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刷屏!银行大胜纳斯达克

格隆汇
10 Jul

沪指站上3500点,“银斯达克”高歌猛进!

近一年以来,中证银行AH指数、中证银行指数大幅跑赢纳斯达克100指数。

更重要的是,银行股的强势势头依然,今天工农中建邮五大行续创新高,银行AH优选ETF(517900)今日涨1.45%,年内涨28.29%,领涨两市银行类ETF,创上市以来新高。

如果过去对银行板块还有质疑和担忧,现在就真的是时候,也很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银行板块的价值了。

01长阳一年半

回看这一波银行股行情,始于2024年初。

但当时的热点,毫无疑问是AI,海外的英伟达台积电微软、meta,国内的CPO三巨头,各种AI映射概念、AI应用概念,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资金流入。

相比之下,银行板块并没有吸引太多注意,何况在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地产等问题依然严重的情况下,银行的经营层面也确实没有什么亮点。

当时最常被人拿出来揶揄的,就是大家不是着急提前还贷,就是拼命往银行存钱,结果银行的利差缩小,收入和利润承压。

这是什么概念呢?

根据2023年的行业数据,银行利差每缩小0.1%,银行业的利润就减少约2000亿。

2023年净息差创新低时,银行板块跑输大盘15%,部分农商行净息差已跌破1.5%,逼近盈亏平衡线,一度引发对于中小银行能够继续经营的担忧。

不过,危机危机,有危就有机。

正因为行业陷入低迷,倒逼了银行做出改变。

例如,招行通过财富管理将非息收入占比做到35%(行业平均24%);平安银行通过数字化将存款成本压降至2.1%(行业平均2.4%)。

实际上,银行业的变化远不止这些。过去几年,中国银行业的整顿改革可谓"刮骨疗毒",成效显著。

首先是风险出清,拆弹规模超10万亿。

房地产开发贷不良率从2021年峰值3.2%降至2024Q1的2.4%,房企贷款白名单机制落地,到2024年5月,就已经投放超6000亿;

根据财政部2024年披露的数据,地方政府债务累计置换隐性债务12万亿,城投平台贷款不良率控制在1.8%,较2022年下降0.5%;

2020年以来处置高风险机构356家,如包商、锦州等银行风险化解,山西5家城商行合并重组为山西银行,辽宁12家城商行整合为辽沈银行。

其次,是业务重构,从"躺赚息差"到"多维盈利"。

对私,零售贷款占比从2018年35%提升至2023年42%,招行/平安零售营收占比超50%,信用卡不良率压降至1.8%以下,而财富管理规模却突破30万亿,3年增长120%;

对公,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33万亿,其中2023年增速18%,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不良率仅0.9%,显著低于平均水平,绿色贷款年化增速超30%,规模居全球前列。

另外,金融科技的赋能,帮助银行业降本增效;加强资本管理,补充银行资本金;公司治理优化,对外开放,提升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种种变革,加快了银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求生"。

02拐点

终于,银行板块在2024年初释放业绩利好。

2024Q1,42家上市银行合计营收1.52万亿元,同比增长1.3%(2023Q4为-2.1%);合计净利润5629亿元,同比增长0.6%。

虽然利息净收入仍下降1.8%,但非息收入大涨12.6%(如招行代理基金收入同比增加25%),净息差降幅收窄,季度环比仅降2BP,而2023年每季降5-8BP;关注类贷款占比降至2.3%,2023年末为2.5%;小微贷款不良率降至1.4%,较2022年降0.3%,单季不良贷款新增规模同比减少23%。

政策效果也在显现,如存款利率下调,每年节省负债成本约800亿,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减少坏账压力。

当时的机构,看待银行股有两派观点,一个是乐观派(如中金、中信),他们认为"最坏时刻已过,2024年净利润增速有望回升至3%",依据是经济复苏+存款利率下调,测算每降10BP增厚利润2%。

另一派是谨慎派(如瑞银、大摩),他们则认为"营收增长依赖短期因素,净息差可能再探1.6%",还做出警告地方政府化债导致5-7万亿贷款需重新定价。

结果,净息差止步于24Q1的1.69%,并没有下探到谨慎派的1.6%。

或许正是这些细微的变化,一些嗅觉敏感的资金看到了机会。

2024年上半年,中国人寿增持工行H股超20亿港元,持股比例升至8.02%,平安资管加仓邮储银行A股15亿元,社保基金组合新进建设银行前十大股东,持股0.8%,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加仓农业银行2.1亿股。

