者和中小企业的身边,服务着消费者的数字生活以及商家的数字化经营。这便是AI应用的场景富矿——帮你打开地铁乘车码、按照习惯帮你点咖啡、告诉你快递到哪了;帮商家洞察消费者趋势、直通商家小程序私域、用智能体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些都是AI实实在在能解决问题的场景。
一边是技术积累,一边是市场爆发,两者叠加才有了近几年蚂蚁在AI领域的进击状态:2023年井贤栋全员信提出“AI First”,蚂蚁自研的基础大模型百灵完成备案;2024外滩大会生活管家“支小宝”,AI金融管家“蚂小财”、AI健康管家三款AI原生应用集中亮相;马云在蚂蚁集团20周年活动上也频提AI;2025蚂蚁内部成立通用人工智能(AGI)部门,即将逐步开源百亿参数规模的多模态模型Ming系列Ming-lite-omni。
以上动作也让我们看到了蚂蚁AI的差异化特点——既有技术,又有场景。技术服务于场景,场景需求引领着技术方向。不做“高大上AI”,而是解决“真实痛点”:让更多人“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
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这次业务升级的重点会是金融和医疗。
这两个领域都是高专业性、高门槛、强需求且需求具有普遍性的领域。痛点都是“普惠难”——专业服务供给严重不均,传统方式难以扩容。
在金融领域,小微企业、个体经营者、“长尾人群”中普遍存在“得不到服务”的问题;而在医疗领域,高供需矛盾格外突出,一方面医生匮乏、诊疗时间紧;另一方面患者需求碎片化、高频。基层人群、老年患者、慢病人群处于“被忽视”的服务盲区。
普惠金融和普惠医疗,本质上是高需求与低资源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服务半径不足、服务成本过高、资源分布不均、能力不对称。
而AI的用武之处正好是解决以上难题——用技术放大稀缺资源,平均边际成本。AI可以实现专业服务的自动化与低成本复制,同时还可适应复杂多样的个体需求,服务“非典型用户”,实现“既规模化又个性化”。可以说,AI的真正价值,从来不是替代人力,而是将高稀缺性服务,以低边际成本方式扩展到更多人。
例如在普惠金融方面,蚂蚁打造了AI理财助理“蚂小财”,为用户提供更加专业和个性化的行情解读、持仓分析、投教陪伴等理财服务,让每个投资者都可以拥有“私人理财专家”。在“蚂小财”的用户中,45%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AI让专业服务更加普惠。
在医疗健康领域,高质量的专业服务也不够均衡:近75%的中国人面临亚健康困扰,每天有超2亿人次在网上搜索健康问题,但内容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蚂蚁推出的全新AI健康应用AQ,面向用户提供健康科普、就诊咨询、报告解读、健康档案等超100余项AI健康服务;以找医生为例,AQ不仅可以连接全国95万真人医生,还通过海量医疗数据构建了近200个专业的名医AI分身,让每个人都有贴心的“健康管家”。
这些技术积累与实用场景也让我们看到了蚂蚁AI战略的与众不同——它根植于普罗大众和中小企业,解决的是社会基础服务的效率与公平问题,让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一体创造,从而真正实现技术普惠。
风雨20年:
变化的业务,不变的价值
本月我和阿里巴巴首任COO关明生进行了一次对话,无独有偶,我们高频谈到的也是时代中的变化和坚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但每个时代的企业都需要想清楚的问题是自己的价值——“为谁?解决什么问题?”一路上的变数、诱惑、陷阱,实在太多了,一切都在变化。变化中,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就会发生动摇。
2003年,为解决淘宝买家和卖家之间的交易信任问题,“支付宝担保交易”服务应用而生。2004年,支付宝公司成立,开启了蚂蚁的创业历程。回顾蚂蚁的20年,纵观业务演进与变化,这家公司的主线其实一直没变——不断探索如何用科技真实问题、降低服务门槛。
担保交易,解决了陌生人在互联网上交易的难题;快捷支付,解决了网上支付成功率不高的问题;收钱码,让每一个路边摊享受移动支付带来的便捷;水电煤缴费服务,服务了半数中国家庭;余额宝,让普通人一元钱就可以理财。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中国不仅有全球最高的移动支付成功率,也有世界最低的数字支付费率。
2014年,支付大战如火如荼,移动支付进入深水区,蚂蚁金服成立。蚂蚁以支付数字化为起点,帮中小企业服务数字化,解决的是如何在数字经济中做好生意、获得增长的问题。
2023年前后数字化的趋势扩散到了千行百业,蚂蚁集团则把前沿技术用到了这些实体产业经济的“实处”。比如蚂蚁的卫星遥感信贷技术“大山雀系统”能结合种植面积、气候气象、行业景气度、预估产值等因素和几十个风控模型,为超100万种植户提供便捷普惠信贷服务助力农村金融。江西新余的果农彭青青的故事让人记忆犹新,网商银行的卫星遥感信货技术“大山雀”让这片果园的产量被预测,也让她获得了22万元的货款。
在AI时代,蚂蚁对科技普惠的探索没有变。
在《报告》中,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及 CEO 韩歆毅首次联合发布致辞,分享了对AI普惠战略的思考。他们说,“二十年来,蚂蚁始终致力于用科技创新的力量,降低小企业和普通消费者获得好服务的门槛,让他们的生意和生活,因为我们的努力变得更美好。从移动支付到普惠金融,从互联网到AI,改变的是技术形态,不变的是‘为世界带来微小而美好的改变’的初心。”
江西新余的果农彭青青
比如,网商银行的“大雁”供应链金融系统用AI构建产业链图谱,让产业链上下游上千万小微企业的信用被精准刻画;“大山雀”卫星遥感技术结合专业AI大模型,让庄稼地变成“信用资产”,超过181万农户在手机上就获得了普惠信贷的支持。
再比如,AI赋能的全球跨境支付解决方案Alipay+,让消费者一个钱包走遍天下;区块链支持的whale清结算平台,让跨境贸易结算效率进入秒计时代;用外汇大模型提升外汇交易的预测准确率,让企业能够以更低成本对冲外汇风险。
蚂蚁业务的每一次重要升级,都是时代背景下技术普惠落地的注脚。即使在AI浪潮喧嚣不已的当下,它给出的答案依旧没有偏离那条隐形的主线:为更多人解决更真实的问题。
确实最近各家企业都在讲AI,热梗热词不断、发布会应接不暇。但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AI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是一时的热度,还是镌刻在基因里的必然路线?
这几年科技行业的技术的噱头不少,元宇宙、区块链、数字人、VRAR、飞行汽车、具身智能……哪些昙花一现,哪些真正改变了生活和生意?我想,技术价值的终极命题还是会落在“普惠”二字上。回看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关键科技进步,电力、计算机、移动互联网,都因为实现了普惠而真正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
AI亦然。技术的边界再宽,若无法触达普通人,终究只是少数人的工具。但如果它能够让一个小商户更懂经营、让一个农村孩子更快看懂化验单、让一个退休老人更安心打理养老金,那它就不仅仅是技术本身,而是基础设施,是某种“数字公平”的起点。
蚂蚁此番业务升级所选择的路线并不是最快的,也未必是最热的。毕竟,金融和医疗健康领域,从来都是难啃的骨头,在高质量数据的获取、技术的可靠性保障、商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依然面临着很多挑战,注定是一条需要长期投入和坚守的路径。
但蚂蚁再一次选择向着现实世界中最具体的问题发问,向着结构性不平衡的地方深入。这条路的另一端,也许才是AI真正的意义。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