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l Y的又一挑战者,19.58万元起的小鹏G7能否杀出重围?

市场资讯
04 Jul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科技”上和Model Y对标,“情绪”上与小米YU 7学习。

作者丨韦艳娇

编辑丨田哲

“左手科技、右手艺术、品质是基础、情绪是高度”,这是何小鹏对产品要素的新理解。

7月3日,小鹏汽车称为“AI智能家庭SUV”的中型纯电SUV小鹏G7正式迎来上市,新车共推出三个版本,较之前的预售发布会新增602Km续航的Max版本,售价在19.58-22.58万元之间。

其中,602Km长续航Max版售价为19.58万元,702Km超长续航Max版售价为20.58万元,702Km超长续航的Ultra版售价为22.58万元。

最终上市价格较之前公布的预售价格直降4万元,现场呼声阵阵,开售9分钟后实现大定超1万台的数据,小鹏汽车尝试用价格摸索“情绪价值”的玩法。

作为小鹏2025年的第一款新车,小鹏G7选在7月上市,或有些姗姗来迟,但即使没有新车加持,小鹏汽车上半年销量依旧表现可观,连续几个月交付量突破3万台,累计交付量达到了19.72万辆,上半年销量已超过去年全年交付量。

此时上市的小鹏G7,既是小鹏能否延续MONA M03 和P7+爆款基因的证明,还肩负着小鹏下半年销量增长和四季度盈利的重任。

在G7上市之前,小鹏就对G系列产品进行了换代上新调整,给小鹏G7一个更加清晰的产品定位。其中,主打科技实用的G6新车价格调整至17.68万元,注重科技豪华的G9调整至24.88万元,而定位科技AI的G7售价定为19.58万元,售价处于G6和G9二者中间,三款车在价格上形成一套组合拳,覆盖17-24万元级纯电SUV市场,有意通过不同定位和价格的产品来吃透20万级上下SUV市场。

但小鹏G系列所处的20-30万元SUV细分市场竞争也非常的激烈,前有已经霸榜多年的特斯拉Model Y,后有3分钟爆单20万辆的小米YU7,中间还有乐道L60、极氪7X、理想L6、智界R7等多款车型同台竞技。

面对这激烈的细分市场竞争,何小鹏也在发布会一开始时表示,最近两年开始对“情绪价值”一词有更多理解,特别在泡泡玛特Labubu和小米YU 7的火爆出圈后,其将产品要素重新定义为“左手科技、右手艺术、品质是基础、情绪是高度”。

对情绪价值的感悟,更多来自品牌效应强悍的小米汽车,而在实力上,小鹏G7勇于挑战市场大哥——特斯拉Model Y。

在发布会现场,何小鹏甩出一张Model Y挑战截图,并回应“我们来了”,小鹏G7正式加入Model Y的挑战大军。

如何应战,小鹏G7选择在自己擅长的空间舒适和硬核科技两大板块上取胜。

与特斯拉Model Y 的第一比,何小鹏首先强调了G7最显著的的空间优势。车身尺寸方面,小鹏G7长宽高分别为4892/1925/1655mm,轴距为2890mm,车身参数跟Model Y相差不大,但其内部空间却更胜一筹。在空间上,何小鹏介绍为“比Model Y 4.02m³多出一个单人衣柜”,小鹏G7整车空间容积 4.47m³,拥有88%超高得房率,是实实在在的更大空间。

在舒适性上,除了延续小鹏G系列擅长的“抠细节”式的储物收纳设计外,小鹏G7还带来号称特斯拉之上的太极AI底盘,可实现提前识别减速带、颠簸路段、障碍物、凹坑和凸起,全面进化的6D防晕车功能等豪车同款能力。

在科技板块,小鹏G7配置702km CLTC 超长续航、全域 800V 高压 SiC 碳化硅平台、5C 超充 AI 电池、追光全景抬头显示 AR-HUD等多项最前沿技术。整车硬件中最为硬核的,即为小鹏G7上首发搭载3颗小鹏汽车自研的AI图灵芯片,有效算力高达2250TOPS,远高行业数倍。通过高算力、高规划硬件的技术武装,小鹏G7试图在自己擅长的智能化板块,与对手拉开差距。

多个技术武装后的小鹏G7已经向市场呈现了十足的产品实力,但最终技术优势能否转化为销量增长,真正踢馆经典的Model Y,需要市场数据来说话。

G7发布会后,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小鹏G7产品负责人Nick与雷峰网等媒体展开了一场对话,以下为对话内容节选,经不改变原义的编辑:

Q1:预售发布会的时候只推出了702Km续航版本,而今晚正式发布会上新增602Km续航版本,并且还给出相对超预期的19.58万元的价格,这样的规划是出于何种考虑?以及三个版本之间的销量占比预期是多少?

A:首先是因为我们在预售发布会后,收到了大量的用户反馈,希望能有一个更有冲击力的价格享受到G7这种超舒适体验感的产品。其次是我们在调查问卷中收到很多小鹏用户的反馈,他们认为小鹏的续航非常扎实,在城市里日常使用,600续航就足够了。所以我们内部评估之后,决定把这个版本推出,满足这部分用户的需求。

关于比例,我们在前期调研的时候,ultra版本购买意愿能够达到80%的比例水平,内部对ultra版本的销量也是非常乐观和积极的,认为ultra能够占到整体订单超过60%的水平。

Q2:近年来车企营销形势越来越丰富,比如说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线上互动,创始人直播等,您如何看待这些营销创新?小鹏接下来会有哪些新动作?

