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里年报,看菜鸟如何高飞

市场资讯
30 Jun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6月26日晚,阿里巴巴集团发布2025财年年报,数据显示,2025财年,阿里巴巴集团收入9963.47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77%至1259.76亿元。阿里云财年收入突破双位数增长,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七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淘天集团88VIP会员规模超5000万。跨境业务层面,国际数字商业集团财年收入同比增长29%。

财年内,阿里退出了高鑫零售、银泰百货等资产,高德、虎鲸文娱等业务陆续实现单季度盈利。

▲图:阿里年报截图

年报中,有两个非常有意思的点,一个是77%的净利润,这可以说是增长奇迹,谁在支撑这个数字,恐怕可以从三个层面寻找答案:盒马首次实现全年盈利;菜鸟国际物流亏损收窄;高德地图日活峰值突破3亿。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引发市场热议,即阿里合伙人团队由去年的26人缩减为17人,这可以说是近年来合伙人结构调整幅度最大的一次,从最新名单来看,17位合伙人几乎全部来自一线业务核心岗位,包括:

樊路远(优酷/文娱)、蒋凡(电商)、蒋芳(文化与组织)、蒋江伟(云智能)、刘振飞(技术)、马云(创始人)、邵晓锋(战略与治理)、童文红(物流)、蔡崇信(集团主席)、万霖(菜鸟)、王磊(本地生活)、闻佳(集团组织发展)、吴泳铭(CEO)、吴泽明、俞思瑛(资本)、张建锋(技术战略)、郑俊芳(ESG)。

与此同时,9位合伙人退出了这一核心权力结构,分别是戴珊、方永新、彭蕾、宋洁、孙利军、武卫、俞永福、张勇、朱顺炎。

不难发现,合伙人团队更迭,呈现出业务化、年轻化特质,也能清晰感知到阿里接下来的重心。

正如蔡崇信在财报开篇时所言,“阿里的基因里没有守成,只有创造。”阿里CEO吴泳铭在致股东信中所说:“必须抱着从零开始的心态,像创业公司一样思考。”

而在年报所涵盖的业务中,我们重点来讲下菜鸟这条业务线,以及亏损收窄背后,菜鸟做了哪些事情。

一、菜鸟无人车“轻地图”出击

当全球物流行业还在为“最后一公里”的人力成本攀升愁眉不展时,菜鸟无人车却以一组令人瞠目结舌的数据,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成本暴降75%,单公里运输成本压至0.13元,甚至低于传统燃油车司机的人工成本。

彻底颠覆了人们对“无人化=高成本”的固有认知,一场由菜鸟无人车引领的物流革命正悄然拉开帷幕。

菜鸟无人车之所以能实现如此惊人的突破,关键在于其“技术- 成本 - 生态”的三维革命。

首先,在技术层面,它实现了从“高精地图依赖症”到“轻地图+云端智能”的范式突破。

以往,无人车对高精度地图的依赖程度极高,这不仅增加了测绘成本,还限制了无人车的应用场景。

而菜鸟无人车另辟蹊径,采用了“轻地图”策略,通过1颗激光雷达+11颗高清摄像头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结合阿里巴巴达摩院的AI算法,将高精地图依赖度降低30%,测绘成本大幅削减。

这一技术突破并非纸上谈兵,在陕西山区、安徽暴雨区、江苏跨江大桥等极端场景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在暴雨环境下,菜鸟无人车的感知精度从87%提升至95%,夜间行驶速度上限提高15km/h。

这意味着,无人车不再局限于理想场景运行,而是能够在各种复杂环境中稳定作业,大大拓展了其应用范围。

除了“轻地图”策略,菜鸟无人车的云端智能调度系统同样功不可没。

天眼查媒体综合信息显示,在杭州余杭配送中心,30台无人车集群通过云端实现了“1名工程师管理50台车”的高效运维。夜间谷电自动充电策略更是将能耗成本降低42%。这种“车端轻量化+云端重计算”的架构,不仅降低了单车硬件成本,还通过规模化效应摊薄了研发与运维费用。

天眼查及媒体综合数据显示,菜鸟GT Pro车型的五年综合成本已降至14.98万元,较早期车型降幅超30%,单公里运输成本仅0.13元,较传统模式降低50%。

企业应建立“技术- 成本”的动态优化模型,通过传感器冗余设计+算法迭代替代高精地图,以云端智能调度实现运维效率指数级提升。这并非简单的硬件堆砌,而是通过系统架构创新实现成本结构的颠覆性重构。

二、“双轮驱动”倒逼成本重构

当大家还在为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而发愁时,菜鸟无人车却以成本暴降的惊人表现,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背后,本质上是“技术规模化+ 生态协同”双轮驱动产生的“飞轮效应”。

