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低估《大而美法案》的刺激作用

《财经》新媒体
Jul 10

2025年7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了《大而美税收和支出法》(下称“《大而美法》”)。作为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的标志性立法,该法意在通过大规模减税和财政扩张应对国内经济与国际竞争压力。

然而,该法出台后,国内外评论多以批评为主,认为其长期将损害美国政府信用,恶化收入分配,加剧财政赤字和国债市场风险,被形容为“饮鸩止渴”。但值得注意的是,从中短期看,该法确实会带来扩张财政支出、提振投资和消费、支持关键领域发展等作用,尤其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对中国形成新的压力。在本文,笔者将围绕这些中短期积极效应展开分析。

中期内增强财政政策的扩张性

《大而美法》最显著的特征是大幅提高债务上限和实施大规模减税。法案将美国联邦债务上限从36.1万亿美元提高至41.1万亿美元,增加额度达5万亿美元,较众议院最初的版本还要高出1万亿美元。这为美国财政部提供了充足空间,通过增发国债继续融资和实施财政刺激。

在减税方面,未来10年预计减税总额达到4.5万亿美元,涵盖延长并扩大《2017减税与就业法》的个人和企业税改条款、新增企业税收抵免,以及取消部分加班税和小费税等措施。同时,军事和移民领域支出增加0.3万亿美元,进一步扩张财政支出。

这些举措短期内将直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刺激企业盈利和投资,并为美国经济注入流动性。历史上,美国在类似大规模财政扩张后,通常伴随短期GDP增长提速。例如,2017年减税法案后,美国GDP增速曾在2018年突破3%,尽管后续回落明显。

法案有着财政赤字前置化的显著特征,新增财政赤字将主要集中于特朗普任期内。根据国会预算办公室(CBO)的测算,法案将带来的2025财年赤字下降1000亿美元,但这主要是因为未来多年的学生贷款补贴下降被贴现到本年度,政府实际支出并没有减少;2026至2028年,美国年度财政赤字还将额外增加5000亿美元,赤字率或升至7%以上,达到疫情时期水平;2029年以后,法案带来的财政赤字增加将降至2000亿-3000亿美元(需要指出的是,因为财政赤字在本届政府将基本用尽,所以2029年以后新的总统和国会有很大概率更新或推翻《大而美法》,进一步突破财政赤字和国债上限的约束)。

税收抵免增加提升企业投资积极性

法案中的企业税收抵免措施对于扭转全球投资负增长趋势具有积极意义。从客观的数据来看,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202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小幅增长4%,达到1.5万亿美元,但如果排除通过欧洲中转经济体的资金流动,则下降了11%,连续两年两位数下滑,与全球GDP增长的趋势出现显著分化(欧洲中转经济体通常充当投资到达最终目的地之前的转移中介,并非最终投资)。同期,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下降了29%。与此形成对比的是,2024年美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同比增长19.7%。《大而美法》虽然没有实现特朗普竞选时将企业所得税进一步降至15%的目标,但大幅扩大了税收抵免政策。而且最终版本采纳了参议院的版本,将相关税收抵免措施永久化而非众议院版本的仅持续到2028年。这为企业提供了在美投资的确定性,显著降低了企业税负,推动企业在美国本土投资扩产。

在地缘政治紧张和关税不确定性背景下,跨国企业出于供应链安全考虑,也将更多投资转移至美国。特别是半导体、电动汽车和新能源等领域的企业已开始加快在美建厂步伐。该法通过后,半导体制造商的投资税收抵免从原来的25%提高至35%,叠加特朗普将要推出的芯片关税,使得半导体厂商在美投资的成本和风险显著下降。英特尔美光台积电都已经宣布要在美国本土建厂或扩大产能。

虽然该法将将取消所有在2027年底前未能投产的清洁能源项目的税收抵免,不过也对2026年6月前就将开工的项目予以了豁免。此前,福特、大众、丰田、现代等美、德、日、韩龙头车企均已在美国新建、扩建或追加电动汽车和电池产业投资。为了赶上税收抵免,他们可能在短期内必须要加速相关项目的开工建设。这一趋势有望在短期内提振美国制造业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业空心化问题。

大规模减税支撑居民消费韧性

虽然《大而美法》在支出端削减了部分医疗、教育和食品救助计划(未来10年减支1.4万亿美元),对低收入群体不利,但总体减税政策,尤其是对中高收入家庭和企业的减税,将增加可支配收入。根据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测算,年收入超过12万美元的家庭平均可增加2.2%的收入,约5700美元。这部分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将推动高端消费市场扩张。