A:按照我们pr同事的说法,恨不得让我长高去打篮球或者唱歌更好来吸引关注,这其实反映了一种创始人的情绪价值传递,现在的市场就是不仅要把科技做好,还要兼顾颜值,艺术和情绪表达。像全球领先的一些科技企业,如Tesla、Meta、Google他们都是把科技和创始人的人文精神情绪价值结合的很好,这种模式也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趋势。小鹏也在不断学习和成长,所以换个角度,明后年我们肯定也会启动很多新的不一样的打法,会慢慢的看到成绩,但是今天说出来就不fresh了。

Q3:小米YU7的发布会给小鹏带来哪些启发?以及对G7的销量预期是这样的?

A:小鹏G7和小米YU7其实是属于同一赛道,不同品类的产品,小鹏G7更偏向于家庭用户和科技属性。而小米YU7更偏向于颜值和操控能力。

我们看完小米发布会后总结下来,之前的市场产品更偏向于一个水桶车的状态,无功无过,做到均衡就行了。通过小米YU7后,我们认为现在市场随着95后,00后年龄段段消费者的进入,他们不仅是要一款没有短板的车,更是一款长板非常长的车型。小鹏G7和小米YU7是比较相似的两款车型,YU7的颜值非常高,G7的科技感非常强,这两款产品都符合目前95后和00后用户的市场体验和购买需求。

何小鹏:补个段子,小米YU7三分钟之内完成的这个数据还是让我很惊讶的,这是一个神话。我刚刚问团队,G7的销量也是不错,我们团队想着宣传一下,后来一想到YU7的20万, 我就心里想这个怎么宣传好像都不行的。但是我觉得G7也一样的,非常有信心能够超出我们原来规划的这个数量,刚刚我看到数据成长的非常之快。

Q4:综合近期车企的一些动作,SUV成了大部分车企都要进驻的一个领域,您对于大家都要进驻这一领域的一个看法?G7的配置很多方面都超过了Model Y,但是定价比他低,小米YU7定价也比Model Y低,怎么去理解其中的逻辑?

A:回到YU7没有上市之前,整个纯电SUV在20万-30万市场里面的销量冠军就是Model Y,所以很多车企都是要对照Model Y去做的,小鹏在前期的时候也需要去盘Model Y这款车型。 而且从2021年Model Y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整个迭代的速度远没有中国产品那么快,还是依然能够长盛不衰,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一个对象。关于定价,其实Model Y的价格不是一个稳定的价格,像去年整个Q4,它的价格移到了24万9千6百元,它的价格是随着整个的产能和市场供应进行一个动态调整的,不是用促销形式去实现的,所以我们定价时会考虑到他未来的这种动态调整的可能性。

Q5:今天的发布会上提到Ultra版有一个芯片是需要硬件后装的, 是否需要到售后去拆开整个车辆进行芯片的后装?

A:其实我们在开发过程中已经规划好了整个售后工作和安装的工作,安装时间会非常的短,每个月都有大几千台的一个后装的能力。

Q6:小鹏G7的这个定价会不会影响毛利率提升和四季度盈利的目标?小鹏以智能化为标签,后期是否可能会全系ultra?

A:实际上大家在去年就看到小鹏的经营能力每个季度都在提高,二季度的财报要过一两个月才能发布,但是我们看到数据会非常的好,小鹏G7的经营能力也会不错。四季度盈利对我来说不是挑战的目标了,我们今年的经营效果会比大家想象的都会好很多

关于全系ultra,还不能确定时间,我觉得Max版本还是有一定的需求的。第二,在欧洲及很多城市的政策法规还没有打开,也许他们明年打开后可能直接跳过Max直接到ultra,所以我们明年会开始小鹏智驾的全球化,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过程。现在的ultra版本是L3的软件,后面我们还会看到L3的硬件以及L4的软硬件体系,5年内会看到很多变化,我觉得L4快出现的时候,可能L2会退出,L3成为基础版本,所以我觉得Max版本在中国和全球都会有一定的生命周期。

Q7:单科芯片从研发到投入大概花了多少成本?是否会抛弃和英伟达合作?

A:大概只能说我们的成本花费大几十个亿,我认为这么大的一个专利研发是非常快的,可能明年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我们会持续跟很多芯片公司合作,我们也期望我们的芯片和软件解决方案能够和全球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

Q8:AI图灵芯片为什么由G7首发,而不是由G9或者后续推出的售价更高的产品来首发,那样会有更多回本空间,是因为对G7有较高的销量期待导致的吗?

A:我把芯片当成一个配置,我觉得将来可能更便宜的车也会有。第二个逻辑是,G7是一款全新的车,芯片的上车时间节点也刚好到了,如果这个节点有另外一台车,那我们就上另外一台车。

本文作者长期关注小鹏汽车动态,以及各家车企渠道布局及供应链等情况,感兴趣的行业人士欢迎添加作者微信(XY8899672)交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