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之王,越赚越多了

虎嗅APP
08 Jul

作者|Eastland

头图|视觉中国

2025年6月25日,中远海控SH:601919)实施了每10股10.3元的年报分红。加上2024年10月的中报分红(每10股5.2元)。股东1年内的现金回报达10.29%(按6月25日收盘价)。

最近1年同样实施了两次现金分红的贵州茅台SH:600519),股息率仅3.63%(按6月25日收盘价)。

中远海控股息率是茅台的2.8倍!

中远海控估值不高(动态市盈率仅5.1倍),因为投资人对这个“周期之王”有所担忧,主要包含三点:

一是贸易战导致无货可运;

二是运力扩张导致运价崩盘;

三是当运价跌成本不跌,利润缩水甚至由盈转亏。

过往六年,经历了疫情、关税战,中远海控业绩有高峰有低谷,但年均净利润达481.3亿,相当于茅台过往六年净利润的80%。说明以上担心的理由并不充分。

运量刚性强

说起航运公司,许多人脑子里浮现这样一个“时钟”:

第一个十五分钟,货多得运不过来,运价暴涨;

第二个十五分钟,运价保持高位,航运公司纷纷订购新船;

第三个十五分钟,货运需求缩减,运价回落到正常值;

第四个十五分钟,新船陆续投入运营,货运需求低迷,运价暴跌,航运公司巨亏;

翻阅中远海控过往六年财报,发现集装箱货运量的波动远不如外行想象的大:2019年的2574万标准箱与2024年的2594万标准箱,仅相差0.78%;各年运量波动不超过正负5%。

主要航线运输确有变化,但不是周期而是趋势:

2019年运输464万标准箱;

2020年、2021年疫情期间,美国对中国产品需求不降反升,跨太平洋运量达到500万标准箱;

2022年、2023年,中美贸易遇冷,运量连续下降;

2024年,运输481万标准箱,增长3.8%;

六年间,跨太平洋航线占总运输量的比例从18%提高到18.6%;

  •  欧亚航线(包括地中海)

2019年,运输491万标准箱;

2021年,运量达到峰值510万标准箱;

最近三年,欧亚航线运量持续下跌,到2024年仅379万标准箱,较2019年减少112万标准箱!

六年间,亚欧航线占总运输量的比例从19.1%降至14.6%;

  • 亚洲区内航线(包括澳洲)

2019年运输799万标准箱,2024年运输888万标准箱,增长了11.2%;占总运输量的比例从31%提高到34.2%;

  • 大西洋航线(包括其他航线)

2019年运输247万标准箱,2024年运输289万标准箱,增长了16.9%;占总运输量的比例从9.6%提高到11.2%;

  • 中国大陆

2019年运输574万标准箱,2024年运输558万标准箱,下降2.8%;占总运输量的比例从22.3%降至21.5%;

三个有意思的发现:

第一,中美贸易战动静不小,但跨太平洋航线货运量不降反升;

第二,亚欧航线货运量不振的根本原因是欧洲购买力下降(与经济发展、货币政策、俄乌冲突等多重因素相关);

第三,亚洲内部货运量显著增长,背景是东盟国家替代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简单说:美国轻易找不到中国制造的替代者;欧盟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下跌空间不大;亚洲内部对中国制造的需求仍有潜力可挖。

所以,不必担心中远海控无货可运。

货运价格弹性大

货运量几个百分点的波动,对运价的影响非常大,令航线收入坐上了过山车。以下重点分析跨太平洋、欧亚两条航线:

  • 跨太平洋航线

过往六年,中远海控跨太平洋航线平均运量470万标准箱。如果某个时期遭到刻意压制,随后将出现反弹:

2021年运输500万标准箱,仅比2019年多7.8%,航线收入却从2019年的407.6亿增至2021年的856.1亿,增幅达110%,收入指数210(以2019年为基准);

2022年运输量降至451万标准箱,但航线收入却进一步增至1151亿,收入指数282。最可能的原因是——航司为应对中美可能的“脱钩”减少了运力投放;

2023年,中美贸易来到真正的低谷,运量、航线收入双双下降,航线收入仅404.1亿,收入指数99;

2024年,美方仍在努力脱钩,但中远海控跨太平洋航线运量、收入双双增长——运量481万标准箱(比2019年多17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3%;航线收入659.4亿,收入指数162。

  • 欧亚航线

欧洲紧跟美国,力图与中国“脱钩”。与2019年相比,2024年货物少运100万箱,支付的运费却涨了60%!

2021年运输513万标准箱,较2019年增加4.5%。航线收入却从2019年的289.5亿增至2021年的935亿,增幅达223%,收入指数323。

2022年,欧亚航线运量微降,中远海控航线收入继续提高,收入指数336%;

2024年,中远海控航线收入却比2019年高60.5%,收入指数160。

下图是各条航线的价格指数,仍以2019年为基准。六年间的波动明细,上涨趋势非常明显:

跨太平洋航线单箱收入从879元增至1370元,价格指数156;

亚欧航线单箱收入从590元增至1226元,价格指数208;

亚洲内部航线单箱收入从427元增至607元,价格指数142;

大西洋及其他航线单箱收入从763元增至1137元,价格指数149;

中国大陆航线单箱收入几乎没有变化。

美国、欧洲都说要和中国脱钩,结果美国买得更多。欧洲倒是减了不少,但经济不景气、购卖力下降是主要原因,运费上涨与航线途经中东有关,真是雪上加霜。

运价与成本联动

对所有行业,成本与价格的关系都是最为重要的行业特征。例如成本上涨时价格是否跟得上,价格下跌时成本能否同步压缩,答案对企业而言生死攸关。

比如高端白酒,成本与价格之间几乎不存在联动关系。茅台酒厂不会因上调出厂价,给供应商多付一分钱;酿造用的高粱米上调价格也不会成为茅台上调出厂价的理由;电动车电池出厂价与碳酸锂价格相关性则要强得多。

