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立场
7月8日,钉钉抢在飞书发布会前一天,率先宣布了AI表格功能。紧随其后,飞书在次日发布会上也更新了AI与多维表格功能,并表示其表格功能将“上钉钉”。
这一幕似曾相识。
回溯一年前的六月底,钉钉在“Make 2024钉钉生态大会”上官宣首批接入的7个大模型,其中包括当时被称为“AI五虎”的明星团队,舆论旋即冠以《大模型五虎,集体上钉钉》的标题。而就在大会前一天,《大模型五虎,深度用飞书》的论调就已传出——意指五小虎团队自身使用飞书办公,同时却接入钉钉平台为其提供能力。虽然后续信息也表明,多数团队在同时使用两套工具。
时间流转,角色似乎互换:一年前是飞书“截胡”钉钉,一年后则是钉钉“截胡”飞书。两者间的“火药味”始终是外界津津乐道的看点。
然而,就在7月10日,飞书负责人谢欣的一则访谈透露出些许峰回路转的意味。访谈中,在谈及与钉钉等办公软件的竞争之余,谢欣将飞书的对标对象指向了更为宏大的目标——Office。
结合此前无招回归钉钉的动向、钉钉飞书近期围绕AI表格的动作,以及飞书谢欣此番表态,一个有趣的共识逐渐浮现:两位掌舵者对于国内在线办公市场盈利节点、不同规模客户的兼容以及产品理念演进的理解,呈现出异曲同工之处。
在这一深层共识之下,尽管钉钉与飞书各自面临的处境不尽相同,却足以成为彼此映照的镜子。无招与谢欣,注定要走出各自不同的道路,但此刻,他们对行业脉动的感知却微妙地同频了。
01、心理历程,无招与谢欣的“异与同”
暂时忽略企业层面的竞争关系,仅从无招与谢欣二人在企业和时代的经历来看,二者现在对于所在组织的盈利节点、客户和产品方面经历类似。
此前《新立场》的文章《无招掌舵,钉钉“返航”:寻找AI时代的PMF》已经从AI时代视角探讨了无招的离开与回归。结合钉钉近期推出AI表格功能的动作,其背后的脉络愈发清晰:
钉钉脱胎于阿里“来往”,立身于2014年中小企业带来的需求灵感。至无招离开时,钉钉已走过六年。彼时行业缺乏颠覆性革新,寻求收入增长自然成为首要目标。
无招离开后,钉钉转向生态绑定战略,核心是基于“云钉一体”延伸出的PLG(产品驱动与PaaS底座)+ SLG(销售驱动与服务驱动)模式。即便2022年底大模型时代开启,初期技术落地对云服务的巨大需求,也一度强化了阿里和钉钉对PaaS战略的信心。
然而,今年初DeepSeek与Agent的爆火,叠加阿里系夸克在产品功能上的迅猛迭代,使得AI商业化路径骤然清晰、落地加速。这一趋势促使阿里和钉钉重新审视与AI的深度融合,必须从更具体的产品功能切入,锚定长期价值。
于是,一季度末,信奉产品价值的无招回归,核心使命正是为钉钉在AI时代重寻PMF(产品市场匹配)。
由此可见,在AI浪潮席卷前后,无招关于盈利节点、客户兼容性与产品理念的认知,经历了一个与钉钉短暂分离后又重新校准的过程。
而谢欣对《晚点》访谈,同样提到了这三个维度的转变:
不是每件事都要用人数和收入去衡量的。
不能只拿下这些新的优秀的公司,还要去拿下那些老的大的公司。
产品边界定义够好,又有足够深的技术含量,大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就会变弱。
具体来看,飞书谢欣跟无招的事业经历之中,有着更底层的相同点:
首先,二者都经历了从承受ROI压力与营收的焦虑,到现在更坚定拥抱长期价值的转向。2023年时梁汝波还对飞书旁敲侧击:“飞书研发投入不亚于抖音和TikTok,但是ROI不是很划算”。而现在,谢欣已能坦然强调:我们最关注的还是长期目标和天花板。
其次,跟无招关于钉钉的经历类似,飞书谢欣也经历了从中小公司迸发,到进一步拿下大公司,再到兼容大中小客户的思考。
谢欣透露:在飞书早期,我们想的是先拿下那些新兴公司,觉得他们迟早会取代传统企业成为主流。但后来回头一看,过去十年里,那些老牌公司占全球 GDP 的收入比例还是非常大的。这件事也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只拿下这些新的优秀的公司,还要去拿下那些老的大的公司。
钉钉的发展同样始于中小企业需求,后通过“云钉一体”PaaS策略切入大企业,如今也面临着如何有效串联、兼容不同规模客户的关键命题。
这直接引向了两人在产品PMF可能会有的思考交集:究竟什么样的产品能兼容各种规模的客户?
