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球财说
近期,又一A股上市公司宣布开启“A+H”双重上市进程,合合信息(688615.SH)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保荐人为中金公司。
这家拥有全球用户规模最大的图像文本处理AI产品“扫描全能王”的公司,距离其挂牌A股仅过去9个月,且上市之路十分坎坷,全程历时3年之久,甚至出现“压哨发行”的情况,险些失之交臂。
2021年9月,合合信息首次递交科创板,在经历三轮问询后于2023年8月过会,并于同年10月获得注册批复。然而,合合信息却迟迟未启动发行,直至2024年9月批文失效进入倒计时,沉寂已久的合合信息突击发行,并于当月挂牌科创板。
合合信息登陆A股后,市场给出较为良好的回馈,截至7月11日收盘,合合信息报收159.24元/股,总市值达223亿元,较发行价涨近190%,且市盈率(TTM)超50倍。
针对合合信息赴港二次上市,市场评价不一,其中较具争议的一点便是公司刚在9个月前的A股IPO中获得十数亿元募资,质疑其短期内二次上市的必要性。
现金充裕、募资用途重复,A+H有无必要性?
合合信息A股IPO原计划拟募资14.90亿元,最终获募资13.80亿元,扣除各项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为12.70亿元。
与大部分公司冲击IPO时的补流需求不同,合合信息A股IPO募资用途中并无“补充流动资金”项目,毕竟从合合信息的资产负债表来看,并不缺钱,或者说非常“富有”。
根据合合信息于2025年4月发布的募资使用公告显示,2024年9月上市至2024年12月末期间,公司已投入的募投项目资金达1523.94万元,占募投项目总进度约1.18%。
合合信息表示,未来一年将使用不超过9亿元闲置募资用于现金管理。截至2024年末,合合信息已使用3亿元闲置募资用于购买理财产品。
2021年至2023年,合合信息货币资金分别为6.34亿元、5.53亿元、3.53亿元,虽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其交易性金融资产逐年攀升,期间分别为0.70亿元、5.31亿元、11.11亿元。
2024年,因募集资金到账致使货币资金增至13.90亿元,同期交易性金融资产为15.45亿元。截至2025年3月末,货币资金为14.71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为16.72亿元,而同期的有息负债可以少到忽略不计。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合合信息此次递表港交所特意表明,拟拿出部分资金用于补充公司运营资金及一般用途。
不免发出疑问,在通过A股IPO募资账上已收获超14亿元现金的背景下,仅时隔9个月再次上市募资补流有无必要性?
账上交易性金融资产高达16.72亿元,补充运营资金及一般用途未免有些牵强,或者说借A+H赴港风潮进行“圈钱”。
另一方面,对比两次募资用途,会发现有部分项目存在重复。
在A股IPO募资用途中,合合信息拟拿出超5成募资用于人工智能C端产品及B端服务研发升级项目,以及近2成募资用于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升级项目。
在H股IPO募资用途中仍可找到对应项目,即“用于C端AI产品及B端AI产品的研发”、“AI前沿基础技术开发”。
值得一提的是,合合信息在成功登陆A股市场后便大手笔分红,拟派发现金红利2.00亿元,占2024年合并报表归属净利润的49.93%。
从股权结构来看,截至2024年末,创始人镇立新直接、间接持有合合信息29.95%股份,为公司实控人。通过此次分红,镇立新将获得约6000万元的现金红利。
付费转化率难题,持续“造血”力不从心
仅隔9个月合合信息火速开启A+H两地上市,难道是出于公司持续“造血”能力或后劲不足所引发的成长性隐忧?
