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苹果造车十年一场空,雷军为何能赢?

滚动播报
07 Jul

  来源:凤凰新闻

  雷军发布YU7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7月7日,彭博社发文称,苹果公司造车十年,最终放弃。但是,小米却凭借务实的策略正在电动汽车领域取得成功,雷军的大胆押注取得了成效。

  小米目前是唯一一家成功将业务扩大至造车领域的科技公司,其创始人兼董事长雷军忍不住提到了苹果的痛处。

  上月底,在北京举行的小米第二款电动汽车YU7的盛大发布会上,雷军特意提到了苹果。苹果曾耗时十年、投入100亿美元造车,但最终在去年放弃了这一计划。

  “自从苹果停止造车以来,我们对苹果用户格外关照。”雷军称。他指出,苹果iPhone用户将能够与小米汽车实现无缝连接。

  在这一毫不留情的挖苦背后,雷军底气十足。小米随后宣布,小米YU7一小时大定突破28.9万辆。

  务实策略

  小米在苹果失败的地方取得成功,不仅提升了雷军的声望,也让小米成为中国最具价值的公司之一,同时撼动了科技业与汽车业的格局。

  苹果雄心勃勃的造车项目的失败,反而更加凸显了小米务实策略的成效。小米借鉴了特斯拉和保时捷的成熟设计,同时坚持了让Z世代消费者追捧的“高性价比”理念。

  小米YU7

  重要的是,小米是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具活力的电动汽车体系中起步的。在国家补贴、成熟的充电基础设施和现成供应链的帮助下,小米拥有了苹果所不具备的有利发展环境。

  雷军的豪赌

  “雷军个人和小米品牌的魅力、品牌知名度及其生态系统不容小觑,”上海咨询公司Automotive Foresight董事总经理张豫(Yale Zhang)表示,“这对那些家中摆满小米产品的年轻消费者来说影响巨大。当他们准备买电动汽车时,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小米。”

  然而,造车远比造手机或电饭煲复杂得多、资本密集度也高得多。它不仅要求企业掌握安全法规,具备全球物流和量产能力,还要面对历史悠久、车型众多的传统车企的激烈竞争。任何海外扩张还必须应对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作为首批真正亲自下场造车的科技巨头之一,小米正踏上一段无人涉足的旅程。

  苹果造车项目的内部代号为“泰坦计划”(Project Titan),其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并不只是一个电动汽车项目。它一度试图跳过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阶段,直接打造一款L5级完全自动驾驶车辆。这个目标过于远大,而且项目方向不断变化,最终导致十多年投入后毫无成果。

  相比之下,55岁的雷军在时间和资源上的投入相对克制,但他却将自己的个人声誉押注在造车上,宣布造车将是他的“最后一次创业”。

  挖掘人才

  小米公开表示,为了造车,雷军和他的团队实地走访了中国多家车企,包括吉利长城汽车,并且在大约80场会议中与超过200位业内专家交流。

  与此同时,雷军也利用小米作为创新型消费电子巨头的声誉,接近中国大型车企,并从中挖走了顶尖人才。在小米宣布进军汽车行业的前几个月,吉利及其创始人李书福曾欢迎雷军到访吉利位于宁波的研究院,双方讨论了包括潜在合作在内的多个话题。

  根据吉利内部传言,雷军在那次访问中添加了多位研究员员工的微信,其中就包括时任院长胡峥楠。后来,胡峥楠加入了由雷军共同创办的投资公司顺为资本。

  据知情人士透露,小米的招聘团队也曾积极招募吉利的员工。虽然同一行业内的人才流动属常态,但这种程度的挖角仍属少见。

  小米SU7

  雷军曾在2024年的SU7发布会上提到,胡峥楠是小米电动汽车业务的重要功臣之一。他还表示,胡峥楠在与前雇主合同期满后选择加入小米。胡峥楠是出了名的喜欢德国豪华品牌保时捷。

  其他加入小米公司的高管还来自北汽集团、宝马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以及汽车供应商麦格纳斯太尔。

