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IPO再融资组/郑权
7月8日,全球矿区无人驾驶龙头企业——易控智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易控智驾”)递交了修订后的上市申请文件,公司进一步委任中信里昂和麦格理资本为其整体协调人。修订后,易控智驾的保荐人仍是海通国际(独家),整体协调人变为海通国际、中信里昂和麦格理资本三家。
按2024 年收入计,易控智驾在全球L4级无人驾驶公司中排名第一,国内矿区无人驾驶解决方案市场份额达49.2%。尽管国内市场份额接近50%,易控智驾仍难堵连续巨亏、经营现金流严重“失血”、有息负债连年大增、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等“财务窟窿”。
易控智驾也在努力改变上述困境,比如商业模式由重资产的 TaaS(持车模式)为主逐渐转为以ATaaS(不持车模式)为主,拉高毛利率减少亏损;又比如引进外部融资、赴港上市募资降低负债水平。不过,转型期的成本压力仍较大。
此外,易控智驾严重依赖大客户但极其不稳定,大客户频繁变动第一大客户三年三度易主,一旦大客户流失将面临较大业绩压力。比如2022年度第一大客户A、第三大客户C、第四大客户D、第五大客户E皆消失在2023年、2024年度前五大客户之列;2023年度第一大客户F、第二大客户G 、第五大客户I消失在2024年前五大客户之列;2024年第二大客户J、第三大客户K、第四大客户客户L都是当年才与易控智驾开展合作。
近50%的市占率仍难堵“财务窟窿”
招股书显示,易控智驾是一家L4级无人驾驶解决方案公司,主要领域为矿区运输。
传统矿山运输的痛点,为无人驾驶技术铺就了刚需土壤。一辆传统矿卡需配备多名司机,按照每人年薪10万-15万元,单台车年人力成本高达几十万元。更棘手的是,很多大型矿区位于高原、荒漠等偏远地带,司机招聘难度极大。自动化需求,让矿区成为L4级无人驾驶最早落地的场景。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矿区无人驾驶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已达20亿元,预计2030年将升至30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57.4%。无人矿卡销量将从2025年的4000辆增至2030年的16340辆,年复合增长率32.5%。
以2024 年收入计,易控智驾在全球L4级无人驾驶公司中排名第一,国内矿区无人驾驶解决方案市场份额达49.2%(按易控智驾2024年9.7亿元收入计算)。
尽管国内市场份额接近50%、营收连续翻倍增长,易控智驾仍难堵住连续巨亏、经营净现金流严重“失血”、巨额应收账款挂账、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等“财务窟窿”。
2022-2024年,易控智驾分别实现营业收入0.6亿元、2.71亿元、9.86亿元,2023年和2024年的增速分别高达352.15%、264.04%;分别实现净利润-2.16亿元、-3.34亿元、-3.9亿元,亏损逐年扩大,三年合计亏损9.4亿元。
易控智驾表示,亏损的主要原因包括大量的技术研发投入、早期资本密集型的商业模式导致成本较高,以及行业销售及部署周期较长等。
易控智驾财务上的隐忧不仅仅是连续扩大的亏损,公司营收激增但经营净现金流严重“失血”、有息负债连年攀升更是难以解决的“财务黑洞”。
2022-2024年,易控智驾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0.75亿元、-2.51亿元、-7.13亿元,经营“失血”逐年严重,并且2024年流出的现金净额比当年亏损的金额多出近一倍。
易控智驾经营净现金流常年“失血”,与巨额应收账款挂账有一定关联。2022-2024年各年末,易控智驾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金额分别为0.3亿元、1.15亿元、6.2亿元,2023年和2024年的增速分别为291.16%、436.95%。2024年,公司应收账款的增速已经超过了同期营收增速,说明公司应收账款回款有放缓趋势。有投资者认为,这暴露了易控智驾在产业链中的弱势地位,被迫接受巨头客户的漫长账期。
易控智驾目前自身“造血”能力偏弱,因此通过扩大负债维持经营。2022-2024年,公司负债总额分别为7.71亿元、15.23亿元、16.15亿元;其中流动负债分别为1.38亿元、3.6亿元、11.4亿元,2023年和2024年的增幅分别为160.87%、216.67%;股东权益分别为-4.89亿元、-8.12亿元、2.6亿元,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资不抵债;资产负债率分别为273.31%、214.38%、86.14%,尽管2024年已经摆脱资不抵债,但86%的负债率依旧很高,成为压在公司头上的利剑。
