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全球多家金融巨头已悄然进军加密市场,无论是美国的主流金融机构,还是日本、印度、泰国等国家级政府平台,都陆续将视野投向区块链技术与加密资产。在这些看似边缘的试点和投资背后,实则体现出一个日益明确的趋势,传统金融体系正在对区块链基础设施发起新一轮性能拷问。
与互联网时代的技术标准相比,大多数现有区块链的运行效率依然偏低。以太坊主网每秒处理约 15 笔交易,确认时间以数秒计,而 Visa 网络峰值每秒可处理 6.5 万笔交易,纳斯达克的撮合系统更是具备超过 10 万笔交易/秒的能力。Google Ads 的广告竞价系统则需要在每秒上百万次的请求中完成快速决策,这些都构成了现实世界对区块链性能提出的高压要求。
虽然 Solana、Avalanche、Optimism 等新一代链在理论上具备上万 TPS 的能力,但在实际运行中,复杂合约计算、网络带宽瓶颈以及共识延迟等问题仍会大幅降低实际吞吐率。因此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技术路径被提出,试图突破当前区块链扩容的天花板,比如 Layer2、模块化链、并行执行、异步共识机制……各类扩容方案层出不穷。
即便是以高性能著称的 Solana,也在今年的共识大会上宣布了一项名为 Alpenglow 的协议变革计划,旨在通过引入 Votor 与 Rotor 模块,取代现有的 TowerBFT 共识机制和历史证明时间戳系统,以进一步提升其吞吐与稳定性。这不仅反映了 Solana 对自身架构的重新审视,也印证了整个行业对链上性能的新一轮竞赛已经开始。
而在这场竞赛中,Sei 是少数几家将“高吞吐基础设施”作为核心战略的公链之一,相较于以太坊以 Rollup 为代表的渐进式扩容路线,或 Solana 一体化架构的纵向突破,Sei 试图从底层逻辑入手,采用系统性重构的方式打造一个真正具备 Web2 级别响应能力的 L1 公链,而这一战略的关键节点正是近期上线的 Giga 升级。
近期,Sei 刚刚发布的 Sei Giga 白皮书上表示目前 Sei 是一条去中心化的、无区块奖励(permissionless)、权益证明机制(Proof-of-Stake)的 EVM 公链,支持运行 Solidity 和 Vyper 等主流 EVM 语言编写的智能合约。其对 EVM 的兼容性基本等同于以太坊主网,仅在 EIP-4844、PREVRANDAO、状态根(state root)、区块 gas 上限、交易手续费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
Sei Giga 使用了完全从零构建的自定义 EVM 执行客户端、全新存储层以及基于异步累加器的状态承诺机制。得益于这些设计,Sei Giga 能够扩展到 Web2 级别的使用场景,如需要快速确认的交易环境(如链上交易),同时确保在可验证、安全的公共账本上达成快速最终性。
我们常说区块链的 TPS,但对于智能合约而言,更精准的度量方式是 gas/sec。gas 是以太坊中衡量运算消耗的单位,它体现了执行一段逻辑的计算资源消耗。当链支持的 gas/sec 越高,就意味着它可以承载更复杂的合约逻辑、更多的高并发调用。
去年 4 月,Paradigm CTO 发布了一篇名为《Reth's path to 1 gigagas per second,and Beyond》的文章,提出了 Gigagas 这一概念。Giga 直译过来为常见的数量单位,即十亿或千兆;而 gas 是熟知的 gas 费。
两个词合体意味着十亿 gas,也就是说,区块链的性能提升需要以此为目标,才能最终获得如同 Web2 般的用户体验。按照该标准,以太坊当前在百万 gas/sec 级别,Sei Giga 的目标则是 5 Gigagas/sec,提升 50 倍。
为什么是 5?这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门槛——以 Google 的 RPC 请求量、Visa 的交易负载、甚至是 AI 模型调用频率测算,5 Gigagas 已是 Web2 高负载应用的基本门槛,Giga 升级本质上是一次为未来主流场景准备的性能奠基工程。
