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音乐上新功能 最懂社交的腾讯 让粉丝花28元就能和偶像“恋爱”?

时代周报
04 Jul

  腾讯音乐(TME.NYSE;01698.HK)正在加速拓宽版图。

  6月30日,QQ音乐正式上线“Bubble”产品,订阅费用28元/月。该消息一出,立即引发网友粉丝热议,登至微博热搜榜第五。

  Bubble原本是韩国DearU公司旗下的知名娱乐APP,作为一款现象级产品,本质上提供的是粉丝圈的高端定制服务。在Bubble内,艺人可以为粉丝发布专属消息,分享独家内容。原平台深受K-pop(韩国流行音乐Korea-Pop的简称)歌迷群体喜爱,粉丝具有极强的付费意愿。QQ音乐早在2024年10月和DearU达成合作,有意将海外版Bubble引入国内。

  QQ音乐方面提供的资料显示,第一批引入的艺人包含SM、JYP、CUBE旗下的威神V、aespa、RIIZE、NCT WISH、Stray Kids、i-dle等,囊括多个组合的100多位顶流艺人。这三家公司旗下艺人的Bubble在6月30日、7月1日、7月2日分别开放。

  6月10日,腾讯音乐刚宣布全资收购喜马拉雅,进一步增补音频版图。现如今,音乐平台早已不再是单纯的音乐播放器,其社交和情感属性突出。Bubble在韩国市场的成功,已验证粉丝经济或者称之为“情感付费交流”的商业模式。然而,QQ音乐引入的本意不是增开情感付费场景。一位接近QQ音乐业务的业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透露,“此次合作并非是专注情感付费的战略,而是QQ音乐在K-pop领域布局的完善。”

  对整个在线音频行业而言,以往内容的单向获取模式正发生明显变化,用户在对内容的需求基础上,更加关注平台提供的情感社交属性。前有网易云音乐的情感化运营,后有腾讯音乐加入,通过弥补此前这方面的不足,来进一步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而巨头玩家的加注,或许将对未来产品逻辑和商业模式产生行业性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次Bubble带来的魅力,远不止于K-POP。

  粉丝经济狂热,为“虚拟亲密”买单

  2022年推出Bubble的DearU公司,背靠韩国知名经济娱乐公司SM娱乐。

  SM娱乐成立于1995年,于2000年上市,也是韩国第一家上市的娱乐企业,曾在亚洲掀起“韩流”热潮。公司旗下代表艺人有宝儿、东方神起、Super Junior、少女时代、EXO等顶流韩国艺人团队,同时也投资制作了多部影视及综艺作品,如韩剧《致美丽的你》《嫉妒的化身》等。DearU正是SM娱乐的子公司。

  2016年,阿里巴巴宣布入股韩国SM娱乐,双方正式建立商业合作关系,在中国市场推进在线音乐、宣传、商品开发等方面的业务。 2020年,SM娱乐还与JYP娱乐合作创立了Beyond LIVE,发布全球线上演唱会品牌。

  也因此,Bubble从设计之初,便带有变现明星价值的粉丝经济属性。同时,这款产品开辟了偶像与粉丝之间互动的新渠道。平台采用订阅付费制模式,通过模拟一个类似于微信的聊天场景,为粉丝提供与偶像“小窗对话”的沉浸式体验。

  在该平台上,粉丝可回复偶像发送的独家文字、图片、语音等内容,还可以设定与偶像相关的特殊纪念日。甚至于如果粉丝提前设定好自己的昵称,偶像会在对话框里直接称呼这个名字。

  粉丝的付费意愿很简单,主要是“明星反馈”和“亲密感”。“我续订了喜欢的爱豆Bubble已经三年,当我给喜欢的明星发送消息时,会有一个数字1显示在文本气泡消息旁边,如果对方检查了消息,数字便会消失。” Bubble用户小雨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样的小设计带来的反馈感让我觉得自己真的在和爱豆们聊天,就像朋友或恋人一样。”小雨形容道。

  Bubble平台上的互动颠覆了粉丝与艺人之间传统的单向沟通模式。对于粉丝来说,偶像不再是不可触碰和幻想中的存在,当偶像在网络时间被“重塑”后,彼此的关系似乎变得更日常和紧密。

  这种打破幻想所带来的亲密感,是互联网时代形成的特殊消费形态,重构了粉丝经济的情感变现路径,2014年唱跳团体TFBOYS爆红后,这一变现路径逐渐变得专业化。

  据DearU公司官网显示,仅2020年服务上线首年,Bubble便凭借“触手可及的偶像”的沟通体验吸引超50万付费用户,揭示了“情感付费”这一新兴消费模式的市场潜力。截至2023年,Bubble订阅用户突破200万,年营收达756.92亿韩元(约合3.98 亿人民币。从2018年到2024年,DearU公司年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145%。