  自控供应链

  除了集结中国本土汽车行业的顶尖人才外,雷军还做出了一个颇具远见的决策:投资建设可自主掌控的供应链体系,从而使小米在制造过程中能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这一战略决策源于小米在早期智能手机生产过程中吸取的惨痛教训,当时外部供应商会毫无征兆地停止供应零部件。

  例如,在2016年,小米供应链团队中的部分成员得罪了三星电子的代表,导致这家韩国企业一度威胁要中断其业内领先的AMOLED屏幕供货。

  为了修复关系裂痕,雷军飞往深圳,与当时三星中国区负责人会面。据小米公司的一本传记记载,两人在晚宴期间共饮了五瓶红酒。此后,雷军还多次前往韩国三星总部,亲自道歉并协商恢复供货事宜。三星代表对此不予置评。

  小米北京工厂

  在进入汽车制造业务后,小米几乎投资了电动汽车供应链中的所有零部件,从电池、芯片到空气悬挂和传感器。据中国分析机构张通社和彭博汇编的数据,2021年至2024年间,小米通过顺为资本或其他由其主导的基金,向100多家供应链公司投入了逾16亿美元。

  在小米投资的公司中,一些公司的零部件已应用于小米汽车,例如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浙江富特科技的车载充电器与电压转换器。

  在首期100亿元人民币电动汽车投资的支持下,小米还自建了工厂,而没有选择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早期普遍采用的代工模式。

  “在如今造车的科技公司中,过去做硬件出身的,似乎比那些只做软件或信息服务的更容易成功。”瑞银集团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Paul Gong)表示。

  米粉的忠诚

  小米的消费群体粘性极强,其忠实用户被称之为“米粉”,他们在小米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小米早期重视用户反馈,培养了这一粉丝群体。这种“草根式”支持帮助其建立了强大的品牌价值,尤其是在中国。

  经销商称,近50%的消费者在没有对比其他品牌的情况下就选择了SU7。“不少年长消费者为子女购买SU7,这表明该车型因安全性和品质赢得了更为保守群体的信任。”投资研究公司高临的高级分析师罗莎莉·陈(Rosalie Chen)表示。

  产能与海外扩张

  在新推出的YU7受到市场热捧,以及产能持续提升的推动下,小米已将2025年的交付目标从原先的30万辆上调至35万辆。

  小米SU7的起售价为21.59万元人民币(约合3.01万美元),YU7起售价为25.35万元,这使得它们在与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的竞争中具备价格优势。

  小米的电动汽车业务也展现出了良好的创收前景。今年第一季度,小米录得历史最高营收,这得益于智能手机与汽车业务的双重拉动。雷军在6月的一场投资者会议上表示,电动车部门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实现盈利。

  雷军称后来者总有机会

  不过,即便小米电动汽车能够火爆出圈,其产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相比之下,比亚迪去年售出约430万辆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其中不少销往海外。特斯拉去年全球销量约178万辆。全球销量冠军丰田汽车的年销量达到1080万辆,旗下车型多达约70款。

  Automotive Foresight董事总经理张豫表示,雷军似乎尚未将重点优先放在售价2万美元以下、体量庞大的大众市场,而这正是比亚迪的主战场。

  在缺乏这一产品线的情况下,小米汽车仍将主要面向中高收入消费者这一小众市场。这也可能使其面临与特斯拉类似的风险,后者正因车型有限、用户基础偏窄而出现销量下滑的困境。

  尽管如此,雷军似乎受到了小米早期成功的鼓舞,目前正着眼于全球扩张。他上周表示,小米考虑从2027年开始考虑在海外销售汽车。

  无论结果如何,欧盟、美国和土耳其目前都已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不过,据《36氪》今年4月报道,小米仍计划在慕尼黑设立研发中心,并可能在时机成熟时,率先在德国、西班牙和法国等欧洲市场试水销售。

  “小米是汽车行业的后来者,”雷军今年6月在微博上承认,但他表示,在一个由技术与创新驱动、且中国电动汽车文化全球影响力日益提升的市场中,“这个世界终究不会是强者恒强,后来者总有机会。”

  截至发稿,小米不予置评。(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