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肇庆发布
培育新质生产力,
与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相辅相成。
近年来,肇庆企业纷纷深耕技术领域,
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突破口,
通过技术攻关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

从小作坊到行业领军者
在端州双龙省级经开区内,
一家名为肇庆高峰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下称“高峰机械”)
的企业正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
吸引着业界的目光。
从2016年睦岗街道的小作坊起步,
到如今拥有1.4万平方米
现代化厂房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高峰机械用8年时间完成了
令人瞩目的华丽蜕变。

高峰机械从事永磁机械设备研发和销售,
该领域属电子信息产业的上游细分赛道,
整体市场规模不大,
参与者大多是小微企业。
截至2025年上半年,
该企业已累计获得100多项专利,
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达50%,
这一数字在同规模企业中堪称翘楚。
公司代表性产品磨床的加工精度已达到0.01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七分之一。更令人惊叹的是,研发团队正在向0.005毫米的精度发起挑战,这将使企业在精密制造领域占据绝对优势。
数据显示,
公司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30%,
海外市场新增订单达2000万元,
产品已远销美国、
德国、俄罗斯等十余个国家。
公司创始人、总经理汪润节:
“我们选择的稀土永磁行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为我们的产品带来了巨大市场需求。”


谈及企业快速成长的秘诀,汪润节特别提到了端州双龙产业园与高要的产业协作。他认为,高要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广阔,通过产业协作,能为双龙产业园的企业提供更多土地资源,满足企业扩大生产、新建项目等需求,助力企业实现规模扩张,此举对双龙产业园的企业有诸多积极影响。
不仅如此,
汪润节还认为,
端州·高要产业协作区的建立,
有助于完善产业链条,
使企业能更便捷地获取上下游产业资源,
降低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
提高产业协同效率。
还能形成科创要素集聚效应,
推动科创平台建设与科技人才引进,
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流入,
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公司创始人、总经理汪润节: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做行业的‘天花板’。不仅要保持国内领先地位,更要让中国制造的高端设备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从“制造”向“智造”跨越
“哒哒哒……”冲压车间里,
高速锻压声与组装线上的机械臂
运转声交织,
构成广宁高新产业园里最动听的
“发展协奏曲”。
凭借这份热火朝天的实干劲头,
广东阳光科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下简称“阳光科密”)
近日获评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先进集体,
成为肇庆广宁县域经济发展的闪亮名片。

作为从广宁古水镇走出去的企业家,陈善明带着9000万元投资返乡建厂时,心里憋着一股劲,“要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端上‘技术饭碗’。”
如今占地40亩、
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工厂里,
包含机加、冲压、注塑、
组装等功能的四大车间涵盖了研发、
零配件生产、装配、
成品检测、仓储等完整产业链,
而开足马力的4条生产线,
不仅年产60万台办公碎纸机、销毁设备、
装订机等办公设备产品,
更有近400名当地村民穿上工装,
变身掌握数控操作的产业工人。
组装车间班长李大姐:
“以前在广佛等地打工,现在在家门口的‘智能车间’上班,赚钱比以往多,还能照顾老人孩子!”

李大姐的笑容,
折射出企业“造血式”帮扶的显著成效。
通过“订单式培训+师徒制带教”,
阳光科密已培养出多名当地的技术骨干。

走进企业设备展厅,
一台台碎纸设备摆在醒目的位置,
引人注目。
“别小看这些机器,里头藏着公司的多项发明专利!”技术总监展示着自主研发的整体刀具,并介绍道,该企业的自动化碎纸机达到一级、二级保密销毁效果,主要的产品销售服务客户为政府机关、央企、部队和大中型企业。
在研发楼里,
近百人的技术团队正分工合作,
攻关新一代的销毁设备。
车间里,
金工车间80%的设备实现数控化操作,
冲压车间的智能冲床自带红外线安全防护。
凭借创新能力,
企业不仅摘得“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驰名商标”“专精特新”
“中国OA行业杰出制造商”等荣誉称号,
更推动广宁制造业从“制造”
向“智造”跨越。