Giga 升级不是一刀切,而是以此升级为标志,在执行、共识、存储三大核心路径上全面重构,把链打造成一个接近传统分布式系统水准的性能底座。
过去几年,区块链行业一直面临一个老问题:智能合约跑得太慢。就像一条只能走自行车的马路,却要承载高速列车的交通量。EVM(以太坊虚拟机)是整个加密世界最通用的“操作系统”,但它最早的设计并不追求速度,顶多每秒处理百来笔交易。而今天,像金融交易、游戏、广告竞价这些现实应用,动辄就是每秒几万、几十万笔请求,EVM 明显吃不消。
Sei 推出的 Giga 升级,就是在解决这个跑不动的问题。用一句话解释就是 Sei 要让 EVM 像高速公路一样,同时放行上千辆车,而不是一辆辆排队慢慢过。
Sei 开发了一个面向吞吐优化的全新 EVM 客户端,引入预编译(Ahead-of-Time Compilation)、事务依赖分析和并行执行框架。通过静态分析合约字节码,系统可以在交易进入执行前判断哪些交易不互相依赖,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并行处理。
这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车不再排队通过收费站,而是通过 AI 摄像头在前方就已识别车牌并放行。这类预判机制极大降低了链上“堵车”的概率。此外,Sei 还采用定制的二进制编码格式,以压缩区块体积、减少解析时间,使网络传输与执行调度更加高效。
传统区块链在共识过程中依赖单一提议者提出一个区块,其他节点投票确认,这种架构限制了吞吐量。而 Autobahn 的核心理念是“多车道”:每个验证节点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区块,形成独立的提议车道,然后由轮值领导者定期从这些车道中选择一个快照(cut)进行共识。
这一机制将交易数据的传播与最终确认分离:数据可用性在共识前由 PoA 签名预先验证,而共识过程只需少量消息传递(两轮确认),最终确认时间被压缩至 700 毫秒以内。
通俗来说,大多数区块链就像一条只有一个收费站的高速公路,每次只能放行一辆车通过。这种方式虽然安全,但很慢,容易堵车。Tendermint 就是这样的一种“单收费站”机制:每一轮都由一个“提议者”来打包交易,其他人等他打包好之后才能验证通过,整个流程是一步一步来的,效率很低。
而 Sei 的 Autobahn 共识机制,则更像是一条多车道高速公路,每条车道都有自己的收费站,多个收费站可以同时放行不同的车辆。网络中的多个参与者可以在自己的“车道”上同时提出交易请求,不必等一个人做完才轮到下一个。这种“多提议者”架构,让整个系统在不牺牲安全性的前提下,大大提升了交易处理速度——Sei Giga 的吞吐能力比传统的 Tendermint 提高了 50 倍以上。
此外,Sei 还做了一件非常聪明的事:它把“共识”和“数据”这两个本来绑在一起的步骤拆开处理。共识阶段不再需要下载所有交易内容,只需要确认“数据有人保管着”,等到需要的时候再去取。这就像我们开会时不需要每个人都提前看完厚厚的资料,而只要有人确认资料齐全、有备份,会议就可以照常推进,效率更高。
这套机制让 Sei 不仅能满足普通交易需求,还能为高频交易、链上游戏、AI 应用等需要高速响应的复杂场景,提供一个更接近传统互联网性能的区块链底层。
在内部测试中,Sei 团队部署了一个包含 40 个验证节点、分布于新加坡、德国、俄亥俄与俄勒冈的数据网络,并模拟真实世界延迟与带宽限制。在此环境下,Giga 升级实现了每秒 5 Gigagas 的持续处理能力,最终确认时间保持在 700 毫秒以内,且网络在跨地域部署下仍保持稳定运行。
在存储层,Sei Giga 引入异步状态根生成机制,使得合约状态更新不再阻塞主流程。交易执行完成后,状态更新可以在后台完成,就像大型数据库采用的写前日志与异步刷盘机制一样,确保数据一致性同时大幅降低延迟。
此外,Sei 针对 KV 数据库结构进行了读路径优化,并通过缓存、预加载策略、批量写入等方式提升读写效率。整体来看,整个存储引擎正在向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架构靠拢。
