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杨霞/制表 图虫创意/供图
证券时报记者 杨霞
“AI(人工智能)制药最大的优势是快,因为它加速了‘发现—验证—重新优化’的循环。”微芯生物研发总监潘德思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近期,AI制药因频繁的项目合作和投融资事件受到市场关注。证券时报记者从业内了解到,随着AI加速向医药行业渗透,创新药研发迎来里程碑式进步,AI制药的成果多点开花。与此同时,AI制药面临着商业化困境,解决还需时日。
AI制药领域大单频现
近期,AI制药领域的大额订单频现。6月11日,诺和诺德与AI制药公司Deep Apple Therapeutics达成8.12亿美元合作;6月12日,礼来与Juvena Therapeutics(美国AI制药公司)签署超过6.5亿美元的协议;6月13日,阿斯利康(AZ)与石药集团达成最高达53亿美元合作,利用石药集团的AI药物发现平台开发小分子候选药物。6月23日,国内AI制药龙头企业晶泰控股与DoveTree LLC(美国医药界的传奇创业者及投资人Gregory Verdine所设立的公司)签署数十亿美元管线授权合作意向书;同日,AI制药公司Formation Bio宣布其子公司已将口服双重JAK/SYK抑制剂gusacitinib授权给赛诺菲(Sanofi),合作金额最高达5.45亿欧元。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近百亿美元流向AI制药行业,引发行业震动。
与国际合作热潮相呼应的是,国内药企间的合作也在加速。今年5月,翰宇药业与碳云智肽签署协议,计划联合开发多肽创新药物,碳云智肽利用人工智能联合多肽芯片筛选技术,成功筛选出GLP-1R/GIPR/GCGR三重激动剂,作为最终的临床前候选化合物。
国内AI制药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以近期达成的高额合作订单为例,一方面体现出AI制药商业化应用获得市场认可,跨国药企愿意花费真金白银投入;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国内药企在AI制药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尤其是以石药集团为代表的传统药企在AI制药技术平台方面的领先优势。
关于AI制药的价值,皓元医药董事长兼总经理郑保富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AI通过靶点发现、分子设计、临床试验优化等全链条赋能,直击传统新药研发面临的周期长、投入大、成功率低的痛点,其技术价值得到广泛认可,并已跨过“讲概念”的初期阶段进入技术验证期。
“传统药物研发是一个设计—测试——优化的试错流程,AI技术大幅缩短了试错周期,提升了效率,这是一个方面。”潘德思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潘德思进一步谈道,人工智能融合了人类智慧,其能力肯定强于个体,错误率略低于人类。AI不仅加速药物研发的试错过程,还可能提升每一轮循环的成功率,从而叠加提高整体成功率。目前,微芯生物在新药早期研发阶段,即从设想到发现临床前候选分子这一环节,部分项目通过AI技术缩短了研发时间,实现提速。
行业投融资活跃
AI制药曾在2023年受到资本热捧。在资本加持下,AI制药经过几年迭代和发展后,逐步从概念阶段走入技术验证阶段,典型特征是临床研究的成功率开始提升。根据波士顿咨询2024年发布的研究,AI生成的药物分子在I期临床试验中,成功率高达80%—90%,高于50%的历史平均水平。这一效率转变的核心在于AI对药物研发全流程的渗透。
新药研发是烧钱的项目,尤其是AI制药从技术到人才都需要高额投入,离不开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随着行业积极成果逐步涌现,AI制药再次获得市场资金高度青睐。据医药魔方数据,2024年AI制药赛道融资事件超100起,融资总金额近55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约50%。
国内融资略显弱势,2024年前三季度19家AI制药公司完成融资,其中披露融资额的14家企业总融资额约2.63亿美元,仅相当于海外单笔大型融资的1/4。
2025年这一情况得到好转,英硅智能宣布完成约1.23亿美元的E轮融资,超额完成既定目标。这一融资事件不仅为英硅智能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整个AI制药赛道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启示。
