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星巴克到大窑,资本围猎中国消费品的逻辑

蓝鲸财经
30 Jun

文|商业新研社

顶级资本正在加速布局中国大消费。

日前,据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报道,高瓴资本近日参与星巴克中国区的反向管理层路演,表达了对收购星巴克中国业务的兴趣。据悉,星巴克中国业务估值约为50亿至60亿美元。星巴克方面回应称,目前没有考虑完全出售中国业务,并坚信中国市场蕴藏的巨大增长机遇。

最近两个月,外资拟出售中国业务的消息更是此起彼伏,比如迪卡侬正谋划出售中国业务约30%股权,而通用磨坊也正考虑出售在中国的哈根达斯冰淇淋门店。

如果再把时间拉长,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近一年内,包括雀巢、星巴克、菲仕兰、卡夫亨氏联合利华等在内的外资消费品企业,都官宣了中国区“一把手”的变更。而从接棒的人选来看,一些是从内部提拔,一些来自其他快消品外企;部分是中国籍高管,部分则是来自亚洲其他国家市场的高管。

除了外资公司,国内本土消费公司也被资本所关注。有最新市场消息显示,美国私募巨头KKR传闻正在就收购中国饮料公司大窑饮品85%股权进行最终谈判。大窑饮品则回应称“不予置评”。

从二级市场看,2025年上半年,港股以约880亿港元的IPO募资额,超越纳斯达克和纽交所重夺全球冠军宝座。无论从IPO数量还是募资金额上看,消费行业(包括可选消费+必选消费)都是一枝独秀,涵盖潮玩、新式茶饮、餐饮、宠物、黄金饰品、化妆品、医美等传统消费和新消费赛道。

对中国消费市场的重视,让在华企业要么换人,要么考虑换东家。一二级市场的火爆,或许也印证了中国的消费正迎来最好的时光。

1、资本加码大消费

中国是星巴克的第二大市场,但近年来,受瑞幸咖啡、库迪咖啡、蜜雪冰城等本土品牌的扩张及低价策略影响,星巴克中国区的业务开展正面临挑战,这或许是星巴克选择出售中国业务的主要动机。

去年11月,星巴克首次被曝考虑出售中国业务股权的可能性。当时彭博社报道称,星巴克正在为中国业务探寻多种方案,其中包括出售该项业务部分股权的可能性,并指公司已非正式评估了包括中国本土私募股权机构在内的多个中国潜在投资者的兴趣。在此数月前,星巴克新任命的首席执行官Brian Niccol在谈及中国市场曾表示,他正在努力更好地了解公司在中国的运营情况,并指出“中国的竞争环境似乎非常激烈”。

除了在资本层面推动投资方进入外,星巴克中国也在经营层面进行了大调整。今年以来,星巴克不断与史努比、五月天、迪士尼《疯狂动物城》等品牌推出联名产品,进一步扩大品牌知名度、提升会员粘性。6月10日,星巴克进行了入华25年以来的第一次直接大规模降价,对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三大系列共10款产品集体降价,同时还宣布将发力非咖啡饮品市场,打造“上午咖啡,下午非咖”的全天候服务场景。

根据2025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星巴克中国实现营业收入约7.4亿美元,同比增长5%,同店交易量同比增长4%。截至今年3月底,星巴克中国门店总数达到7758家,覆盖超过1000个县级市场。

星巴克在国内的品牌效应以及门店规模,也吸引了更多投资机构的关注。据了解,此次参与星巴克中国区的反向路演,除了投出多个消费行业龙头的高瓴资本外,已知的竞购方还有凯雷投资、信宸资本、华润控股、KKR、方源资本、PAG以及美团,这些机构不仅资金实力雄厚,而且在产业运营和协同上有着各自的优势。

比如老牌PE凯雷投资、KKR、方源资本和PAG,在并购领域有着丰富的操盘经验,近几年在国内也是频频出手。信宸资本、华润控股和美团在产业领域又有广泛的生态布局,比如信宸资本曾参与麦当劳中国投资,在跨境企业的中国区业务拆分上有一定的沉淀,再比如华润控股在零售行业经验颇丰,同时,华润置业旗下的万象城也能够为星巴克提供门店支撑。美团在即时零售和线下门店管理方面也在持续深耕。

对于与KKR传出收购绯闻的大窑来说,依靠餐饮渠道的差异化经营打法,近年来增长迅猛,2024年营收已达数十亿元规模,全国经销商超千家,零售终端遍布百万家门店。2023年,大窑公开表示要用五年时间实现全国化目标,但在“两乐”占据国内碳酸饮料饮料绝对主导地位的市场中,大窑想进一步扩大份额,未来面临的挑战也很大。

KKR被誉为“华尔街收购之王”,擅长利用少资金撬动大杠杆的方式获得企业控制权,在全球范围内主导大规模收购,管理资产规模6640亿美元。在中国,KKR曾投资海尔、字节跳动、中粮家佳康等不同领域的案例,其中,消费、特别是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需求,是KKR最早在中国布局的领域,先后投资过现代牧业蒙牛乳业、中国服饰、润东汽车、中粮家佳康、福建圣农等一批代表项目。对大窑而言,KKR的价值不仅在于资金注入,更在于其全球资源网络与管理经验,或许可以帮助大窑突破当前发展瓶颈。

