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momo”,到底是谁?

市场资讯
14 Jul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在网络上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用户:

粉色的小恐龙、统一的“momo”名称

充斥着各个社交平台

几乎每一篇帖子下都有他们的存在

让不少人感到费解

“momo”到底是谁?

他们为什么要用统一的头像和网名?

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mo”。其实,“momo”们并不是什么神秘组织。

一开始,“momo”这个名字和头像只是新用户注册账号后自动生成的默认信息。就像很早之前的“佚名”一样,不是某个人的特定署名,而是一种网友们用来匿名、隐藏在群体之中的方式。

说白了,“momo”就和曾经流行过的“用户已注销”“江湖骗子”等id一样,只是一个通用的“马甲”罢了。

最原始的那批momo,只不过是一群注册网站后懒得改id的网友。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互联网的“马甲”,由于人数众多,便于隐藏身份,这个团体日益壮大。

“互联网上到底有多少个momo?”一位用户曾这样提问,却得不到答案。

不少网友对此感到费解:人人追求独特性,为何momo们反其道而行?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防搜”:互联网时代,出于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很多人并不希望自己的冲浪足迹轻易被现实世界的熟人发现。隐藏自己,变成无个性群体中的一员,成为了不少人加入momo大军的原因。

另外,随着“人肉”“家访”越来越多地闯入个人空间,不少网友担心自己说的哪句话、留下的哪条痕迹被放大而遭到其他用户攻击。披上“马甲”,泯然众“mo”。有了集体掩护的身份,则可以极大减轻社交压力,更好地实现网络表达欲和分享欲。

做“自己”时,总怕被熟人认出,而成为“momo”后,终于可以躲在这个树洞里,说自己不敢说的话。

一“mo”做事亿“mo”当

没有人知道网上到底有多少个momo。

2023年,一个自称“momo市市长”的“王冠momo”发了一封致全体momo的信,信中制定了“momo市市民守则”:

“一mo做事亿mo当,一个momo做了好事,所有momo一起挨夸,一个momo做了坏事,所有momo一起受罚。”

“一mo做事亿mo当”,也是许多“非momo群体”对momo的印象之一。许多网友一开始很困惑:“之前发视频被一个momo骂,结果隔天又来称赞我的视频,然后当天晚上又骂我,另一个星期又来称赞我,我以为这个momo是不是疯了,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不一样的人。”

随着momo越来越多,“momo家族”便从一开始的匿名手段,逐渐成为一种类似“圈子”的独特互联网文化。当“momo”变成圈子文化,momo们的二次创造力也就变得不容忽视起来。

在原始头像和昵称上,momo们开始进行个性化的改造。在昵称上,momo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状态,成为momo(上岸版)、momo(财神版)、momo(发疯版)、momo(又菜又爱玩乐高版)……头像也从粉色小恐龙,变成绿色、蓝色、彩色等小恐龙,小恐龙的动作也从一开始的微笑变成吃蛋糕、喝咖啡、求财神……

“你怎么知道我是哪个momo”?

在社交平台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奇观“:momo们相互点赞、评论甚至吵架。笑过之后,谁也记不住这些留言者到底是哪个momo。

有网友表示,“变成momo”之后,更敢踊跃发言了,自我表达更大胆了,即便观点不被认同也没关系,“你怎么知道我是哪个momo”?

除了有趣,momo大军的存在,也给不少人带来了麻烦。有网友留言说,自从加入了momo大军,他开始肆无忌惮地在评论区发言了,“反正有别的momo替我背锅”。

这给很多不明真相的网友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取名叫‘momo’的,恐怕都是键盘侠吧”……

一个“坏momo”,可能会“殃及池mo”,让集体承受骂名。尽管如此,依然有越来越多的网友选择“打不过就加入”,主动将昵称、头像改成momo大军的格式。“好巧,你也是momo。”

还有一些momo账号,会故意扮演纯属虚构的角色,讲述自己想象、编造出来的故事,发表自己未必认同、却“符合人设”的观点,由此在网上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

其中,有人专门扮演情感关系中的无辜受害方,编造出各种极尽离谱之能事的“渣男渣女”式故事,把围观网友气得怒发冲冠;也有人主打反差,或是作为男生混入追星梦女的行列,体验“卧底粉丝群”的刺激;还有人冒充超级富二代,验证自己胡扯的本事能“忽悠”到多少人。对此,一句调侃性质的流行语精准地总结了这种现象——“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

这样的“momo大军”,也导致人们对网上的匿名发言越来越不信任,以至于很多网民看到讲述特殊个人经历的帖子时,第一反应就是“又有人在起号”,使原本相对和谐的讨论氛围荡然无存。

热评:“隐身”是权利,表达有边界

“万人如海一身藏”。momo一族把自己隐于角落,沉入茫茫网海,追求“泯然众人矣”的效果,无论出于“防搜”目的,希望免于被打扰,还是安于静默,不希望被聚焦,都是网友的正当诉求,值得理解。

也要看到,集体掩护的身份,让不少“momo”模糊了网络责任的边界。当有些“momo”肆意攻击他人时,也让无辜者因身份混淆而“背锅”,甚至给人留下了“取名叫‘momo’的都是键盘侠”的污名化印象。要知道,“momo”的出现,正因为人们对于网络暴力的反感,大家所追求的“momo”,也并非键盘侠们的“马甲”账号。

无论“mo”还是不“mo”,都应该有敬畏、守边界。原因很简单,momo这个名字和头像,既不是护身符,也不享受法外特权。如果表达乱了分寸,触碰了底线,哪怕匿于隐秘角落也会被找到。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我不想被看见,但依然希望被听见”,这或许是个悖论,但却是当下不少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或许,这些“粉色小恐龙”存在的意义,将不再局限于定义自我,而是能让网络上的每一个声音都能够以最本真的姿态找到属于自己的回响。

你有没有用过“momo”这个昵称呢?

你如何看待“momo”现象?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一起聊聊你眼中的“momo”

图文综合自央视网、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红星新文化、小红书、人民日报、潮新闻、视觉中国

(转自:网易科技)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