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实融合聚力培养专精特新人才

滚动播报
01 Jul

□ 董 鑫

数实融合,即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作为发展最迅速、创新最活跃、辐射最广泛的经济活动,数字经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正成为我们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的规模达到了53.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2.8%,数字经济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6.45%。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显而易见,数字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数实融合发展视域下开展专精特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是突破西方技术封锁、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举措,产业界和学术界已经将更多的目光聚焦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人才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是决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核心力量。结合专精特新企业特征和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结合数实融合发展背景,探究专精特新人才培养机制,将有助于显著提升企业创新力、产业集群力,充分发挥区域特色数实融合生产力,有利于区域创业生态内的企业呈现出协同发展趋势,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成长,打破“技术孤岛”和“产业断层”问题。

数实融合发展视域下专精特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在数实融合背景下仍面临严峻的人才培养困境。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培育1.2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而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的调查显示,企业数字化人才短缺问题严重,影响其技术创新进程。一是人才供需断层。自动化技术作为智能制造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制造业、物流、能源、交通等各个领域。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计到2025年,全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二是产教融合实施效果欠佳。全国虽然建设多所现代产业学院,但实质性校企联合培养比例仍然不高,目前建立“双元制”项目的专精特新企业多,但建立稳定师资互聘机制的较少。三是专精特新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专精特新人才培养关系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作为专精特新人才培养主导者的高校仍普遍存在对专精特新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能力欠缺等突出问题。

数实融合发展视域下专精特新人才培养的策略

优化“融合”专业布局,夯实专精特新人才培养的基石。新工程教育的引领性决定了要根据国家发展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前沿领域和未来发展的国际趋势等来谋划和调整专业方向,优化“融合”专业布局,夯实专精特新人才培养的基石。2024年1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强化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持续抓好“两个先行先试”,深化科教融汇、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深化产教融合、以技术转移为纽带推动“四链”融合,推进高校专精特新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开展专精特新人才教育体系递进式层级建设。完善机制保障,建立校校、校企、校地及国际多维协同机制,汇聚培养合力,进一步完善政府、高校、专精特新企业及数字技术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开发“数字技术+垂直领域”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立“订单班”或“微专业”。完善校、院、专业三级教育体系。通过变革教学模式,开展项目化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双创通识必修课程,打造专创融合示范课程,实施“一专一赛、一院一品”工程,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专创融合课程+拓展训练”的人才课程训练体系。专精特新人才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紧密结合,构建以价值塑造、知识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全人教育体系。在德育层面,通过工匠精神培育与特色思政教育,实现职业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的双向塑造;智育改革则以学科交叉课程、数字素质培养和问题导向学习为路径,构建“专业+创新”的知识生态;劳育创新突出产教协同,依托“企业命题—高校解题”的闭环机制与现代学徒制,将技术攻关、工艺改进纳入劳动教育实践,形成知行合一的培养范式。以期培养兼具家国情怀、跨界思维、工程美学素养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专精特新人才,在技术突破和产业变革中成为推动“中国创造”升级的重要力量。

完善“政策、资源、技术”配套。积极响应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文件明确支持数实融合与专精特新人才培养要求,致力于解决专精特新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问题。一是设立专项基金,根据就业率、企业满意度等指标对人才培养机构进行动态奖励。同时,优先支持数字化水平高的专精特新企业申报人才培训基地。二是推动高校科研团队与专精特新企业联合攻关关键技术,并将技术转化案例反哺教学,形成“技术研发—产业应用—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三是完善技术配套。数字人教学、虚拟仿真、数字孪生教学等技术已经走进学生的课堂,拉近了企业技术导师与人才培养的距离,可尝试探索“数字技术经纪人”角色以衔接技术与人才需求,构建基于企业生产数据的动态人才评价模型,并尝试“元宇宙+专精特新实训”等沉浸式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为专精特新人才培养提供强力技术保障。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本文系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项目“激励还是抑制——高校师生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动机和成效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