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资者网》蔡俊
荣昌生物(688331.SH、09995.HK,下称“公司”)在一个新阶段,再度出手。
这一次,公司仍以出海为切入口。在业绩增长、亏损收窄的背景下,公司的资金压力犹存,并试图推动资本化再次寻求融资。
更为重要的,同行创新药企已有部分走出寒冬,而公司历经自己的高光时刻后,面对更大的竞争压力,做出了自己的路径抉择。
反差的背后
6月底,公司的BD交易揭开面纱。
根据公告,公司将自有产品泰它西普有偿许可给美国Vor Bio公司,后者将获得除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
对此,公司及其全资附属主体荣普合伙将从合作方取得价值1.25亿美元现金及认股权证(4500万美元首付款及8000万美元认股权证),约占股23%。同时,后期基于药品的研发和商业进度,公司或获得最高41.05亿美元的临床注册及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高个位数至双位数销售提成款。
靴子落地,本为一桩利好,但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用脚投票。公告发布后的两个交易日,公司的A、H股市值一度出现明显下挫。截至目前,公司市值约360亿元左右。
利好与市场的反差,各方在讨论。有观点认为,公司本轮交易与此前三生制药、石药集团等海外BD交易有所差距。三生制药与辉瑞的初始交易金额12.5亿美元,远高于公司1.25亿美元;石药集团则是与默沙东合作,公司合作对象的能级有明显落差。
当下的创新药行业,似乎在释放一个明显的信号:寒冬吹尽,春日将至。百济神州的肿瘤药在海外热销,信达生物配股5.5亿美元并完成减肥药的获批上市。传导至资本市场,不少机构都看好创新药企业的估值回调,一度带动板块上涨。
然而,这种扭转也呈现一种结构性,即并非每家创新药企都看到了周期的尽头和重生。今年一季度,公司业绩表现良好,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9.17%至5.26亿元,净利润的亏损同比收窄至-2.54亿元;但关键的现金流,截至同期公司货币资金7.21亿元,2024年三大费用合计超28亿元。
捉襟见肘之际,公司实施多渠道融资。2024年推出新一轮定增计划,拟最高募集25.5亿元,之后调减至19.53亿元;截至今年6月,该方案仍处于上交所的审核阶段。不止如此,公司通过抵押各类资产向银行借款,截至今年一季度短期借款余额11.31亿元。
三个阶段
荣昌生物一路过来,历经了自身和创新药行业的一个周期。
第一个初创阶段,2015年前公司以技术驱动为研发平台打下基础,进而孵出后来的商业化。彼时,两位创始人王威东和房健民锚定同类首创(First-in-Class)和同类最佳(Best-in-Class),专注于自身免疫、肿瘤和眼科三大领域。
到了第二个阶段,2015年至2021年,公司在商业化、资本化、国际化上均取得大突破。期间,公司成功登陆港交所,并上市国内首款ADC药品维迪西妥单抗以及泰它西普,还向Seagen授权维迪西妥单抗的全球协议,交易额高达26亿美元。
此时,公司站在自身和历史的一个新高度。站在技术层面,泰它西普的双靶点机制、维迪西妥单抗的技术,以及在研药品RC28的双通路抑制,构起了研发护城河。站在行业层面,维迪西妥单抗的出海也是国产创新药的一次尝试标杆。
走到这一步,公司开启了第三个阶段,即2022年至2024年。一直以来,公司如同其他创新药企一样都在承受亏损,进而明显感受资金压力。2022年,公司登陆科创板募资。但市场输血不如自我造血,药品商业化的突破将决定扭亏为盈的周期。
2024年,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的合计销售额分别为9.7亿元、7.2亿元,公司的销售团队人数1278人,覆盖医院超1000家。这份成绩单,泰它西普可谓亮眼,而维迪西妥单抗或稍显暗淡。
其中缘由,可能在于当初临床实验的适应症路径抉择。维迪西妥单抗的上市之初,同类竞品由罗氏、辉瑞、武田、阿斯利康/第一三共、吉利德等外资厂家把控,适应症集中在乳腺癌。或避开国际大厂的锋芒,公司早期获批的适应症为胃癌、尿路上皮癌等。
过去的抉择或影响今日的结果,公司当下正在做的,也给正在到来的新阶段埋下伏笔。
抉择大单品
2024年,荣昌生物CEO房健民在美国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年会上谈论“从Biotech到Biopharma的升级之路”。相比之下,Biopharma的规模更大、实力更雄厚,涵盖研发、生产、销售等,也是所有医药企业由小及大的必经之路。
公司有Biopharma梦,这是一个目标。但实现该目标,现实的问题是在资金现状与研发管线不匹配时,做出该有的取舍。
2024年,公司缩减在研管线,从40条减至12条,资源集中于两款上市药品的新适应症,以及双靶点药品RC28。同期,公司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7.87%至15.4亿元,研发费用率为89.7%,较2023年的120.6%有明显下降,研发人员减少382人。
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公司摒弃“大而全”的在研管线路径,径直走向大单品策略。2024年报里,公司对优化人员做出两个维度的解释。其一,对研发人员调整是提升运营和管理效率;其二,公司不断引进管理、销售及生产等人才,目标是满足业务快速发展和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
“市场激烈竞争”,很大部分指向新一代ADC药品的赛跑。目前,国内已上市的同类药品均为第二代,但第三代的研发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第三代的价值,在于抗体、连接子、偶联方式及细胞毒性化合物等性能上有明显突破。早前,阿斯利康/第一三共已在美国提交第三代药品的上市申请,百利天恒与BMS达成同类在研双抗药品的合作,前者收到8亿美元的首付款,双方潜在交易总额高达84亿美元。
今年的美国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年会上,房健民介绍新一代ADC药品进展。未来如何,有待观察。(思维财经出品)■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