技术只是第一步,制度设计与市场路径同样重要。当前公链领域的性能竞争,早已进入深水区。Solana 和以太坊的竞争自不必多说,迎头赶上的 Sui、Abstract 等新兴公链生态同样不可小觑。
自去年年中开始构建 EVM 生态以来,Sei 生态的钱包数量已大幅超过曾经 Cosmos 架构时期的峰值,表明其用户基础和链上活跃度正逐步向主流 EVM 网络靠拢。因此,Sei Giga 的此次正式官宣升级,可以看作这条新公链在面对高性能 EVM 战场激烈竞争时,明确自身技术优势与发展方向的关键一步。
这一升级不仅代表 Sei 在吞吐量和最终性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也标志其从“并行链”迈向“高频交易基础设施”的战略转型。对于希望在 Web3 中部署更复杂逻辑与更低延迟应用的开发者来说,Sei 正试图提供一个更接近 Web2 性能标准的落地平台。
与此同时,Sei 的链上资产规模也在稳步扩张。截止撰稿时,其 TVL 已达 12.64 亿美元。从下图可以看出,自 2025 年以来,Sei 生态的 TVL 处于持续增长状态,显示出开发者和资本市场对其技术升级路径的持续信心。
这种增长不仅反映在链上数据上,也逐渐传导到传统金融体系之中。2025 年 5 月,Canary Capital 提交了 Staked SEI ETF 的 S-1 文件,意味着 Sei 有望成为为数不多能被纳入合规资产组合的区块链之一。而设立于美国的 Sei Development Foundation,则在治理上保证了开发方向、政策对接与合规推进的稳健性。
这使得 Sei 有望成为一个真正面向传统资本市场的链上平台。在稳定币、RWA、DePIN 等下一代链上资产不断浮现的背景下,Sei 的“高吞吐 + 可监管 + 易接入”特性为其争取到了生态演化的主动权。
7 月 10 日,Sei 发展基金会宣布,原生 USDC 与 Circle 的跨链传输协议(CCTP V2)即将在 Sei 主网上线。这一集成标志着 Sei 进一步强化其作为高吞吐、可监管链上基础设施的能力,特别是在为企业与开发者提供数字美元功能和无缝跨链资产转移方面展现出显著竞争力。
据 Sei 发展基金会执行董事 Justin Barlow 表示,此次集成将为企业创造新的数字资产应用机会,结合原生 USDC 的稳定性与 Sei 的性能优化,为 DeFi、DeSci、链游等多类链上产品提供机构级金融支持。他指出,开发者每日都在 Sei 上推出新型服务,原生 USDC 的引入为其生态注入了关键金融基础设施。
当前公链领域的性能竞争,早已进入深水区。Solana 用单链架构堆出了超高 TPS,但在复杂合约处理上受限;以太坊押注 Rollup,将复杂性外包到 Layer2,但跨链通讯的挑战仍在不断暴露。
Sei 则试图走一条中间道路:以模块化架构实现底层性能升级,同时兼容以太坊开发者生态,打造性能与兼容性兼具的“中间态平台”。
Giga 升级,不仅意味着 Sei 拥有了承载 AI、金融、游戏等高吞吐场景的底层能力,也标志着公链新一轮性能跃迁的到来。如果说上一阶段是围绕“可用性”的建设,那么接下来争夺的,将是“性能主权”——谁能承载更大规模的资产与用户,谁就有机会定义 Web3 的基础设施标准。
从提出“Gigagas”概念,到构建 Autobahn 共识系统,再到完成实测验证并即将主网上线,Sei 用不到一年的时间跑完了性能革新的全流程。而这场改革,远不只是“更快一点”那么简单,而是为整个链上世界打开了一个新的设想维度。性能不再是附属,而是底层叙事的起点,在链上应用越来越复杂、数据越来越密集、用户越来越 Web2 化的今天,只有具备 Giga 级吞吐能力的公链,才能真正承接下一个十亿级用户的链上需求。
点击了解律动BlockBeats 在招岗位
欢迎加入律动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订阅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账号: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