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观察:“中企压力”之下,OpenAI又陷内斗漩涡?

市场资讯
Jul 07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杨沙沙 任重】编者的话: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近日在其官方博客中点名一家中国人工智能(AI)公司智谱,声称北京支持的初创公司智谱在人工智能竞赛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多个国家收获应用案例。外媒分析称,OpenAI正在将一家鲜为人知的中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视为“威胁”,该博客的发布,正值美国和中国在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领域展开激烈竞争之际。截至记者发稿时,智谱方面没有接受《环球时报》记者的采访。有专家表示,虽然美国AI巨头们在技术方面领先,但在工程实现和市场规模方面,中企有不小的优势。在面临“中企压力”之际,OpenAI行业领头羊的优势也面临来自美国本土的激烈竞争。

“点名”中企,真实动机被质疑

据美国CNBC网站报道,中国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在今年1月份发布了R1模型后,获得国际大量关注,但OpenAI表示,智谱在中国以外的扩张及其与北京的关系值得更多的审查。报道称,智谱在中东、英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设有办事处,并在东南亚(包括印度尼西亚和越南)运营联合“创新中心”项目。

智谱成立于2019年,被国内媒体称为国产AI大模型“六小虎”之一。据其官网介绍,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智谱”)致力于打造新一代认知智能大模型,专注于做大模型的中国创新。今年4月,智谱在北京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成为“六小虎”中第一家正式启动IPO流程的公司。据悉,智谱最快于2026年登陆A股市场。

对于智谱被OpenAI“点名”,有业内人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国内AI圈内并没有太多关注,因为OpenAI在其官方博客发布的消息并没有太大权威性。也有国内长期关注AI领域发展的知情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包括OpenAI在内的美国AI企业人才争夺激烈,资金缺口一直存在,“点名一家不知名的中国企业可能是想引发美国政府方面的重视”。

外媒也有质疑OpenAI动机的声音。印度媒体Analytics India Magazine (AIM)报道称,OpenAI博客文章似乎不太关心模型性能,而是对影响力的架构更加担忧。报道引述知名风险投资人比尔·古雷的分析称,OpenAI在一篇博客中公开推广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的决定“非常奇怪”,并认为OpenAI这种做法只是提高了竞争对手的知名度,“有效地使其广为人知”。

中国电信集团首席科学家、美国贝尔实验室院士毕奇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称,从目前的报道来看,OpenAI并没有列举任何智谱在AI技术方面的优越性,而是聚焦智谱在融资方面的成功,以及在国外设置机构的多少。“从这一点来看,他们希望通过放大智谱在融资方面的成功,特别是强调从中国政府渠道融资的成功,游说美国政府进一步出台有利于OpenAI的政策,甚至直接提供资金,支持OpenAI。”毕奇表示,目前AI方面的技术发展还处于重投资阶段,美国AI企业希望通过这方面的炒作,巩固资金链方面的优势。

今年以来,美国科技巨头向AI领域的投资达到史无前例的规模。英国广播公司(BBC)7月4日报道称,微软将裁员9000人以腾出更多资金投入AI研发。在2025财年,微软计划将800亿美元投入数据中心建设,加速AI大模型训练。谷歌也在年初公布了750亿美元的AI基础设施投资计划。Meta今年则计划投入650亿美元来支持其AI目标。

然而,中国AI产业的追赶步伐仍让硅谷巨头们感受到竞争紧迫感。美国《华尔街日报》7月初一篇题为“中国正在迅速削弱美国在全球AI竞赛中的领先地位”的报道称,中国的AI大模型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欢迎,考验着美国的优势。

美国AI巨头的深层隐忧

OpenAI表示,智谱代表了中国“希望建立一个自力更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与美国竞争,减少对美国技术的依赖”。

路透社称,OpenAI在中东和亚洲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并吸引投资。其5月宣布的“OpenAI for Countries”计划目标是帮助感兴趣的国家与美国政府协调发展“主权人工智能能力”。据悉,OpenAI此前称,计划在美国之外投资建设运行人工智能系统所需的基础设施,作为其美国AI数据中心项目“星际之门”(Stargate)的海外延伸。另据CNBC报道,在5月访问阿联酋期间,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双方达成价值总额超过2000亿美元的协议。其中包括由OpenAI、甲骨文英伟达和思科系统公司合作建设“阿联酋星门AI校园”的项目。据悉,该项目预计将于2026年启动。

“这实际上是美国自己在筑墙。”印度媒体AIM分析称,令OpenAI不安的不仅仅是竞争,更是担心“失去叙事主导权”。尽管美国一直在通过“星际之门”项目,以及政府交易、贸易代表团和战略伙伴关系等手段,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广其人工智能技术,但中国安静的、基础设施优先的做法,可能会被证明更持久。

