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在美股市场近年来热度极高的“量子计算概念股”Rigetti Computing(RGTI.US)周三受到全球资金重点关注,主要因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曾经掌舵的华尔街顶级投资机构——坎托·菲茨杰拉德(Cantor Fitzgerald)启动对这家量子计算科技公司的首次评级与目标价覆盖。该机构首次覆盖Rigetti,乃华尔街看涨量子科技股概念公司股价与基本面前景的最新信号,意味着华尔街开始察觉到量子计算这一超级前沿赛道实现强劲投资收益的机遇,甚至押注量子科技有可能在不久之后出现重大商业化应用层面突破的积极前景。
据了解,华尔街机构Cantor Fitzgerald给予“增持”评级,并将目标价定为 15 美元。在美股盘初交易中,该股在华尔街覆盖的催化之下吸引大规模资金涌入,盘初的上涨幅度一度高达6%至12美元大关。
Cantor Fitzgerald分析师 Troy Jensen 在致客户的一份最新报告中写道:“全球量子计算仍处于最初的萌芽阶段,但依旧是最受追捧的技术里程碑之一,未来势必将具有巨大的经济影响。”
Jensen领导的分析师团队补充表示:“虽然距离全球全面的量子计算商用能力可能还有数年时间,但这一技术已吸引了无数投资者高度关注,并且像英伟达、微软以及IBM这样的巨头已经斥巨资涌向该赛道。”
因此,与该领域相关的公司已出现“显著的股价与市值大幅扩张”,但是该机构表示,相较于近期营收实际数据或者未来盈利预测水平,目前市场交易的估值轨迹无疑处于“高企”模式。
据了解,为了大幅增强资产负债表基本面,Rigetti 最近完成了一项规模高达3.5 亿美元的按市价增发的新一轮股票发行。
黄仁勋:量子计算正在迎来关键拐点
量子计算系统利用量子力学的特性,比如量子叠加与量子纠缠,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计算范式,理论上能够在某些特定领域极大程度超越传统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根据谷歌当地时间12月9日的一份声明,Willow量子芯片在基准测试中展示了惊人的性能,能够在不到5分钟内完成一个“标准的基准计算”,而传统超级计算机完成同样的任务需要10^25年。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包括谷歌在内,目前还没有任何公司实现任何意义上可精准控制量子态且能够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实际用途级别“量子计算”,并且距离这一量子力学加速模式的“最终形态”的差距非常远。这也是为什么谷歌首席执行官Sundar Pichai在一份帖子强调Willow量子芯片为“迈向打造实用量子计算机的重要步伐”,这也意味着谷歌在距离实现可控且商业化的“量子计算”也有着非常遥远的距离。
目前人类技术无法以通用的计算体系实现对于量子态的精准与稳定控制,尤其是在实现精准且可控的“量子纠缠”方面存在很大的技术瓶颈。量子纠缠是量子计算的关键特性之一,它允许量子比特之间的超强关联,这对于海量并行计算和解决某些问题至关重要。然而,当前技术尚未能够实现大规模、长期稳定的量子纠缠。
英伟达CEO黄仁勋近日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量子计算正在接近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拐点,未来几年将强大到足以"解决一些有趣的全球性问题"。黄仁勋表示,就像摩尔定律暗示的晶体管指数级增长模式那样,量子计算机可处理的逻辑量子比特数量将沿着每5年增加10倍、每10年增加100倍的路径演进。黄仁勋还表示,英伟达未来将会以多种方式与世界各地的量子计算公司进行深度合作。
被游戏玩家们戏谑称为“皮衣刀客”的黄仁勋在今年1月初曾经表示,“实现有用的“量子计算机可能需要等三十年之久的话语令美股的量子计算概念股集体暴跌,但是这位英伟达创始人兼CEO似乎打从心底看好量子计算的发展前景,欲成为量子计算领军者之一,这也是为什么距离这番话不到一周时间,英伟达官宣GTC大会的首个“量子日”(Quantum Day),并且此后发表的量子相关言论均呈现出积极展望。
同样在1月,美国科技巨头微软也为量子计算“打call”,在官方博客称2025年是“量子就绪之年”,另一科技巨头IBM相比于微软和英伟达布局量子计算的时间较长,但是今年以来可谓加大力度来加码布局量子计算领域,尤其是力争融合量子比特与二进制算力硬件基础设施。
有着“互联网奠基者”称号的思科也在近期宣布大举进军量子领域,思科近期展示了一款用于量子计算机互联的芯片原型,并宣布将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开设新实验室,以进一步探索量子计算领域。
据了解,思科的上述这款芯片采用了部分与当前网络芯片相同的技术,能够将小型量子计算机连接成更大的系统。不过,思科认为在量子计算机尚未普及之前,该芯片就将具备实际应用价值,例如协助金融机构同步交易时间,或是帮助科学家探测陨石等。思科Outshift创新孵化器高级副总裁维乔伊·潘迪表示:“这款芯片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在处理来自全球各地的数据快照时,我们需要精确同步时钟和时间戳。”
量子计算领域的“Transformer时刻”越来越近
Transformer架构的横空出世标志着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领域迎来了新的范式转变,可谓直接推动了ChatGPT等生成式 AI应用软件的诞生,正是Transformer以及能够高效运行该架构的硬件算力体系将“生成式AI”从谷歌AI实验室带向商业应用。后来的 GPT 家族所有AI大模型,以及Gemini、Claude与LIama等大模型都是基于 Transformer 架构,堪称“AI大模型之母”。展望量子计算的未来,所谓的“Transformer时刻”距离人类社会渐行渐近。
量子计算的“Transformer时刻”,即指代“基于量子计算技术所打造出的可控的、具有大型商业价值的量子计算应用系统”,这里的量子计算包括但不限于离子阱、量子退火、量子模拟、超导量子比特以及量子纠缠与拓扑量子等等。目前人类技术无法以通用的计算体系实现对于量子态的精准与稳定控制模式,尤其是在实现精准且可控的“量子纠缠”方面存在很大的技术瓶颈。
但是近年来离子阱技术(比如IonQ、霍尼韦尔的量子解决方案)、D-Wave量子退火计算机等量子计算领域取得突破式进展,IBM力争融合量子比特与二进制算力硬件基础设施,再到2024年12月,谷歌 Willow震撼发布,以及名为“Majorana 1”的微软量子芯片以及思科量子互联芯片在今年上半年重磅问世,量子计算领域似乎出现类似的“范式转变”重要基础,使得量子计算有望从物理书上的纯理论逐渐走向“可控的、具有商业价值的实用量子计算应用系统”。
随着英伟达与微软这两大科技巨无霸,以及此前公布量子蓝图的亚马逊官宣入局,再加上谷歌与IBM多年以来深耕于量子计算底层理论与量子硬件体系,以它们的人才储备以及庞大资金体量,再加上各国政府近年来的强力支持,或将推动基于量子计算的全球大规模商业化的轨迹步入加速曲线。
IonQ新任首席执行官Niccolo de Masi在5月接受采访时表示,该公司希望成为量子计算领域的英伟。Niccolo de Masi表示:“我们从事量子计算业务,就像英伟达和博通从事GPU业务一样。我相信IonQ将成为类似英伟达的领军者,会有人模仿我们、追随我们。”他补充称:“我们对自身的竞争地位感到满意,因为归根结底,我们致力于推动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