先来看看生产端的情况。在全国超过30 个县市,菜鸟无人车集群形成了一张强大的网络。

以杭州余杭为例,这里的30 台无人车如同物流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覆盖了 80%的运输线路。每台车日均运送 2000 件包裹,效率提升 2~3 倍。

这种规模化效应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不仅摊薄了单车成本,还通过“物流即服务”(LaaS)模式,让快递公司也能共享无人车网络。

末端网点原本高昂的投资成本一下子降低了60%,订单处理能力却提升了 150%。这意味着快递公司可以用更少的投入,处理更多的订单,效率大幅提升。

生产端的规模化效应为成本重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运营端的精细化管理则让成本进一步降低。

菜鸟的预防性维护系统就像一位贴心的“健康管家”,将无人车的故障停机时间压缩至每月不足2 小时。同时,夜间谷电充电策略巧妙地利用了电价低谷时段,进一步降低了能耗成本。

这种“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思维,在双11 这个物流高峰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网点临时工需求减少了 80%,单票成本降低了1 毛。别小看这 1 毛钱,在庞大的物流订单量面前,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从长期来看,车队级智能调度更是厉害,能提升综合效率3 倍以上。这不仅让物流运输更加高效,还释放了快递员,让他们可以转向高价值服务,比如送货上门,提升了客户体验。

企业可以构建“技术- 生产 - 运营”的成本协同模型。

在生产端,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硬件成本,就像工厂大规模生产产品一样,量越大,成本越低。在运营端,利用云端智能优化运维成本,让无人车的运行更加高效、稳定。同时,通过生态协同释放隐性成本,让各个环节都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菜鸟无人车清晰地映照出无人化不是简单的机器替代人力。而是通过成本重构,实现整个价值链的效率跃迁。它让我们看到了物流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那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和生态协同,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三步走战略

实现高飞

你以为菜鸟无人车只是快递末端的小角色?大错特错!它的野心,早已冲破末端配送的局限,向着全球智慧物流网络大步迈进,完成了一场令人惊叹的战略跃迁。

先瞧瞧它在场景验证上的“神操作”。菜鸟无人车采用“梯度化场景验证”策略,那覆盖范围,从繁华的一线城市,到偏远的山区,再到热闹的工业园区,各种多样化场景都不放过。

在陕西、安徽、江苏等地,它更是攻克了坡道、暴雨、强电磁干扰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这就像一场场实战演练,把各种极端情况都摸了个透。这种“场景实验室”模式,不仅为大规模复制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更为未来三年部署20万台无人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想象一下,20万台无人车同时上路,那将是怎样一幅震撼的物流画卷!

再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场。菜鸟的“本地化定制”策略就像一把万能钥匙,成功打开了28个国家的大门,涉及600多个数字化项目。

在荷兰埃因霍温,它定制了“无人车+机械臂”的工厂运输方案,让工厂物流更加高效;在巴西圣保罗,开发了葡语交互系统,完美适配高温、暴雨等极端环境。

这种“技术标准化+场景定制化”的平衡术,玩得那叫一个溜。

也正因如此,菜鸟无人车方案获得了28国L4级国际安全标准认证,政策红利就像一阵春风,加速了它的商业化进程。

而“无人车+”生态的延伸,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菜鸟可没满足于现有的无人车类型,它不断推陈出新,推出了快递柜车、冷链车等功能性改款车型。不仅如此,还计划拓展城际干线无人卡车、商超冷链车型等新场景。

这就像一场“场景裂变”的魔法,让无人车从单一的配送工具,摇身一变,成为智慧物流网络的核心节点。它就像物流网络中的超级枢纽,连接着各个角落,让物流变得更加智能、高效。

菜鸟无人车的成功,可不是偶然。它本质上是“技术降维- 成本重构 - 生态扩张”三位一体的战略胜利。技术降维让它突破了传统技术的限制,成本重构让物流末端的单公里运输成本压至0.13元,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生态扩张,则通过云端智能、生态协同、场景裂变,重塑了整个物流行业的成本结构与价值链条。

天眼查媒体综合信息显示,未来三年,随着20万台无人车的落地,末端配送的“最后一公里”或将彻底告别人力依赖。

想象一下,以后快递都是由无人车送到家门口,那将是多么便捷的场景。而菜鸟无人车也将从“成本杀手”进化为“价值创造者”,成为智慧城市与全球供应链的核心基础设施。

在无人化浪潮中,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技术参数的堆砌。那些只追求技术参数的企业,就像在沙滩上建城堡,看似华丽,却经不起风浪的考验。而菜鸟无人车通过系统架构创新实现成本结构的颠覆,通过生态协同释放隐性价值,通过场景裂变创造新的增长极。而这也是菜鸟能够继续高飞的底层逻辑。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