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金融危机濒临崩盘以来,抵押贷款巨头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在政府接管下的表现堪称亮眼。它们已向财政部返还逾3000亿美元,远超当初救市时动用的1910亿美元纳税人资金。如今,它们担保了美国约40%的单户住宅贷款,在经济低迷期仍保持信贷通畅,为数以百万计的家庭提供了购房便利。
而眼下,白宫官员正考虑改变这一安排,投资者也在觊觎这块已被证实的利润蛋糕。对此,政府不妨维持现状,勿轻举妄动。
坐拥近8万亿美元资产的房利美与房地美,堪称美国住房市场的基石。若无二者存在,传统的30年期固定利率抵押贷款恐将难以为继。然而数十年来,它们一直扮演着某种缺陷明显的“混合体”角色:既像私营企业,以为股东创造价值为目的;又像国有企业,市场普遍默认,若遇到危机,政府终将出手相救。正是这种双重身份,使它们能以低廉的成本融资、承担高风险、获取高利润,直至次贷危机引爆,巨额亏损迫使政府介入。
此后,在政府托管之下,房利美与房地美经历了深度改革,不仅更好地保护了纳税人利益,也引入了私人资本,整体提升了住房金融系统的稳健性。它们剥离了有毒资产,提高了担保费用,通过创新交易机制将大部分亏损风险转移给外部投资者,还构建出统一的证券化平台,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尽可能标准化且易于交易。从多个维度看,它们已经转型为一种“公共事业单位”,确保全球储蓄资金高效注入美国借贷市场。
尽管成就斐然,仍有人执意主张“让房利美与房地美回归市场”。雄心勃勃的改革法案层出不穷,又一一搁浅。美国总统曾表示“正在认真考虑”重新私有化,但具体方案仍语焉不详。另有声音鼓噪恢复类似危机前那种“半公半私”的旧模式,同时让残余的普通股持有者获利。关于提案可能通过的预期已推动股价飙升。
但无论上述哪种设想,恐怕都难以胜过当前体制。历史已经证明:政府无法从对住房市场乃至整体经济如此关键的企业中完全抽身。若要让它们完全市场化,所需的股权资本既要为投资者所接受,又要庞大到足以消除市场对政府危机救援的预期,这几乎不可能实现。即使出台深思熟虑的改革方案,也很可能扰乱抵押贷款市场,推高借贷成本。
将近二十年来,房利美与房地美已充分证明,它们在政府管控之下依旧可以高效运作。它们在实现任何合理改革目标方面,已经取得显著进展。既然现行机制运转良好,又何必去修修补补、无事生非呢?撰文/彭博新闻社 翻译/程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