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异观财经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表现良好,在港股牛市的浪潮之下,A股各行业龙头企业开始加速赴港IPO。
据港交所近日披露,上海锦江国际酒店股份有限公司(600754.SH)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东方证券国际为独家保荐人。若成功,锦江酒店将成为国内首家“A+H”双上市的酒店集团。
锦江酒店赴港IPO,意欲何为?
近几年,酒店行业的发展可谓冰火两重天。从数据来看,行业整体呈现出规模持续扩张,但盈利能力却在下滑的态势。
有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住宿业设施总数约为57万家,客房总规模约1927万间,其中,酒店业设施增长9%至34.87万家(连锁酒店约9.33万家),客房总数增长7%至1764万间(连锁客房数约707万间),连续三年实现增长。
酒店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需求端却并未同步跟上。2024年国内出游人次56.15亿,同比增长14.8%,而2019年同期为60.06亿人次,2024年仅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3.49%。商务出行需求也因企业成本控制而减少,进一步压缩了酒店尤其是高端酒店的市场需求。
供大于求的局面直接导致酒店房价下滑,行业三大核心经营指标全面下降。酒店之家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酒店入住率为58.8%,同比下降2.5%;平均房价为200元,同比下降5.8%;2024年全年中国内地酒店行业平均每间可售客房收入(RevPAR)同比下降约5%。
在这场行业困境中,头部企业也难以独善其身。
2024年,华住集团营收同比增长9%至238.91亿元,但净利润同比下滑25.4%,约30.48亿元;锦江酒店收入140.63亿元,同比下滑4%,净利润9.11亿元,同比下滑9.06%。
从RevPAR降幅来看,2024年亚朵集团和君亭酒店(直营店)的RevPAR均超过300元。其中亚朵集团旗下酒店RevPAR为351.3元,同比减少6.77%。锦江酒店境内全服务型酒店的RevPAR降幅最大,同比减少10.8%。
行业的分化还体现在区域和酒店档次上。一方面,三亚、北京等城市的高端酒店陷入价格战,部分奢华品牌甚至推出百元套餐来吸引客源;另一方面,县域等下沉市场的游客接待量和酒店入住率显著增长。在酒店档次上,经济型酒店市场进入存量优化阶段,而中高端酒店市场成为增长主引擎,但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同质化问题。2024年关店占比最高的不再是经济型酒店,而是中端型酒店,其次为高端型,这也反映出市场正在从“野蛮生长”向“精耕细作”转型。
在行业深度整合与自身转型的关键期,锦江酒店集团选择赴港二次上市,其战略意图清晰:
1、 核心诉求: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财务杠杆:偿还是首要目标。通过股权融资置换高息债务,将显著降低财务费用,释放利润空间,改善资产负债表健康度,为后续发展储备“弹药”。
2、 国际化战略深化:打造离岸融资与形象平台: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是链接全球资本的重要窗口。港股上市将提升锦江在国际投资者中的认知度,便利其未来海外并购或业务拓展,强化“全球酒店领导者”形象。
3、 优化股权结构:增强流动性与灵活性:A股(锦江酒店,600754.SH)的母公司锦江国际持股比例极高。H股发行可引入更多元化的国际投资者,改善股权流动性,并为后续可能的资本运作提供更灵活的空间。
市场会认可锦江酒店吗?
在酒店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锦江酒店赴港上市能否获得市场认可?又能否借助资本的力量突破发展困境?
综合来看,锦江酒店赴港IPO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市场是否会买单还存在疑问。
从行业角度来看,酒店行业目前处于困境,供需失衡、价格战等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解决。在这样的行业环境下,投资者对酒店企业的投资更加谨慎。
从锦江酒店自身来看,其存在一定优势。
从体量来看,锦江酒店是中国及全球最大酒店集团。招股书披露,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已经开业的酒店家数达到13,416家,客房间数1,290,988间。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按已经开业的酒店家数计算,锦江酒店是中国及全球最大的酒店集团;截至同日,按公司已经开业的客房间数计算,公司亦是中国最大、全球第二大的酒店集团。
庞大的酒店网络和广泛的市场覆盖,使其在获取客源、降低采购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通过规模效应,锦江酒店能够与供应商进行更有利的谈判,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同时,众多的酒店分布也方便其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
品牌矩阵丰富。经过多次收购,锦江酒店构建了丰富的品牌矩阵,旗下拥有超过40个酒店品牌,涵盖了经济型、中端、中高端和高端等不同档次,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已经开业的酒店家数达到13,416家,客房间数1,290,988间。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按已经开业的酒店家数计算,锦江酒店是中国及全球最大的酒店集团;截至同日,按公司已经开业的客房间数计算,公司亦是中国最大、全球第二大的酒店集团。
劣势也相对明显。
国内业绩承压,营收下滑,净利润减少。2024年,锦江酒店营收下滑4%,进入2025年,锦江酒店仍将面临业绩和房价双降问题。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锦江酒店实现营收29.42亿元,同比下跌8.25%;净利润3601万元,同比下跌81.03%。
海外业务亏损,本土化困难:近年来,锦江酒店加速拓展海外市场,2024年将东南亚市场作为出海的重要落点。事实上,锦江酒店早在10年前就开启海外并购之路。
2015年收购法国卢浮集团后,锦江酒店的海外业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20年到2024年卢浮集团连续五年亏损。由于中法文化差异较大,在管理模式融合、品牌协同等方面遇到重重困难,收购后未能将卢浮集团的资源有效转化为实际竞争力。海外业务的亏损不仅拖累了公司的整体业绩,也分散了公司的管理精力和资源,影响了公司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会员运营不佳,私域转化低。招股书披露,锦江酒店会员数达2.049亿,2024年中央预订率为56.9%。相比之下,截止2024年底,华住会的会员数量接近2.7亿,2024年四季度中央预订系贡献的夜间量达到66.4%。相比华住,锦江酒店在会员权益设计、会员服务体验等方面存在差距,导致会员忠诚度不高,会员体系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不足,私域流量转化效果差。
锦江酒店赴港IPO是其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举措,既面临着挑战,也存在着机遇。市场是否会买单,关键在于其能否在上市后有效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升业绩和竞争力,适应市场变化和投资者需求。
锦江酒店在A股市场的表现并不理想,截至异观财经发稿,其股价为22.21元,市盈率(TTM)为31.35。此次赴港IPO,市场对其反应也较为谨慎。
一方面,酒店行业整体面临着供需失衡、价格战等困境,锦江酒店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投资者的信心。管理层能否清晰阐述并让市场相信:债务压力缓解后,其庞大的规模与品牌矩阵能有效转化为可持续的盈利增长?轻资产转型、中高端占比提升、国际协同效应释放、数字化赋能降本增效等战略举措的落地进展与成效,将是投资者信心的核心来源。能否展示出整合效率提升、利润率改善的明确路径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赴港上市虽然能够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国际知名度,但也面临着更严格的监管和更高的上市成本,以及香港资本市场对酒店行业的认可度等问题。投资者对国内及全球商旅复苏的可持续性、消费升级趋势的判断将直接影响板块估值情绪。近期港股市场对消费服务板块的风险偏好变化,也是重要风向标。
锦江的港股之路,不仅是一次融资行为,更是对其管理能力、战略定力和长期价值创造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酒店巨头能否在资本市场的审视下成功突围,答案将在招股书细节披露与市场定价的博弈中逐渐揭晓。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既是一次分享中国酒店业龙头成长的机会,也需对其中蕴含的整合风险与回报周期保持清醒认知。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