2、本土化创新的机会

这几年,中国新消费品牌日渐崛起,从价格、产品、渠道以及供应链等多方面进行本土化创新。而国内消费市场的持续增长,以及本土化改造的空间,让这些投资机构看到新的商业机会。这样的典型,正如麦当劳中国被并购后所发生的“金拱门”效应。

自2017年完成对麦当劳中国的收购后,中信资本联合体(包括中信资本及信宸资本)深度参与麦当劳中国的运营管理,从战略规划层面的加速门店布局,到运用数字化手段赋能运营管理,再到供应链体系的优化完善等,以本土化发展构建起麦当劳中国的独特竞争优势。

比如,依托中信集团地产资源优势,麦当劳中国与中海地产等本土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每年新增超百个优质门店。同时通过供应链本土化,使麦当劳中国本土采购比例超95%。数字化方面,中信资本入主后,麦当劳中国仅用六周即上线小程序,并以此为支点构建起覆盖App、小程序、麦乐送的全渠道会员体系。时至如今,麦当劳中国的门店数量已超6000家,目标到2028年突破1万家。

虽然星巴克中国未来的道路并非简单复制,其在控制权结构、所处品类特性以及面临的竞争环境上一定存在差异,但某种程度上麦当劳中国被中信系收购后的转型之路,于星巴克乃至所有希望在中国市场实现突破性发展的跨国消费品牌而言,也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也因此,此前就有分析称,星巴克正寻求“特许经营或股权合作模式”,效仿其他国际餐饮巨头的本土化路径。业内人士建议星巴克采取类似“金拱门”模式,出售部分股权实现本土化运营,未来可择机回购股份。

事实上,这两年各垂类消费品公司,都争相登陆港股以获取更充裕的资本。在资本加持下,头部企业有能力通过门店并购、供应链升级、品牌建设、降价促销、数字化转型等方式实现扩张,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

3、中国消费的选择

2025年以来,消费类企业如茶饮、餐饮品牌中的蜜雪冰城、古茗、沪上阿姨、霸王茶姬、绿茶集团纷纷在港股和美股上市,同时还有老乡鸡、遇见小面、溜溜果园、三只松鼠、伯希和、鸣鸣很忙等众多消费类企业正在上市进程中。

这其中的背景,在于无论是宏观政策的支持、各路资金的流入,还是上市企业的表现,都在给予消费企业赴港上市的信心,尤其是以蜜雪冰城、泡泡玛特老铺黄金为代表的“港股三姐妹”的暴涨,更是提升了整个消费板块的士气。

对于这一轮消费类企业赴境外上市的热潮,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契合促消费的政策纲领下,一方面前几年是消费类股权投资高潮期,在当前时点其背后的机构有着退出需求,尤其对赌协议带来了迫切的上市需求;而另一方面,则是目前头部消费类企业面临着国际化需求,上市对其国际化扩张以及品牌提升均有相应助力,以整合更多资源。此外,消费类企业尤其是新消费企业上市,更是顺应消费趋势变化的必然举措。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消费行业历来被认为是具备刚性、抗周期属性的行业,因而在经济波动时期反而更受资本欢迎。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就有消费基金透露,他们正在寻找兼并收购的机会,“很多消费类项目资产价格便宜,手中有大量现金储备的买方,有能力在此时抄底。”

而监管层也在给予消费更大的金融支持力度。6月24日,央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发展股权融资,支持生产、渠道、终端等消费产业链上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通过发行上市、“新三板”挂牌等方式融资。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投资,通过“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满足长周期消费产业融资需求。

今年以来,信宸资本管理合伙人信跃升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谈到对中国市场并购投资机遇的洞察。他指出,中国并购基金的发展机遇来源于三方面:打通资本市场堵点、解决外资企业痛点、克服行业发展难点。“并购投资不仅能帮助外资企业在中国持续发展,还能为国内市场带来新的增长动力。通过接手外资企业分拆的资产,并进行整合和发展,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随着2025年上半年接近尾声,瑞士百达、高盛、路博迈基金、摩根士丹利等多家外资资管机构相继发声,看好中国市场结构性机遇,其中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消费等板块成为外资机构热议的话题。

根据罗兰贝格此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罗兰贝格于2024年夏季调查中国、印度等9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3000名消费者后发现,亚洲地区的消费支出有望在2024年达到16万亿美元,占据全球市场的27%。未来10年,亚洲地区个人消费将增长7万亿美元,仅中国就占其中的60%。

从多家机构竞逐星巴克中国,以及KKR传出收购大窑饮品等市场信号来看,顶级资本对中国消费市场的信心正在回升,或将撬动更多机构关注国内消费品牌,给这些企业提供IPO之外的更多选择。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