同期,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银行股超180亿元,占A股总流入量的21%;银行ETF规模突破400亿元,年内增长35%。

银行自身回购,渝农商行耗资5亿元回购(PB仅0.4倍),沪农商行启动10亿元回购计划;央企交叉持股,中国烟草增持交通银行0.5%股权,中石油资本买入中国银行H股。

2024年银行板块的业绩表现也不错,42家上市银行,有38家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为正,11家银行保持双位数增速,浦发银行青岛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超20%,分别达到23.31%、20.16%。

叠加国家引导和推动长线资金入市、降准降息等,机构买入银行股的热情越来越高。

03继续增持

到2025年一季度,险资对银行板块持仓占比达27.2%,较2023年末提升4.3个百分点,创2018年以来新高。

险资还通过举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等标的,将银行股作为稳定收益配置方向。北向资金方面,2025年2月数据显示,单日净买入超80亿元,其中银行板块贡献显著,外资持续流入优质银行股,推动股价上行。 

特别要提的,5月7日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基金经理薪酬与业绩挂钩。

一般而言,主动权益基金通常会选取沪深300等代表性宽基指数作为业绩基准,而沪深300指数中银行板块权重高达13.67%。如果不想净值与业绩比较基准偏离太多,基金就需要加速回补低配的银行股,间接推动了最近一轮银行股大涨。

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那就是自去年延续至今的一个投资策略--杠铃策略。

因为经济复苏没有预期好,加上全球局势充满不确定性,导致大量资金采用这个策略,即大比例的资金配置在较为稳定的资产类型,如高股息板块、债券等等,少比例资金用来博弈高风险高收益。

银行股一向以高股息率(5%-8%)著称,在过去经济高速增长,各种新兴产业频出的时候,或许没有太大吸引力,但现在却相反,高股息的吸引力已经追上甚至超过一些新兴科技产业。

今年,还有一个现象,是资金在通过ETF扫货银行板块,其中跨AH两市的银行AH优选ETF(517900)年内资金净流入额6.1亿元,其最新规模、份额均创历史新高,其份额近一年更是暴涨970%,位居银行类ETF第一。

银行AH优选ETF(517900)是市场唯一跨AH两市的银行类ETF,也是唯一可投港股的银行类ETF,它跟踪银行AH指数,目前有42只成份股,其中,港股银行股14只,权重约40%,A股银行股28只,权重约60%,前十大成份股中包括在A股上市的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江苏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上海银行;在港股上市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

银行AH指数在中证银行指数成份股的基础上,每月优选AH市场中“更便宜”的标的,自带轮动策略。从历史业绩看,要比纯A股及港股银行股都有明显超额收益。

截至7月10日,银行AH全收益指数年内累涨超27%,相比中证银行全收益指数超额涨幅近6%。自2017年12月6日指数发布以来至2025年7月10日,银行AH全收益指数累计涨102.11%,同期中证银行全收益、沪深300全收益涨幅分别为76.84%、17.75%。

此外,中证银行AH价格优选联接(A类:016572;C类:016573)为场外投资者一键布局AH折价银行股提供了便捷工具。

04结语

回顾过去一年多银行股的大涨行情,可以看到很多利好因素的叠加和共振,这些因素有基本面改善、有业绩增长,也有全球以及中国政经局势的影响,还有市场风格的变化,有政策的推动,更有资金面的净流入,等等。

这些因素目前看仍然具备可持续性,例如宏观经济的复苏,有利于银行基本面继续改善,业绩继续增长,而全球局势的不确定性,又会增加资金对于杠铃策略的需求,银行股是高股息的代表,两者并不矛盾;险资、公募等机构的增配,以及后续的全球性的降息,又会提供更多流动性支持。

虽然低利率的大环境会持续,银行的净息差未必可以回到高峰期,但银行业经过过去几年的改革,特别是业务趋于多元化,新增长点又在不断培育,业务能力也好,企业韧性也好,还有抗风险能力、盈利能力等等,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配合高股息政策,银行股有能力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