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原创 | 新浪财经上海站 陈秀颖
导读:过去几年,一个令人揪心的疑问萦绕在投资者心头:连年亏损的基金,还能再给一次机会吗?
当净值曲线持续下行,信任被消耗殆尽,赎回似乎成了唯一选择。
冰冷的数字背后,是否潜藏着峰回路转的可能?什么样的基金,能在低谷后为持有人点亮希望?
当“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褪色,投资者面临新的困惑:没有响亮的名字背书,该依靠什么选择基金?
是基金公司的平台实力?是季报中的逻辑推演?还是穿透持仓验证方向?
四年四任的逆袭产品,新锐接替新锐?
在去IP化的浪潮中,信任正从个人转向体系。
我们注意到一只成立于医药行业调整期的2021年的基金,连亏三年(2022年跌26.58%、2023年跌12.52%、2024年跌19.82%),这样的表现无疑让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甚至选择离场。
通过下面的图,我们直观的看到,这只“逆袭产品”汇丰晋信医疗先锋(012358.OF)却在年内逆势大涨63.99%,逆转往年持续下跌,成为公司在管基金中年内收益top1,在wind的整体排名也从垫底跃居前列。
今年业绩却焕然一新,排名从垫底到遥遥领先,仅用了半年。
细看该基金经理任用历史,却发现这只创新药的主题基金突然转折,或许正是汇丰晋信对人才的大胆任用开始的——四年四任基金经理。
从下面这张图看到,2024年底,汇丰晋信做了一次大胆抉择:撤下任职仅18个月、亏损18.44%的吴晓雯,将基金交给毫无管理经验的“新人”李博康,后续净值一路攀升。
这一决策堪称冒险且果断——连续两任基金经理均为首次担纲,且吴晓雯卸任后未再管理任何产品,公司对短期业绩的容忍度已逼近极限。
但风险暗涌:连续两次任用首次升任的基金经理,是否过于冒险?
李博康接任吴晓雯,上任后精准捕捉2025年港股医药估值修复(如加仓三生制药、中国生物制药),并借力AI医疗、国际化主线实现逆转般的收益,体现专业背景对超额收益的赋能。
从医药行业顾问、分析师、研究员一路走来,其深厚的产业研究背景在组合构建中得到体现。
这一决策背后,暗含平台对“专业适配性”的苛刻标准——医药行业因其高专业性,高研发壁垒、强政策敏感、子赛道分化显著等,这对基金经理的产业认知深度要求极高。
大家才会说,终于等到一位懂医药的基金经理,不是赌赛道,而是拆管线、看临床。
人事任用的背后,是专业与勇气的人岗契合尝试
我们发现,市场趋势正悄然转向:投资者不再追逐流星般的个人光环,而是寻找能持续造血的专业体系。
汇丰晋信医疗先锋恰是缩影——规模仅1.38亿的迷你基,却因两次任用新面孔,成为“去IP化”时代的试金石。
而汇丰晋信更大的野心,或许藏在李博康的简历里——从行业顾问、卖方分析师到基金掌舵人,这条路径能否复制?如何做到人岗契合的1+1>2?
汇丰晋信在人才任用上,正从依赖明星经理转向构建“专业新人+成熟方法论”的培育机制:
李博康的履历如一把精准的手术刀:Frost&Sullivan医药顾问、兴业证券分析师、汇丰晋信研究员,十年垂直深耕,对研发周期和政策博弈了然于胸。
我们注意到,吴晓雯的履历矛盾,虽拥有北大生物医学学士学位,但其职业路径偏重金融工程与跨领域投资(历任信托、证券资管、私募投资经理),医药产业一线研究经验相对薄弱。
其管理期间持仓集中于创新药企(如迈威生物、恒瑞医药等),但2024年医药板块受集采深化、出海遇阻等冲击,组合未能有效规避政策风险,全年亏损19.82%。
我们发现,对比吴晓雯任职时(2023-2024),季报中未提及系统化选股框架,而公司核心的PB-ROE模型曾被用于医药选股,但传统框架易陷“价值陷阱”(如高ROE中药股受政策冲击估值崩塌)
进一步观察到李博康在个股精选策略上,引入集团在海外市场成功运作的“Profitability-Valuation(估值-盈利)”投资策略,并在医疗先锋主题中进行了改良,增加盈利持续性维度。
再加上平台资源的协同赋能,工业化投研流水线,内部数据库实时跟踪行业,综合分析公司治理、企业经营及财务报告,形成核心备选库,使新人决策盲区大幅降低。
这套体系正在复制成功:2025年上半年,汇丰晋信旗下40只基金中37只实现正收益,仅3只微亏,平台稳定性超越个体波动。
作为新锐,能在一只曾深陷泥潭的基金上迅速实现业绩反转,并展现出清晰的投资思路和果断的操作风格,这不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更是汇丰晋信基金投研平台系统性培养和强大支持能力的明证。
它说明,在成熟的体系下,新锐力量同样能快速绽放光芒,为持有人创造价值。
汇丰晋信的大胆换人,本质是“人岗契合”的胜利——李博康一上任便精准捕捉港股医药估值修复,加仓三生制药、中国生物制药,并借力AI医疗与国际化主线,用67.65%的前十大医药持仓占比,将理论转化为年内63.99%的回报。
但是,在人才培养中获取信任,不是靠盲目坚持,而是系统化的“观察与行动”平衡。
这63.99%不仅是数字的反弹,更是一次投资逻辑的实证:当基金经理的名字不再重要,基金公司的人才机制、行业聚焦的定力、任用新人的勇气,正在成为更坚固的信任载体。
当前基金行业“去明星化”趋势加速,投资者更关注“平台赋能下的可持续性”而非个人光环。
新锐基金经理如何持续创造回报?
答案在“变与不变”的辩证中。
当基金名称中的“汇丰晋信”“医疗先锋”成为比基金经理更醒目的标签时,信任开始向体系沉淀。
李博康的操作是教科书:汰弱留强,清仓恒瑞医药等传统药企,聚焦泽璟制药、百利天恒等核心竞争力标的;结构优化,港股创新药占比跃升,药明康德H股获重配;逻辑一致,季报阐述的AI+医疗、国际化主线在一季度持仓中淋漓展现。
汇丰晋信的整体发展更显野心:从任用吴晓雯的“半适配”试错,到李博康的精准匹配,平台正复制“专业新人+成熟体系”的路径,让信任沉淀于可验证的方法论而非个人光环。
基金行业的核心,从来不是追逐流星,而是培育土壤。
汇丰晋信医疗先锋的收益大幅逆转,是专业深度战胜市场噪音的实证——当名字不再重要,体系的力量为持有人重燃希望。
在创新药的长跑中,耐心本就是最珍贵的基因;而对基金公司,真正的胜利,是让每颗新星在系统支撑下持续发光。
投资者用真金白银投票的,从来不是奇迹,是可复制的信任。
责任编辑:常福强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