近几年,美国经济在持续加息下保持较快增速正是得益于居民部门稳定的消费,这与较为宽松的财政政策高度相关。2020年以来,从特朗普任期末期到拜登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大规模经济纾困法案,使得美国家庭储蓄率激增,一度为美国民众创造了高达2.1万亿美元的超额储蓄。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增速稳定,一直维持在5%以上,是消费的重要支撑。随着相关法案的到期,面向居民部门的财政转移不断下降,美国居民部分的超额储蓄已经逐渐被消耗殆尽。《大而美法》通过大规模减税,恰好可以显著弥补财政转移下降带来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滑坡。

当前,美国就业市场较为稳定。6月的新增非农就业达到14.7万人,远超11万的市场预期,失业率也维持在4.1%的较低位置,连续第四个月超出预期,劳动力市场展现出强劲韧性。法案的支出增加主要集中在前期,预计可以创造数十万个新的就业岗位,会进一步维持就业市场的整体表现。稳定的就业支撑居民的收入不断增长,也会对消费形成重要支撑。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2025年一季度,美国零售销售已同比增长4.5%,处于较高速增长状态。尽管受到对等关税冲击等影响,5月美国零售销售增速小幅下降至3.3%,但在减税政策支撑下,美国的居民消费下半年有望维持韧性。

重点支出增加支持关键领域发展

法案在国防和移民管理领域的0.3万亿美元新增支出,以及对传统能源行业的支持,可能强化关键领域的发展,并为美国在地缘政治博弈提供战略支撑。具体来看:国防支出中的1440亿美元将重点投入海军舰艇建设和导弹防御系统,有望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就业和投资。特朗普和部分国会议员一直都想重振日渐衰落的美国造船业,以便与中国展开竞争。通过对军舰建造等国防工业的支持,美国的造船行业有望获得有限的恢复。下一代导弹防御系统“金穹”系统也可能在未来三年带动美国军工产业的可观扩张,并带动相关的制造业。

移民管理增加的1410亿美元将用于建造美墨边境墙和10万张移民拘留设施床位,以及兑现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驱逐行动的承诺。边境墙建设及非法移民驱逐力度的加强,也将带动建筑、安保等行业的短期需求。

此外,法案也强力支持传统能源行业,这将推动原油等能源价格下降。该法允许大规模新增联邦煤炭开采用地,大幅削减在联邦土地开采油气的特许权使用费,同时推迟对泄漏甲烷的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征收高额罚款的期限。这些措施将使得美国的油气供应显著增加。作为全球最大油气生产国,美国新增供应可能使国际油价在未来三年显著下跌,较低的能源价格也有助于推动美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金融市场反应平稳,甚至较为积极

总体上,一国的国债上限因国而异、因时而异、因势而异。根据我们团队的测算,即使新法案大幅上调了美国国债上限,但距离其爆发国债危机尚有较大的距离。近期国际金融市场的资产价格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对法案的负面评价。7月1日至8日,尽管30年期美债收益率上升10余个基点、逼近了5%,但黄金价格保持平稳甚至有所走弱——这表明投资者并未因担忧美国财政状况而大规模转向避险资产。同时,美元指数在经历年初的持续下跌后也开始小幅走强,回升至97,7月初以来已经升值0.9%。从美股来看,三大股指在7月第一周涨幅明显,在第二周以来,即使面临“对等关税”最新变数的干扰,也仍然表现较为平稳。

这反映出,在法案通过后,国际资本对美国经济前景的信心并没有受到负面影响,甚至在法案通过之前,市场预期对资产价格的定价颇为积极。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财政部在债务上限提高后将在短期内额外增发4500亿美元国债,以回补1月以来的资金储备账户(TGA)的消耗。尽管存在长期利率上行压力,但短期内资金流入趋势有望支撑美元资产价格。

客观来看,《大而美法》在中短期内释放了美国的政策空间和市场信心,还对中国产生了一些潜在压力:一是美元走强和美债收益率上升可能对人民币汇率产生一定压力;二是美国可能吸引更多的国际直接投资,使中国和其他国家吸引FDI的压力增加;三是新能源补贴削减,特别是针对中国关联企业的补贴削减,以及用强力政策发展传统能源产业,可能会对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等“新三样”优势产业造成一定影响。

尽管美元是世界货币,其政府负债空间较大,但是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政府债务空间更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净债权国,拥有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和国际收支顺差;中国的政府债务基本上都是国内债务、均以人民币计价,不存在明显的汇率风险;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拥有大量的国有资产,这是日本、美国等国家所不具备的条件。中国的财政政策空间远远大于发达国家,用好、用足这些政策空间,对于当前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奇渊为中国社会科学院 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马伟为副研究员)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