单从合合信息近年业绩数据看,表现不俗。
2021年至2024年,合合信息营业收入分别为8.06亿元增至14.38亿元,年复合增速21.00%,同期公司归属净利润由1.44亿元增至4.01亿元,年复合增速可达40.69%。
净利润之所以实现较为显著的增长,主要源于合合信息所处的SaaS行业毛利率普遍较高,期间公司综合毛利率由83.44%增至84.24%。
超80%的毛利率水平,成为合合信息冲击资本市场的敲门砖,但“暴利”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也成为市场最关注的问题。
从合合信息营收结构来看,超8成营收来自于C端产品(扫描全能王、名片全能王、启信宝),其中扫描全能王营收贡献超7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引擎。
据了解,合合信息C端产品主要采用会员订阅模式,VIP会员收费是主要收入来源。以扫描全能王为例,收费标准可分为月度、半年度、年度VIP会员,金额分别为45元、180元、258元。
也就是说,合合信息只要确保用户付费率就能保持业绩的持续增长。
招股书显示,在2024年全球C端效率类AI产品MAU(月活跃用户数)上亿的企业中,按相应产品的收入计,合合信息位居中国第一名、全球第五名。截至2024年末,合合信息C端产品MAU可达1.71亿人,2025年3月末该数据进一步增至1.78亿人。
只是,手握上亿月活用户流量优势,合合信息的付费转换率却并不高。
结合A股IPO招股书数据,以核心C端产品扫描全能王APP为例,截至2023年末,该款APP付费用户数占总用户数(设备数)仅0.59%。
且变现能力有减弱的趋势,2021年至2023年,扫描全能王新增付费用户由107.38万人降至96.18万人,同期新增付费转化率由0.68%降至0.63%。
虽在2024年财报及H股招股书中,合合信息不再对付费用户数据进行详情披露,但参考其他数据也能看出端倪。
2021年至2023年,合合信息通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同比增速分别为34.92%、24.03%、22.93%,随期间保持双位数增长态势,但增速持续放缓与同期新增付费转化率减弱趋同。
2024年这一问题被放大,当期合合信息通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同比微增3.78%,增速骤降至个位数,对此公司在财报中并未进行过多解释。
这从代表会员费预收款的合约负债(合同负债)也有些许变化。截至2021年至2024年及2025年3月31日,合合信息的合约负债为3.60亿元、4.44亿元、5.29亿元、5.21亿元及5.00亿元。
“一条腿”行走,闯关海外市场难言优势
合合信息之所以进退两难,主要源于“第二曲线”的缺失。
从近些年合合信息营收结构来看,名片全能王营收占比始终在2%左右,曾力推商业信息查询C端产品“启信宝”,在多年营销成果不佳后,公司逐渐减少对其扶持力度,2024年启信宝营收占比已由巅峰时期15%左右缩至4.5%。
相对应的,合合信息对于扫描全能王依赖度正逐年上升,营收占比由2021年的61.21%增至77.3%。
不可忽视的是,扫描全能王在深耕的智能文字识别领域中并非不可替代,目前不少手机都自带扫描功能可进行简单的文字识别操作。此外,同类型APP及综合性APP已对合合信息造成一定用户分流甚至变现率影响。
例如,阿里巴巴旗下的“夸克扫描王”精准对标扫描全能王,还有百度云、腾讯云以及金山办公旗下的WPS等多款移动端应用均涵盖文字识别功能。
但更大的危机还是AI,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加速普及,如DeepSeek、豆包、Kimi等大模型工具,在文字识别的同时还能进行问答互动,可满足更宽广的用户使用需求。
AI浪潮下,缺乏护城河优势的合合信息,只能通过持续增长的营销推广费用维持业绩增长。
2022年至2024,合合信息销售费用由2.69亿元增至4.29亿元,年复合增速26.30%,超过同期总营收复合增速20.64%,销售费用构成中超6成为广告宣传费。
不过合合信息在研发中也没有懈怠,近3年累计投入12.31亿元,与同期销售费用13.01亿元总额几乎相当。其实从A股、H股两次募资用途也能看出,合合信息已将AI技术作为未来重点研发方向。
只是合合信息还有更大的野心,那便是海外市场。此次H股招股书中,合合信息的募资用途还加了一项未来三年C端产品的全球运营团队及营销网络、B端产品全球销售及服务网络。
只是,从往年海外市场表现来看,成长性尚不及国内市场。
2021年至2024年,合合信息境外及中国港澳台地区收入由3.06亿元增至4.66亿元,年复合增速达15.05%,远低于国内市场24.6%的年复合增速。
深究原因,相对国内市场本就不高的付费用户渗透率,合合信息海外市场的用户付费意愿则更低。
这一点,合合信息在A股招股书曾有透露,2023年扫描全能王在中国地区的年付费用户渗透率为0.53%,而同期巴西、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等代表国家的渗透率分别为0.11%、0.08%、0.07%。
与此同时,信息安全或成为合合信息布局海外市场的最大阻力。
此前,扫描全能王、名片全能王均有在印度和美国被下架和封杀的记录。目前,印度相关禁令还在持续,美国虽已撤销但不排除未来有新禁令颁发的可能,同时也不排除其他国家地区同样以信息安全为由颁布相关禁令。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全球财说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