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Oliver, MarsBit
来源 | MarsBit
原标题 | 上海信号:在“一国两制”下解读中国加密货币新棋局
2025年7月11日午夜,一个看似寻常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加密货币社群中掀起了惊涛骇浪。发布者是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上海国资委”),内容是关于其党委在7月10日召开的一次中心组学习会,主题聚焦于“加密货币与稳定币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
上海国资委
消息一出,市场以最直接、最原始的方式作出了回应。在随后的几个小时内,比特币价格犹如挣脱了枷锁,从约111,300美元的价位一路狂飙,最高触及118,400美元以上,日内拉出一根超过7000美元的巨大阳线,并创下了历史新高。伴随价格飞涨的是急剧放大的交易量,这清晰地表明,一股强大的购买力量被瞬间激活。加密货币市场最灵敏的,永远是那根名为“政策情绪”的神经。
这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为何一个地方国资管理部门的内部学习会,能够引发全球顶级加密资产如此剧烈的价格波动?市场中的“聪明钱”究竟在这份简短的公告中读出了什么弦外之音?答案并非藏在文字表面,而是深植于中国对加密货币长达十年的复杂态度、香港作为金融特区的独特角色,以及数字金融未来的宏大叙事之中。市场所交易的,并非这次会议本身,而是它所预示的一场潜在的战略转向。
要洞察市场的亢奋,必须深入剖析这次学习会泄露出的具体内容。会议邀请了国泰海通政策和产业研究院的首席专家李明亮作专题报告。其提出的构想,远非简单的“学习”或“了解”,而是一套经过深思熟虑的、具备高度可操作性的战略框架。
报告中最具分量的建议,是构建一个人民币稳定币的双币体系:即CNYC(境内离岸人民币稳定币)与CNHC(境外离岸人民币稳定币)。这是一个极其精妙的设计。CNHC意在成为一种在全球加密市场自由流通的、锚定离岸人民币的稳定币,直接与USDT、USDC等美元稳定币展开竞争。而CNYC则可能应用于类似上海自贸区这样的特殊监管区域内,服务于特定的跨境贸易和金融场景。这种“双轨制”设计,意图在开放竞争与风险隔离之间取得完美的平衡。
更关键的是,报告明确提出要通过“电子围网”技术来实现合规。这个词汇是理解中国新策略的钥匙。它意味着这绝不是一次对加密世界的无条件投降,而是一次有预谋的、以我为主的“招安”。“电子围网”暗示着一个许可制或受到严密监控的系统,交易将被限制在特定的用户、司法管辖区或应用场景内,从而有效杜绝北京方面最为忌惮的资本无序外流和金融风险传导。
这一切的战略目标,直指上海国资委主任贺青在总结讲话中强调的“产数融合”,即探索区块链技术在“跨境贸易、供应链金融、资产数字化”等领域的运用。这与报告中稳定币要支持“RWA(现实世界资产)结算及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完全吻合。这清晰地表明,上海的这次探索,其驱动力源于国家级的产业升级和货币国际化战略,而非满足民间的投机需求。它是在为中国的庞大资产寻找进入全球数字化价值网络的合规通道,也是在为人民币开辟一个绕开传统SWIFT体系的全新赛道。
上海释放的积极信号之所以如此震撼,恰恰因为它与中国大陆过去十年严厉的监管历史形成了鲜明对比。回顾这段充满矛盾与博弈的历史,才能理解当前转变可能蕴含的深刻含义。
中国的加密监管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013年,央行等五部委发文,禁止金融机构参与比特币业务,将其定义为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而非货币。第二阶段在2017年达到高潮,监管部门将ICO(首次代币发行)定性为“非法公开融资”,并以雷霆之势全面取缔了境内的加密货币交易所。官方给出的理由是防范金融风险和诈骗,时任央行官员曾指出,市场上超过九成的ICO项目涉嫌欺诈。
第三阶段,也是最严厉的阶段,在2021年到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通知,将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彻底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并对加密货币“挖矿”进行全面清剿。此举背后的官方动因是多重的:一是巨大的能源消耗与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道而驰;二是通过虚拟货币进行的洗钱、赌博和资本外逃等非法活动日益猖獗。区块链分析公司Chainalysis曾在一份报告中估计,仅在2020年,就有价值约500亿美元的加密资产从东亚地区(主要指中国)流向海外。
然而,严厉的禁令并未根除需求,反而催生了一个庞大且隐蔽的地下市场。正如Chainalysis在2024年初的报告中指出的,即便在最严厉的打压下,中国的加密货币草根采用率依然位居全球前列。在交易所被封禁后,用户迅速转向了更为分散的场外交易(OTC)平台和点对点网络。尤其是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时期,通过OTC渠道流入加密货币的资金有显著增加的迹象。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的金融学教授Ben Charoenwong对此评论道:“在特定环境下,加密货币被一部分人视为一种对冲工具和资产保全的渠道。”
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政策悖论:旨在加强金融管控的严厉禁令,客观上却将相关活动推向了更难追踪的灰色地带,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削弱了监管的有效性。或许正是对这一顽固现实的认知,促使决策者开始思考一种新的策略——与其围堵,不如疏导,建立一个自己能够掌控的、更具吸引力的合规渠道。
