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潮新消费
这个夏天的热浪,由“苏超”的爆火率先点燃。
6月29日,苏州队坐镇昆山奥体中心迎战扬州队。作为江苏省唯一通过国际足联认证的最高标准专业足球场,当天昆山奥体中心涌入43617名球迷,创下“苏超”单场观众纪录。
昆山咖啡为苏州队加油
虽然该纪录后来被南京奥体中心打破,并不妨碍昆山跟着出圈。燃情“苏超”主场背后的昆山,已连续20年位列全国百强县之首,是众所周知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重镇。
但可能很少人知道,其咖啡业也强悍到要剑指千亿规模,去年更是被国际咖啡品鉴者协会授予“国际咖啡之都”的称号。
目前,昆山掌控着全国60%的生豆进口量、60%的烘焙产能,相当于每2杯咖啡中,就有一杯的原料经过昆山。咖啡消费端的9.9元价格战打了好几个回合,少不了昆山的功劳。
昆山成功把咖啡产业卖到全世界,居然不产一粒咖啡豆!
“无中生有”,昆山的咖啡速度
咖啡与茶叶、可可并列为世界三大饮品,但受制于地理区隔、经济文化发展差异等因素,咖啡豆从传说中的公元4世纪在非洲埃塞俄比亚被首次发现,到走向欧美、乃至亚洲地区,这段旅程历经千年。
等来到中国时,已经是19世纪。1892年法国传教士在云南宾川率先种植咖啡,云南多地成为重要种植区。如今,云南咖啡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据了全国总种植面积和产量的98%以上。
而昆山与咖啡的缘分,起步则要晚得多。在昆山,流传着一个关于“脸盆咖啡”的故事。
1986年春节,昆山开发区内一家企业为迎接挪威工程师到访,公司副总专程到上海买来咖啡招待外宾。
当地服务人员没有接触过这“棕色液体”,以为跟中国人常喝的大碗茶、酸梅汤类似,也是用盆盛着,用碗舀着喝,于是服务员便直接用脸盆盛着咖啡端到桌上,让在场人员错愕不已。
故事细节已不可考,但在那个连速溶咖啡都属奢侈品的年代,这座江南县城与西方饮食文化的巨大鸿沟是真实存在的,昆山人几乎不知咖啡为何物。
谁曾想,这场略显尴尬的邂逅,埋下了改写昆山产业格局的伏笔。
没什么“咖啡基因”的昆山,前期和咖啡的关系有些“慢热”。
1992年,台湾的摩卡咖啡进入昆山,把易拉罐咖啡的生产线转移到昆山生产。此时,昆山仅是“生产基地”,尚未触及产业核心。
转折发生在2003年8月28日,江苏省第一家星巴克门店在昆山开张。背后是昆山开发区已聚集大量外资企业,催生了稳定的咖啡需求。这个看似普通的门店,成了昆山咖啡产业发展的新起点。
事实上,早在星巴克门店开业前5个月,也就是2003年3月14日,昆山弘惠食品有限公司在昆山成立,企业类型为港澳台法人独资,主营食品生产业务,涵盖咖啡、含茶制品、代用茶及茶饮料开发,同时开展农副产品粗加工。但该公司真正开始从事咖啡豆烘焙业务的时间,要等到2014年被顺大集团收购后。
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 图片来源:昆山发布
而星巴克的到来,让昆山意识到,咖啡不仅是饮品,更是一条贯通全球的产业链,便开始系统性深耕。
任何产业的崛起都离不开政策的助推,昆山咖啡也不例外。当地政府给咖啡产业提供税收减免、创业补贴等支持,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昆山开发区还专门设立了“咖啡产业孵化园”,吸引创业团队入驻。
2017年,亿政咖啡入驻,是昆山第一家专门聚焦咖啡产业链核心环节的企业,见证了昆山咖啡产业从无到有的崛起。
2020年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签约落户,同年越南中原咖啡、日本三井物产、法国路易达孚等全球头部企业跟着扎根,2022年瑞幸咖啡签约落户并动工,标志着昆山咖啡产业驶入快车道。
至此,星巴克与瑞幸形成“双巨头”支撑。前者代表全球咖啡巨头的中国战略,后者折射本土连锁品牌的扩张野心,共同为昆山注入从烘焙加工到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能力。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咖啡生豆进口数量维持高速增长,全年总进口量达到18万吨以上,仅昆山一城,就占据其中近60%。
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外宣负责人曾表示,星巴克每一杯经典浓缩咖啡里,都有云南咖啡豆。而全国平均不到两杯咖啡中,就有一杯源自昆山。
从西南边陲到东部沿海,两地站在咖啡链的头尾两端,一个是中国咖啡之都,一个是国际咖啡之都,共同见证咖啡产业在中国的迅速崛起。
这一切的完成,至今不过20年出头。
从“一颗生豆”到“一杯咖啡,千亿产业链的可能性
产业萌芽的底层逻辑,往往藏在时代的缝隙中。昆山咖啡的发展轨迹,始终与开放程度紧密相连。
40年前,昆山还是典型的“鱼米之乡”,稻麦油、鱼虾构成了经济的基本盘,阳澄湖大闸蟹就是昆山最有名的特产,曾有“产量不高、贡献不小、收入不少、生活蛮好”的说法。
改革开放后,周边县市乡镇工业异军突起,昆山因工业基础薄弱、缺资金、缺项目、缺技术、缺人才等难题,发展慢了半拍,工业产值只有周边县市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沦为大家口中的“小六子”。
这种落差倒逼昆山寻求破局。幸运的是,昆山有着极好的区位优势,地处长三角经济腹地,还和上海挨得特别近。昆山得名自小昆山,这座山峰经历长期行政区划演变,现在属于上海松江,可见其关系之近。