毕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目前发展来看,OpenAI、Meta等美国巨头,都相继从提倡开源起步,走向闭源发展。这反映了美国AI巨头对其技术领先及垄断地位的不自信。“众所周知,互联网行业的一个现象是赢者通吃。然而,目前在商业路线上,美国企业面临抉择。”毕奇进一步解释,“是按谷歌安卓的模式,用开源的方式占领全球市场;还是按苹果模式,通过技术领先把体验做到极致来绑住客户,成为美国巨头们左右为难的选择”。

毕奇认为,从一般规律来说,领先者会更青睐美国苹果公司简单粗暴的商业模式,而挑战者会通过开源模式奋力一搏。从目前安卓及苹果在智能终端的全球市场份额可以看出,开源模式对有技术领先优势的厂家,还是具有较强的挑战性。“这也可能是为什么中国AI企业的出海,即使还在起步阶段,就牵动了美国巨头们神经的原因之一”。

今年以来,中美两国AI发展势头迅猛。毕奇表示,从技术上来看,美国巨头们领先中国不少。“这就是为什么他们选择闭源的原因,如果他们采用闭源方式,追赶者采用开源方式,会对领先者产生较大的商业冲击”。

毕奇认为,虽然美国AI巨头们在技术方面领先,但在工程实现和市场规模方面,中企有不小的优势。因此,不排除今后即使美国巨头们能保持技术方面领先优势,国内企业通过开源方式,也会占有一定数量的全球市场份额。“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巨头们还有较大担心,要消除这方面的风险,除非美国某个AI巨头加强自信心,坚持开源方式,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引领全球”。

“挖墙脚”大战一触即发

《华尔街日报》分析称,美国的公司往往优先考虑在构建“人工智能超级竞赛”中寻求重大突破,而中国的企业则更专注于实际应用,这一点可以帮助其快速赢得新用户。报道援引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近日在美国国会上的发言称,“决定美中谁能赢得这场AI竞赛的第一要素是,谁的技术在世界其他地区得到最广泛的采用。”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在全球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浪潮中,中国AI企业凭借技术优势与创新能力,在国际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一份行业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0月,中国AI企业总数918家,其中有203家企业开启出海进程,出海率超过22%。报告分析称,中国AI出海企业中绝大多数公司产品集中在应用层面,占比高达76%。2025年,中国AI应用出海在产品类型与数量方面都实现了快速增长。不少中企将东南亚作为出海的重要目的地,该区域内容电商发展迅速,TikTok、Shopee、Lazada、Temu等平台增速可观。全球新闻网报道称,随着中国与东盟贸易往来不断深化,AI产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开辟出新的应用领域,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并重塑区域产业格局。

与此同时,美国科技巨头间围绕AI的“内卷”也愈演愈烈,OpenAI与Meta的人才争夺战近日成为焦点。美国《财富》杂志网站5日报道称,在硅谷白热化的“AI霸权竞赛”中,令人咋舌的高薪酬一直是巨头们吸引人才的关键手段。然而,作为行业领头羊的OpenAI正面临如何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的难题。《纽约邮报》本月初报道称,Meta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向OpenAI的至少10名关键员工提供了利润丰厚的报价,这些员工可选择入股Meta,在4年内获得高达3亿美元的收益。有多家美媒披露,在最近几周,Meta成功聘请到了多位来自OpenAI的研究人员。OpenAI首席执行官奥尔特曼抨击了扎克伯格咄咄逼人的“挖墙脚”举动,他告诉员工,Meta的行为方式令人反感。据报道,上周末OpenAI的高级研究官向员工发送了一份备忘录,发誓将与Meta在争夺顶尖人才的竞争中“针锋相对”。

OpenAI同其长期合作伙伴及主要投资方微软的关系近来也出现恶化。《华尔街日报》报道称,OpenAI希望微软放松对其AI产品和计算资源的控制,确保OpenAI转型为营利性公司,而微软的态度决定了OpenAI能否筹集更多资金并实现上市。但知情人士称,双方在该问题上的谈判进展艰难,OpenAI的高管们开始指责微软在合作期间存在反竞争行为,可能向美国监管部门申请针对微软的反垄断审查。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此前,OpenAI同微软的关系被广泛认为是科技史上最成功的合作伙伴关系之一。微软于2019年首次向OpenAI投资10亿美元。根据目前的合同,微软拥有通过其Azure云销售OpenAI软件工具的独家权利,并优先使用后者的技术。但如今两家公司在多个AI产品和服务中展现出竞争关系。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