英硅智能的AI药物研发进度较快,其研发的Rentosertib(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候选药物)是全球第一个由AI主导发现的药物进入并完成Ⅱ期临床试验,也是目前进展最快的AI药物。6月3日,英硅智能发布了该药物在Ⅱa期临床试验的积极成果,成为AI制药领域的里程碑事件。
对于本轮融资回暖情况,正大天晴药业集团总裁助理、数字创新中心负责人曹奋泽认为,资本市场方面更趋理性,不再聚焦单点算法能力,而更关注平台化能力、数据闭环与真实药物开发流程的深度融合。具有跨模态建模能力、管线孵化能力和与监管深度协同能力的企业,将更具长期竞争力。
行业发展按下加速键
近年,AI制药市场规模快速扩张。根据头豹研究院数据,2019—2024年中国AI制药市场规模由0.7亿元增加至7.3亿元,年复合增速达47.8%。预计2025—2028年,市场规模将由12.1亿元增加至58.6亿元,年复合增速达68.3%。
从相关企业的发展现状看,AI技术正加速渗透到医药制造的全链条,并展现出积极的进展。例如正大天晴聚焦“平台化、系统化、可落地”的建设目标,搭建了从分子设计到临床开发、从安全评估到合规管理的AI制药核心平台,形成了贯穿研发全流程的智能化体系。皓元医药构建了多个兼具新颖性、多样性、潜在成药性的独特化合物库,依托生成式AI技术,缩短研发周期,助力新颖产品的设计以及新合成方法的开发,全面覆盖生物医药领域的小分子化合物应用场景。
石药集团AI高效药物发现平台能够全流程赋能创新药物的发现,使新药早期发现时间直接缩短超30%,研发成本降低近一半,候选化合物筛选准确率提高了近3倍。目前已实现3项对外授权。
AI制药的各个细分环节也呈现出积极的进展。在靶点发现环节,英硅智能已完成TNIK抑制剂的靶点发现。化合物发现环节,药明康德自主研发的AI平台,将化合物设计周期缩短了60%以上。临床试验环节,AI技术用于患者招募、试验设计及结果输出,康龙化成通过控股海心智惠,利用AI优化患者招募与数据监测,大幅提升临床试验效率。
随着AI技术的快速渗透,业内专家预言:“五年后你将无法在没有AI的情况下设计出一种药物。”潘德思表示认同这一观点,医药行业竞争激烈, AI技术应用早期分子发现过程已展现出速度优势,将来若扩展至各个环节,将进一步提升研发效率,行业提速趋势不可逆转,药企若不应用AI技术,在激烈竞争环境中将可能面临淘汰危机。
商业化困境待解
AI制药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发展,但也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困扰已久的盈利难题,以英硅智能、晶泰科技为代表的AI药企至今未走出亏损的困境。
晶泰科技2024年实现营收2.66亿元,同比增长52.8%;经调整净亏损4.57亿元,同比收窄12.5%。英硅智能招股书显示,2024年实现营收6.14亿元,同比增长63.49%;净利润亏损缩窄到1.2亿元。不少AI制药企业虽然保持了营收的高速增长,但仍未实现盈利。
其次,目前AI药物尚未实现上市销售,其商业价值仍待确认。AI制药发展至今,行业翘首以盼的奇点仍未出现,即商业化能力仍受到市场质疑,目前研发进展较快的AI药物还处在临床Ⅱ期阶段。
关于AI制药的商业化困境,潘德思认为,AI制药推进至临床Ⅱ期概念验证,是对技术的重大肯定。尽管AI制药目前尚处在早期阶段,但已缩短了药物开发的时间。不过,临床试验阶段时间较长,有固定的规律,需要长时间验证安全性和疗效。目前AI对该阶段的助力尚未完全显现,现阶段无法要求AI加速药物研发的全流程。
此外,AI制药的数据瓶颈也是困扰行业的重要问题。郑保富认为,AI制药的核心在于数据、算力与算法,其中高质量数据是当前主要瓶颈。曹奋泽表示,高质量训练数据的缺乏,受限于数据获取成本、隐私合规要求与共享机制薄弱,尤其在罕见病或新靶点研究中尤为突出。同时,数据本身常伴随信息缺失、错误与偏差,负面结果记录不全也妨碍AI模型对疾病—靶点—疗效的全面学习。
针对这些问题,皓元医药的答案是融合自有高价值数据与广泛合作资源,构建独特数据护城河,为AI算法提供坚实训练基础。
曹奋泽表示,未来发展应聚焦三方面突破数据瓶颈:加快推进数据共享、标准制定与稀疏数据建模算法,强化多模态融合以提升模型泛化能力与生物系统理解;探索将物理规律嵌入AI模型,提高科学准确性与数据依赖的鲁棒性;发展具备合规追踪与透明决策机制的可解释AI工具,提升行业信任度。
(转自:网易科技)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