这种“地缘亲缘”让昆山得以承接上海的要素外溢红利。当台资企业向长三角大规模转移,昆山凭借区位优势大力引进台资企业,1990年10月江苏首家台资企业——顺昌纺织有限公司落户昆山开发区,迅速聚集了沪士电子、富士康等大批企业。
在这期间,昆山不仅积累了制造业代工经验与产业配套能力,更培育出“为外资配套、与全球对接”的产业思维,这恰是日后咖啡产业崛起的隐性基因。
2014年,顺大集团收购昆山弘惠食品有限公司。顺大集团是一家研发生产咖啡、茶叶以及多种食品添加剂的集团企业,为国内外知名的食品及餐饮品牌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如上文所提,弘惠食品主要从事咖啡固体饮料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收购完成后,顺大集团正式在昆山开发区投资设厂布局咖啡产业,弘惠食品开始做咖啡豆烘焙业务。
由于咖啡豆大多为国外进口,昆山“背靠上海借东风”的优势再次凸显。2017年,亿政咖啡落地昆山,成为这里引进的第一家咖啡企业。该企业隶属于路易斯集团,投资总额5000万美元,为肯德基、Costa等国际知名餐饮连锁集团提供咖啡、茶等相关配套产品。
昆山咖啡产业的真正跃升,在于构建了“从一颗生豆到一杯咖啡”的全链条能力,而头部企业的重仓布局成为关键推力。
2023年9月,总投资2.2亿美元的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投产。这是星巴克在中国打造咖啡生产和物流基地的最大投资项目,相当于11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整合了生豆进口、烘焙、包装、物流等全环节,补齐了星巴克在中国垂直产业链的最后一环。
对星巴克来说,从昆山出发,3个小时内,物流能覆盖华东地区2000多家门店,这是星巴克在中国门店数量最多、也最密集的区域。同时,昆山距离上海洋山港和外高桥仅有两个小时车程,而它们是咖啡生豆进口到中国重要的港口。
瑞幸烘焙基地 图片来源:瑞幸咖啡
次年4月,瑞幸投资1.2亿美元的烘焙基地落地,年产能3万吨,是国内目前产能最大的咖啡烘焙加工厂。
昆山对咖啡产业的期望,是做到千亿规模。要实现该目标,仅靠产业链的生产环节并不足够,销售、交易环节也要抓在手里。
自2022年起,中国(昆山)国际咖啡产业大会与咖啡文化节每年举办,成为链接全球的窗口。
昆山国际咖啡产业展览会
2023年,昆山建起全国第一个专业咖啡交易分拨中心,汇聚全球的优质咖啡豆,可存储5万吨咖啡生豆,让八、九成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料不出昆山就能买到。
而“咖啡产业指数”的打造,是昆山试图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话语权。正如 “星巴克指数”反映区域活力,昆山指数或将成为观察中国咖啡市场的“晴雨表”。
消费端的本土化破局
产业根基的深厚,往往会滋养出消费端的繁荣。
昆山外向型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咖啡馆很早就成为商务社交的标配。随着时间的推移,咖啡文化也早已超越商务场景,逐步渗透至市民生活。
这里咖啡馆的密度,突破了作为县级市的认知边界。500多家咖啡店星罗棋布,柴王弄、聪明弄、县后街等本土的街巷里,几步就是一家咖啡店,体感上密度堪比上海核心区域,甚至出现连续几家店铺都是咖啡店的情况。在昆山的乡村,咖啡馆同样随处可见。
众多咖啡馆使用本地烘焙豆,强大的产业基础还孵化出一众本土品牌,注重差异化特色,不止是简单的开店。
例如,成立于2019年的群青咖啡,自建烘焙工厂,为昆山100多家、全国1000多家中小型咖啡店提供咖啡豆和咖啡顾问服务,还开展技能培训、生豆售卖、门店经营、面包烘焙等业务,形成了系统化的“咖啡+”产业链。
昆山的咖啡品牌开始进入投资机构的视野。今年2月,维咖瑞咖啡完成A轮融资,获瑞信基金5000万元投资,计划上半年开设50家直营门店。
维咖瑞咖啡专注于高品质现萃咖啡,以云南咖啡豆为基础,融入昆山非遗文化昆曲,核心业务包括咖啡豆采购与烘焙、咖啡产品研发与销售以及品牌推广与市场拓展。
规模较大的品牌还有诺丁顿,在昆山有10余家门店,截至2024年,全国门店数量已突破200家。其配套的咖啡烘焙厂、生豆商都在昆山,正依托供应链打造咖啡零售品牌。
当然不可忽略的是,面对瑞幸、星巴克等巨头的下沉,本土品牌的生存空间可能被挤压,目前咖啡市场价格战硝烟未散,性价比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关键因素。背靠完整的产业链,如何在价格战中找到更大的生存空间,考验着本土品牌的成本控制能力。
根据《2025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2024年中国咖啡产业规模达3133亿元,较上年增长18.1%;人均年饮用数由上年的16.74杯增至22.24杯。面对庞大且快速增长的市场,昆山仍有追赶的时间。
昆山咖啡产业根基与消费市场的双向赋能,勾勒出中国县域咖啡经济的鲜活样本。
当很多县域还在纠结于资源禀赋的短板时,昆山证明了资源禀赋并非产业宿命,没有咖啡豆也能做咖啡之都。既然比不了“有什么”,那就靠“能整合什么”做得出彩。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