集装箱运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航程成本”、“船舶成本”等三大成本:

占比最大的是运输成本,与运价同涨同跌,但幅度小得多;

占比次高的是航程成本,涨跌滞后于运价——运价跌了它不马上跌,运价涨了它不立马涨。

占比最小的是船舶成本,最近三年涨跌幅度接近运价。

过往六年,主要成本与运价同涨同跌。这意味着运价上涨时航运公司与供应商分享了红利;运价下跌时,上游帮航运公司分担了损失。

以下为详细数据,可略过!

  • 2019年

“运输成本”、“航程成本”、“船舶成本”分别为2700元/箱、1200元/箱和900元/箱(年货运量2574万标准箱)。分别占航线收入的48%、21%、16%,合计高达85%。

  • 2021年

货运量较2019年增加4.5%,至2691万标准箱。单箱运价(全部航线均值)较2019年上涨121%(运价指数221)。

“运输成本”、“航程成本”、“船舶成本”分别为4200元/箱、1200元/箱和1100元/箱。成本指数分别为156、101、119。

与2019年对比,发现:在运价提高121%的情况下,航程成本几乎没有变化;船舶成本上升19%;运输成本上升56%。三大成本上升幅度远远小于运价上涨,合计占航线收入的比例降至53%。

  • 2022年

货运量回落,但运价上涨,运价指数286(以2019年为基准)。

“运输成本”、“航程成本”、“船舶成本”指数分别为175、154、174。三大成本合计占航线收入的52%,与2021年基本持平。

货运量上降,成本不降反升,说明上游“吃到了肉”,航运公司效益保持不变。

  • 2023年

货运量小幅回落,运价腰斩,运价指数暴跌至125(以2019年为基准)。

“运输成本”、“航程成本”、“船舶成本”指数分别为96、138、149。三大成本合计占航线收入的78%。航运公司效益大幅下降。

  • 2024年

货运量同比增长10%,运价指数回升到155(以2019年为基准)。

“运输成本”、“航程成本”、“船舶成本”指数分别为111、121、136。三大成本合计占航线收入的65%。航运公司效益显著改善。 

净利润与运价指数

2019年,CCFI(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均值为824点。中远海控营收、净利润分别为1510亿、67.6亿。

以2019年为基准,对CCFI及中远海控净利润进入指数化处理,可清楚地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020年,CCFI年均984点,运价指数119;净利润99.8亿、净利润指数147;利润上涨幅度是运营运价上涨幅度的1.23倍;

2021年,CCFI年均2616点,运价指数317;净利润893.5亿、净利润指数1132;利润上涨幅度是运营运价上涨幅度的4.17倍;

2022年,CCFI年均2792点,运价指数339;净利润1096亿、净利润指数1662;利润上涨幅度是运营运价上涨幅度的4.79倍;

2023年,CCFI年均938点,运价指数114;净利润238.6亿、净利润指数353;利润上涨幅度是运营运价上涨幅度的3.1倍;

2024年,CCFI年均1548点,运价指数188;净利润491亿、净利润指数726;利润上涨幅度是运营运价上涨幅度的3.86倍;

自2019年以来,中远海控盈利能力大幅提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2023年运价低迷、较2020年低4.7%,而净利润却达2020年的2.4倍,多赚139亿;

第二,净利润对运价的放大倍数约为4倍,即某年运价较2019年涨25%,净利润就可翻倍;

彩蛋

据悉,中远海运集团(中远海控母公司)正与由贝莱德牵头的财团就参与收购李嘉诚旗下港口进行洽谈。

截至2024年末,长和HK:00001)分布在24个国家的53个港口拥有295个泊位,年吞吐量8750万标准箱。

中远海控旗下的中远港口(HK:01199),在全球39个港口运营375个泊位,其中226个为集装箱专用泊位,年处理能力1.24亿箱。

经多年努力,中远在海外获得一权港口的权益,如希腊比雷埃夫(100%股权)、秘鲁钱凯港(60%股权)、阿布扎比港(40%股权)、德国汉堡港(25%股权)……但中远港口绝大多数资产位于中国地区。

香港是蜚誉全球的“自由港”,背靠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长和港口业务做得“有声有色”。近300个泊位中,90多个位于中国(含香港),近70个位于欧洲,130多个位于亚/澳地区。长和旗下港口吞吐量也主要来自海外。例如2024年8750万标箱吞吐量中,约5180万标箱来自中国以外。

中远港口与长和港口有极好的互补性。

例如2024年,中远港口总吞吐量1.44亿标准箱,权益吞吐量4532万标准箱,其中3228万标准箱来自中国地区港口,占比达71.2%;仅1274万标准箱来自海外港口/泊位,相当于长和港口海外吞吐量的24.5%。

长和旗下港口营收也相当可观,2024年达452.8亿港元(折合411亿人民币),约为中远港口的4倍。

假如获得长和港口25%股权,中远港口营收及海外权益吞吐量都将翻倍!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

你对当前的投资市场有哪些疑惑?

目前作者Eastland的粉丝群正在招募中,他可谓是财报解读方面的专家,本篇是他第1067篇上市公司的分析文章,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加入彤师粉丝群,与他直接沟通~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End

想涨知识 关注虎嗅视频号!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