就在中国大陆对加密货币竖起高墙的同时,一水之隔的香港,却在铺开红毯。这种鲜明的对比并非偶然,而是“一国两制”框架下一次精密的战略布局。香港,正在扮演中国加密战略试验田和国际接口的关键角色。
过去两年,香港以惊人的速度构建了一套全面的数字资产监管体系。它推出了针对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VASP)的强制发牌制度,对反洗钱(AML)和投资者保护提出了堪比传统金融机构的严格要求。2025年6月,香港正式公布《稳定币发行人条例草案》,并计划于8月1日开始实施,为合规稳定币的发行铺平了法理道路。更具标志性的是,2025年2月,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加密货币峰会Consensus,在举办了十余年后首次选择在北美以外的城市——香港——举办,吸引了全球近万名从业者,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亲临致辞,宣示“香港回来了,Web3回来了”。
香港的开放与上海的探索形成了完美的战略协同。上海构想的CNHC(境外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其最理想的发行地和试验场无疑就是香港。通过在香港设立的、受香港金管局监管的持牌机构发行,CNHC可以在全球市场与美元稳定币同台竞技,而其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则被香港成熟的监管体系和独立的金融防火墙所吸收,不会直接冲击到内地。这正是“一国两‘密’”策略的精髓所在。它让中国能够同时实现两个看似矛盾的目标:在内地,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和严格的资本管制;在香港,则积极参与全球数字金融的创新与竞争,争夺下一代互联网的话语权。
然而,沪港联动的“沙盒”模式,尽管精巧且稳妥,却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战略思考。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将重心置于离岸市场和有限试点的方法,可能并未充分发挥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核心规模优势。在与美国全方位的数字金融竞争中,仅仅依靠香港这一个“特区”作为窗口,或许不足以形成压倒性的竞争力。
这种声音呼吁,中国需要从更宏大的国家层面出发,对虚拟资本市场进行一次根本性的梳理和定义。其核心在于,必须正视并区分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金融需求:“投资类”与“博弈类”。稳定币,在其看来,本质上更接近一种博弈类金融市场的投资筹码,其主要功能是服务于高频交易和风险对冲,而非直接的支付或价值储存。回避其“博弈”属性,无异于掩耳盗铃。
基于这种认知,一个更为大胆的蓝图浮出水面。在这个构想中,上海和香港将扮演截然不同但又互为补充的角色。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心脏,应聚焦于“投资类”金融虚拟资本市场的建设。其核心任务是大力推广数字人民币(e-CNY),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为海量的企业、家庭与个人提供基于真实资产和未来权益的投融资平台,彻底剥离纯粹的金融博弈功能。而香港,则应被打造成为一个受严格监管的、国际化的“博弈类”金融虚拟资本市场。在这里,合规的人民币稳定币将作为核心交易媒介之一,正面迎战美元稳定币,为全球虚拟经济提供一套可信的“人民币方案”。
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基础设施必须先行。建立一个类似“国家电网”的“中国数网”公司的构想应运而生。这家公司将负责打造世界顶级的区块链底层平台,确保交易的便捷、安全、高效与低成本。同时,明确国有金融资本的角色也至关重要。它们不应作为普通玩家下场参与市场竞争,而应承担起“国家队”的使命,专注于执行国家意志的战略投资,例如在关键科技领域进行天使轮的饱和式投入,或是在市场失灵时扮演最终稳定器的角色。
当我们将所有线索和观点交织在一起,上海国资委的这次学习会,其意义便超越了一个单一的政策信号。它更像是一个十字路口的路牌,指向了中国数字金融战略的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未来,是当前沪港联动所代表的渐进式道路。它谨慎、务实,通过“电子围网”和离岸试验田,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小心翼翼地探出触角,试图在不改变国内现有金融格局的基础上,为人民币国际化和RWA开辟一条新路。这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旨在积小胜为大胜。
第二种未来,则是一场更为深刻的、自上而下的系统性变革。它要求决策层正视虚拟资本的二元属性,通过对市场进行“投资”与“博弈”的战略性划分,让上海和香港各司其职,并辅以国家级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这无疑是一盘更大的棋,意图毕其功于一役,不仅要参与游戏,更要重塑游戏规则。
因此,11日市场那根暴涨7000美元的K线,其背后蕴含的情绪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它不仅是对“开放”这一信号的瞬间定价,更是对中国未来选择何种道路的激烈博弈和想象。交易员们押注的,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加密世界的“严厉监管者”,到“有控制的参与者”,乃至最终成为“规则制定者”的可能性。午夜的公告,或许并非发令枪,而是这场关乎中国数字金融国运大棋局的开盘钟声。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