如今,投资30亿元的
穗宁智谷产业园即将破土动工。
这个占地700亩的
竹基复合材料科创零碳产业园,
将建设5万吨竹纤维厂、
12.5万吨竹塑抽粒厂,
以及6亿产值配套供应链,
通过生物技术把广宁的竹子变成可替代
塑料的竹塑复合材料和生物材料。
更让人期待的是,竹钢车间、竹塑生产线
将创造2000多个就业岗位。
企业家陈善明:
“广宁漫山的竹子,在我们手里能变成宝贝!项目达产后,每年能生产1.2亿件办公用具和办公文具。我们要把家乡的竹子变成‘绿色黄金’,让广宁的发展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从本土走向非洲“淘金”
☞ 2010年,首次在卢旺达设厂;
☞ 2013年,在乌干达设钢构厂;
☞ 毛毯厂、钢管厂也相继于2016年和2019年在乌干达落地生根,其中,毛毯产品在乌干达市场占有率达50%,直接带动周边民众就业……
近年来,
位于肇庆高新区的
广东省三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坚持以
“三大基地”建设为支点,
在非洲大陆书写着制造业出海的全新篇章,
不仅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更推动着中非经贸合作向纵深推进。
公司董事长苏农:
“推动产品多元化、布局海外市场是制造企业保持产能饱满和营收增长的必然选择。而非洲市场的巨大潜力,不仅体现在人口红利和消费升级上,更在于‘一带一路’倡议之下政策对接的便利性。”


三浦科技关联公司,
参与的坦桑尼亚BRT项目,
从设计、生产、
加工都融合了中国技术和标准,
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提升当地公共交通效率,
带动经济发展。
公司董事长苏农:
“这就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魅力,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赋能。”

苏农的非洲战略,
正是以“三大基地”建设为核心
的深度运营。

采购及集散基地
充分发挥中国制造业的供应链优势,全部原材料从中国集中采购、打包、装柜、运输,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又降低了非洲当地的采购成本。
加工基地
在卢旺达,三浦科技关联公司参与建设的国家机场航站楼项目,成为当地航空枢纽的标志性工程;坦桑尼亚的快速交通系统(BRT)通过在大旺生产加工高端钢结构件,然后装箱运往目的地,计划今年投资、今年完工。
人才培养基地
三浦科技十余年来已为非洲工厂培养数十人次的员工,涵盖技术、财务、生产、质检等专业人才,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赢得了当地民众的认可。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
三浦科技的非洲战略正从基建领域,
向智能化、多元化方向拓展。
公司计划承接非洲地区的立体车库、
智能仓储项目,
将业务从传统制造业向智能装备领域延伸。
与此同时,
三浦科技的直接投资步伐也在加快。
鉴于非洲各类建筑材料需求旺盛,
企业已达成投资建设机电公司的合作意向,
进一步夯实本地化根基。
公司董事长苏农:
“大旺的企业有技术、有产能,非洲有需求、有市场,两者结合就是最好的‘化学反应’。”


肇庆高新区其他企业产品出口非洲的例子也印证了这一点:去年,骏鸿实业出口尼日利亚、埃及和肯尼亚三国,出口额约2400万元;焕发生物科技出口尼日利亚、埃及和南非三国,出口额约170万元……肇庆高新区共有9家企业与非洲国家产生贸易往来。
肇庆高新区区位优越、
交通物流便捷、技能人才丰富,
跨境电商产业与非洲基建需求精准对接,
为三浦科技的非洲战略提供了支撑。
接下来,肇庆高新区将持续
加大对企业开拓非美市场的支持力度,
深化与金融机构的合作,
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跨境金融服务,
同时建立成本分担机制,优化供应链布局,
帮助企业稳订单、保利润、降风险。

数智赋能全链条优化,
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肇庆将以更优的园区生态激活发展动能,
为“制造业当家”书写更精彩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