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逼疯车圈:友商降价拦截,“致敬式设计”成了行业阳谋

市场资讯
03 Jul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3分钟,20万单!1小时,28.9万单!”

6月26日,小米YU7用一串足以载入汽车工业史的数字,改写了汽车行业的竞争规则。

然而,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将小米汽车自身与整个行业卷入了一场充满机遇与风险的漩涡:产能危机、口碑反噬、对手恐慌、设计争议……一场由流量主导的汽车行业新故事,正以前所未有的戏剧性方式展开。

流量盛宴的帷幕已然拉开,但盛宴之下,暗流汹涌。

被流量“反噬”这事,小米有前车之鉴。

2024年3月28日,雷军站在聚光灯下,用一场堪比苹果发布会的“科技春晚”将小米SU7推向市场。4分钟大定破万的成绩刷爆社交平台。彼时的雷军,是“劳模企业家”,是“科技极客”,更是“米粉心中的神”。

然而,短短一年后,这位“流量之王”却深陷舆论漩涡——安徽高速事故、SU7 Ultra碳纤维机盖争议……曾经引以为傲的网红营销,成了反噬品牌的利刃。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流量越大,争议越大,可以预想YU7往后的命运,将被网友或同行们拿着放大镜找缺点,稍有不慎,熟悉的剧情将会重新上映。

深谙流量双刃剑属性的雷军,显然意识到了这一潜在隐患。他担心的不仅是来自流量的反噬,更包括同行的“捧杀”,意识到这一点后,他立即付诸行动。

4月18日,雷军的一场个人直播,被他开成辟谣专场,试图停止这场“造神大戏”,他在直播间几乎回应所有网络热门梗:不是高考状元、没考过700分,人生低谷期卡里也没有冰冷的40亿,请大家帮我辟谣。

直播临近结束,雷军还说:

讽刺的是,这场旨在‘降温’的辟谣直播,本身却成了一场现象级的流量盛宴:直播最高同时有101万+人在线,总点赞数逼近2亿,一场直播涨粉超过83万,直播期间更是稳居热榜排名TOP 1。

而在6月26日的小米YU7发布会后,雷军再次接受媒体群访并回应小米汽车境况,以及过去以来小米曾经历过“流量反噬”、负面舆情等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流量沉寂之后的第一个“瑕疵”已经显现:截止7月2日,YU7标准版交付周期长达58-61周,即便顶配Max版也要等待39-42周,甚至连SU7的交付时间也需要38-41周,SU7积压的十几万辆订单尚未消化,YU7又新增近29万订单,累计待交付量接近50万台。

从北京亦庄的相关文件看,小米在建设工厂扩张产能上已经足够“鸡血”,但还远远不够。一期工厂月产能极限仅2.5-3万台,目前已经全负荷运转。二期工厂投产后,前期月产能不足,后期拼尽全力才能媲美一期。而三期工厂尚在规划,恐怕最快也要2026年才能投产。

“卖爆”本身已成系统性风险,面对这50周以上的交付周期,部分消费者已经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是真的需要这个产品,还是被氛围裹挟?

小米YU7这波现象级的“爆单”,更是给友商们带来了无差别的冲击波,引发了一场车圈大恐慌。

据《晚点 Auto》独家消息,小鹏内部火速调整G7定价,预售价或从23.58万断崖式下探至20.99万,悍然击穿21万心理大关——不惜血本的“割肉求生”,明眼人皆知,其目的正是为避开YU7的致命锋芒。

智界反应更为迅猛,在YU7发布当日即限时补贴2万元、综合补贴最高至5.4万元,时间截止到7月31日,根据外界推测,智界此举大概率是受到小米YU7影响。

乐道L60、极氪7X、智己LS6、阿维塔07、岚图知音等一众与YU7贴身肉搏的车型,销量阵地瞬间遭受重压。极氪杭州奥体中心店的景象堪称缩影:YU7发布后的首个周末,展厅客流惨遭腰斩(同比暴跌52%);昔日日均3-5台的极氪7X,两天仅售出1台。

最惨的是小鹏G7,还没正式发布,就已经承受了YU7的压力,在何小鹏的小红书上,无数网友表示小鹏G7的外观没有小米YU7好看,但凡G7的外观好看点,都不会去买YU7。这直观反映了在流量裹挟下,消费者对颜值的极致追求,已超越了对品牌历史或技术参数的考量。

图源:小红书

大家一起围攻光明顶,没想“列强”竟是你小米。

为了应对小米YU7的冲击波,友商们纷纷开启了抢单模式,据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智己、蔚来、极氪、智界、阿维塔等品牌均已启动“截胡”策略。