  如今,Bubble已成为韩国最具影响力的粉丝互动平台之一,SM娱乐和JYP娱乐在内的114家韩国知名经济娱乐公司,为570位艺人的粉丝构建了数字化沟通直通桥梁。

  Dear U出品的不同娱乐经纪公司bubble软件

  除了Bubble之外,韩国类似的粉丝交流平台还有Hybe公司出品的Weverse。该平台采用会员制,更侧重于消费独家内容而非偶像粉丝之间的直接交流。Hybe官网2024年8月1日给股东的信件中显示,“Weverse 在关键绩效指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包括月活跃用户达到1000万,开设了147个国内外艺人社区,并保持了超过90%的海外用户月访问率。”

  Hybe公司官网公布的消息指出,2024年Weverse平台上直播共5787场,总时长4779小时。Weverse Live的累计观看人数达到1125万,总观看次数为4.26亿次。从全球来看,包括重播在内,用户平均每年观看50场直播。2024年收视率最高的是防弹少年团(BTS)田柾国的直播,实时累计播放量达到2300万次。

  营收、月活与观看量,是粉丝愿意为爱豆买单意愿的直接呈现,也正是各大明星娱乐公司设计了此类产品的原因。

  版权优势褪去,昔日“资源王者”何往?

  在数字音乐平台竞争进入存量时代的今天,单纯依靠版权曲库的较量已难分高下。行业内玩家们正围绕“情感付费”这一新赛道展开差异化布局,以增加用户粘性。

  网易云音乐是国内首个将“音乐”与“社交”两个元素融合在一起的移动音乐平台。自2013年上线便凭借UGC(用户生产内容)乐评社区模式构建集体情绪共鸣场。2020年,网易云音乐凭借“网抑云”一词成功破圈,后续平台又推出“云村评论治愈计划”以构建温暖友爱、真实有趣的音乐社区。

  除此之外,网易云音乐为了深化用户的情感连接,在功能上也通过不同互动内容设计,包括年度听歌报告、“云村证件”等,以情感为切口吸引更多用户,增强了平台的社交属性。

  与网易云音乐侧重情感化运营不同,QQ音乐依托腾讯系生态的场景支持和独家版权优势,核心竞争力在于“资源+功能”的整合。

  2021年7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要求腾讯解除网络音乐独家版权协议后,QQ音乐仅保留周杰伦等头部艺人版权。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QQ音乐不再依赖版权资源,而是尝试在保持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补足情感社交属性,开辟新的价值增长点,探索从“工具型应用”到“社交化平台”的转型。

  近年来,QQ音乐相继推出“听歌挑战赛”、“小游戏”等全品类娱乐功能,持续培育用户社交习惯。同时不断加码偶像资源运营,通过“明星语音直播”、“歌手空降歌房”等活动增强粉丝偶像之间的互动。

  音乐+社交,会带来新故事吗?

  不久前腾讯音乐对喜马拉雅的收购,在业界也备受关注。

  此前,喜马拉雅平台通过构建用户间的多元互动模式,打造了比传统电台更具参与感的音频社交平台,成为众多用户的“情感树洞”。QQ音乐自2018年推出听书功能,此次收购不仅进一步提升长音频内容质量,而且增强其情感链接的属性。这种“音频+社交”的情感生态协同,预示着腾讯音乐正在打造一个覆盖短(偶像即时互动)+ 中(QQ音乐社交)+ 长(喜马拉雅情感内容)的全链路情感付费体系。

  这种布局,是将平台附加值拆解为“持续陪伴”(如Bubble的偶像回复)、互动氛围(如音乐评论区的社交)和“深度沉浸”(如喜马拉雅的深度音频内容),覆盖用户从碎片化互动到长期情感寄托的需求场景。

  对比来看,网易云的“用户主导型”社区与QQ音乐的“艺人互动”,代表了情感付费的两种路径。前者胜在UGC的自发性和群体共鸣,后者则依托PGC的专业性和偶像号召力。两种模式看似截然不同,实则指向同一趋势:音乐平台正在从“内容渠道”进化为“情感媒介”。

  这不仅是腾讯音乐的战略调整,更折射出数字音乐行业从“内容争夺”到“情感连接”的深层转向。

  从行业共性来看,情感付费的崛起并非偶然。用户对音乐的需求早已超越“收听”本身——网易云音乐靠UGC乐评构建的“云村”社区,本质是让用户在音乐中寻找情绪共鸣;Spotify的年度听歌报告成为社交货币,核心是用数据唤醒用户对音乐的情感记忆。这些案例印证了同一个逻辑:当版权壁垒被打破,“情感附加值”成为平台差异化竞争的核心。

  上述接近QQ音乐的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Bubble在海外是非常成熟和知名的社交平台。近年来,QQ音乐在不断丰富华语音乐版权,推动华语音乐发展之外,也不断将海外音乐和模式引入到国内,以满足国内粉丝的需求。”

  在数字化这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连接感”有着强烈渴望。粉丝愿意为偶像的“专属消息”买单,听众也希望在年度歌单里寻找共鸣。在“情感溢价”的趋势下,音乐流媒体平台的竞争早已从“听什么”转向“为什么而听”。

  或许,情感付费将从“粉丝经济”走向更广阔的大众市场,而音乐流媒体平台间的竞争,也将不再聚焦“谁有更多歌”,而是“谁能更懂用户为什么听歌”。这场关于“情感”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