2022-2024年各年末,易控智驾短期借贷及长期借贷当期到期部分的金额分别为0.25亿元、1.66亿元、6.77亿元,长期借贷分别为0.54亿元、1.07亿元、4.47亿元,两项有息负债合计0.79亿元、2.73亿元、11.24亿元,2023年和2024年的增速分别为245.57%、311.72%。
截至2024年末,公司现金储备仅0.46亿元,难以覆盖同期6.77亿元的短期借贷,更难以覆盖同期有息负债之和11.24亿元。在亏损扩大、经营净现金流长期“大失血”的情况下,公司亟待堵住这个“财务窟窿”。
严重依赖大客户但极其不稳定 第一大客户三年三易其主
2022-2024年,易控智驾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为5980万元、2.56亿元、8.25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99.9%、94.4%及83.7%;第一大客户的收入分别为3100万元、1.13亿元、5.37亿元,占比分别为51.8%、41.7%及54.5%。
不难看出,易控智驾对前五大客户十分依赖,尤其是对第一大客户十分依赖,2022年、2024年对第一大客户构成重大依赖(占比超50%)。
大客户依赖的主要风险是,一旦与某个大客户尤其是第一大客户的订单减少甚至不再合作,公司的业绩会产生十分大的波动,影响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
但易控智驾在报告期内就出现了大客户不稳定的情况,大客户变动频繁,第一大客户三年三易其主。
招股书显示,易控智驾2022年度第一大客户A、第三大客户C、第四大客户D、第五大客户E皆消失在2023年、2024年度前五大客户之列。
易控智驾2023年度第一大客户F、第二大客户G 、第五大客户I消失在2024年前五大客户之列。易控智驾2023年的大客户情况与2022年有很大不同,因为此时的大客户销售额都很高,比如2023年度第一大客户F当年的销售额高达1.13亿元,但没有进入2024年前五大客户之列。2023年度第二大客户G,当年销售额高达5654万元,同样没有进入到2024年前五大客户之列。
并且,2023年度第一大客户F、第二大客户G都是2023年才与易控智驾开展合作,合作当年便成为前两大客户,但2024年又同时消失在前五大客户之列。易控智驾2024年前五大客户中,第二大客户J、第三大客户K、第四大客户客户L也都是2024年才与易控智驾开展合作。
频繁变动的大客户决定着公司业绩的稳定性,也决定着公司能否继续保持领先的市场份额。易控智驾大客户不稳定的另一个表现是,第一大客户三年三度易主,由2022年的A变为2023年的F,再变为2024年的H。
轻资产模式和外部融资能否改命?
面对持续亏损及直线增长的有息负债,易控智驾通过改良商业模式以及引进外部融资进行改善。
招股书显示,易控智驾主要有两种商业模式,TaaS(持车模式)及ATaaS(不持车模式)。TaaS(持车模式)下,公司自购矿卡车辆,为客户提供全包服务(车辆+无人驾驶系统+运营维护),属于重资产模式;ATaaS(不持车模式)下,客户自行购买车辆,公司仅提供无人驾驶技术和运营支持,收取软件服务费,属于轻资产模式。
TaaS模式需大量购车,导致折旧和利息支出高企。每辆矿卡成本超百万元,1400辆车意味着14亿元左右的固定资产投入。易控智驾2022年TaaS模式贡献99.9%收入,却带来-29.7%毛利率的巨额亏损。
易控智驾早期通过重资产模式(TaaS)打开市场后,目前逐步推广轻资产模式(ATaaS)以改善现金流和利润。2024年,公司ATaaS模式收入为4.53亿元,占比46%,毛利为0.63亿元 ,毛利率为14%(高于TaaS模式的1.4%)。
易控智驾虽正转向轻资产的ATaaS模式,但转型期成本压力仍大。2024年,公司营业成本9.12亿元,研发开支2.08亿元,销售行政及一般费用1.17亿元,三项合计12.37亿元,远超9.86亿元的收入。
易控智驾还通过外部融资改善困境。在递表的前一天,易控智驾完成了4亿元的D轮融资,由宁德时代旗下的溥泉资本、方广资本、星奇基金、中际控股、同力股份等联合投资。
易控智驾的IPO募资计划清晰地指向三大方向:研发投入、全球业务扩张、客户获取。这笔资金能否帮助公司突破瓶颈,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公司观察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