蔚来为例,如果购买蔚来品牌旗下车型,可报销YU7锁单定金5000元;若选购乐道车型,也可报销5000元定金,但需经过店长申请报备;购买萤火虫车型则可以报销2000元定金。

极氪的销售人员则表示可报销YU7定金,不过地区不同政策也不同,比如在四川,已下定YU7的消费者转购极氪则可能获得积分奖励。在长沙,YU7车主转购智己可享受定金报销;在西安,YU7车主转购智己后,其定金将转换为电卡费用,可于全国大部分充电桩上使用。

对于友商“截胡”这个事,雷军也坦然接受,甚至主动推荐起友商车型。在7月2日的直播中,雷军表示“如果大家急着用车,我觉得国产新能源车都还不错,比如明天将发布的小鹏G7、月底将发布的理想i8,当然,Model Y也不错。”

同时也表达了对部分友商通过诋毁来抢单的不满:“实话实说,内容不太准确,甚至有一些诋毁和歪曲,我觉得大可不必,每个产品有自己的优点,自信的话讲自己优势就行,没必要诋毁。”

无论如何,这场由小米单方面掀起的“订单战争”,已迫使整个行业陷入集体焦虑,不惜代价争夺那被YU7洪流裹挟的、所剩无几的消费者注意力。可见,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一款“爆品”足以瞬间改写竞争规则,让所有对手沦为被动防御的“恐慌者”。

造车的逻辑很简单,就是为了把车卖出去,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车企的共识是,技术决定一切,但市场当下对YU7的反应告诉他们,颜值才决定一切。这迫使整个行业重新审视一个核心问题:在争夺消费者注意力的战争中,原创设计的尊严是否必须向“流量密码”低头?

从SU7的“保时米”称号到YU7的“法拉米”调侃,小米汽车的设计语言始终游走在高端经典与微妙模仿的边界线上。

在小米YU7发布官图的那天,法拉利官方发了一条意味深长的动态,晒出自家定制版绿色车型,配文强调“家族传承与原创精神”,被网友解读为内涵小米。

图源:法拉利微博

不过,小米汽车设计总监Shin在视频中否认参考法拉利车型,雷军则发文称“小米YU7继承小米汽车家族设计,是延续,也是进化”。从法律角度看,中国专利法规定外观侵权需要五视图1:1的复刻,而YU7在机盖线条、尾灯细节等均有改动,处于“擦边但不违法”的灰色地带。

这种“撞脸”争议不是第一次。去年第一款车SU7就因为长得像保时捷Taycan,被戏称“保时米”,保时捷当时用“心有灵犀”轻描淡写带过。

有网友吐槽:“以后造车就两步——先选对标豪车,再改个名字贴标。”

图源:小米汽车

在3分钟20万订单的冲击下,其他车企很难不去效仿小米的造车逻辑,它向所有车企,尤其是那些在销量泥潭中挣扎的品牌,展示了一条看似“捷径”的生存法则:

与其投入巨资和漫长时间进行原创设计探索与核心技术创新,不如精准“对标”一款已被市场验证成功的豪华车型外观,进行快速、低风险的“本土化改良”。

传统车企CEO受制于职业经理人身份,或许难以复制同类营销,但是在造车这件事上可像素级复刻小米。电车通预测,保时捷、法拉利、兰博基尼等品牌的经典设计元素,将被无数CAD图纸反复解构、重组,成为下一波“流量新车”的蓝本。

面对这种趋势,消费者态度呈现撕裂。一部分人欢呼这是“美学平权”,让普罗大众仅以普通品牌的价格,便能拥有媲美顶级超跑的设计美感,满足了“面子”需求。

然而,另一部分人则深感忧虑,认为这是品牌原创精神与核心自信的集体溃败,长此以往,将导致汽车设计同质化严重,真正的创新被扼杀,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的长期利益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3分钟20万订单的成绩,既是王冠,亦是枷锁。

这场由流量主导的盛宴,终究要面对现实,电车通也抛出四问:

1、产能上,交付周期以“年”为单位计算,消费者的热情能否抵挡时间的消磨?

2、设计上,当“撞脸”争议成为品牌挥之不去的标签,原创的尊严又将何处安放?

3、行业都在竞相追逐流量的幻影,谁又能沉下心来锻造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4、当“像谁”比“是谁”更重要,当“流量”成为衡量设计价值的首要标准,汽车行业在拥抱流量狂欢的同时,是否已亲手将其尊严碾得粉碎?

流量终会退潮,唯有口碑永立潮头。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