当我们梳理出这些业内或许心照不宣、外界却感知模糊的共性,一个更清晰的图景浮现:在无招与谢欣之间,互相参照的价值,或许已然超越了单纯的对垒。
当然,这种共识与转变,更深层源自SaaS行业自身迭代的大趋势。作为国内SaaS领域最受瞩目的双子星,钉钉与飞书恰恰成为了映照这一趋势最鲜明的两面镜子。
02、市场对垒,找到Killer功能对标Office才是应许之地
诚然,回归到具体的市场竞争层面,飞书和钉钉在争夺用户和舆论高地时,依然展现着浓烈的竞争态势。
从相互争夺客户,到去年竞相笼络大模型独角兽企业,再到今年几乎同步更新AI表格功能,火药味并未消散。毕竟二者作为国内在线办公领域(除企业微信)的双巨头,这种平台级动作上时而趋同、时而在舆论场上争锋相对的局面,未来或仍将持续。
这无可厚非,在AI重塑旧产品的早期阶段,问题核心并非是存量市场的零和竞争,而是客户意识还未被完全开发,关键是未达到自我分野。正因如此,钉钉和飞书对客户心智的定义和争夺才显得尤为关键。
正如第一章所说,两位掌舵者深谙相似的行业底层逻辑,各自肩负的终极使命也是殊途同归——不想撞坏对方的船,只想掌好自己的舵。
若将钉钉与飞书近期释放的战略信号并置观察,一条关于旧协同办公软件在AI时代找到PMF(产品市场匹配)的路径逐渐明晰:一是在现有MVP(最小可行产品)场景中提炼真正的“Killer功能”;二是定义更优的产品边界以兼容多元客户生态。
钉钉此次发布的AI表格虽属新功能,但溯源其脉络,很可能正是无招回归后两大核心动作:一是深入客户场景梳理MVP(最小可行产品)场景;二是调研并下架部分付费墙。AI表格功能,也许可视作这两项关键动作催生的阶段性成果。
而对于飞书来说,7 月 9 日的飞书未来无限大会上,飞书多维表格迎来多项更新,在 AI 与系统构建能力上均获得了大幅提升。飞书目前更新本就是基于原有多维表格功能,而多维表格是飞书的特色功能。
另一方面,二者现如今面临的另一个主要命题都是如何定义更好的产品边界以兼容各种规模的客户,而飞书似乎率先给出了答案——对标Office。
《新立场》提取谢欣大概是这样理解Office的:一方面,Office至今仍是被个人和组织广泛依赖和认可的“必需品”;另一方面,这是一个几十年框架都并未变过的“老”产品。这其中展现出的,是可以对标的产品边界,以及市场需要变化所指向的机遇。
尤其在产品边界层面,飞书已经明确不考虑To C。这也就意味着,办公软件上的个人用户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C端用户。
而Office魅力在于,即便个体暂时脱离组织,它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办公工具,而这样服务“边缘用户”的能力既是钉钉飞书的理想产品边界,也是能够兼容各种规模客户重要的观察维度。
毕竟AI时代组织和个人的平衡问题更加突出:企业既需要在线办公软件带来的组织性效率性,也需要个体发挥的创造性。
总的来看,也许存在以下情况:钉钉更具规模,或许更擅长从MVP场景中梳理出Killer功能;而现阶段相对“轻盈”的飞书,则更擅长突破思维惯性锚定产品边界。
所以下一步,也许无招和谢欣有各自的路要走:钉钉需要进一步锚定自己的产品边界,而飞书则要通过扩大规模找到更多MVP场景和Killer功能。
正如谢欣所说:我们不是为了跟谁竞争,而是觉得这件事本身就值得去做。 而且大家的长远目标是不一样的。因为目标不同,看待时间的方式也会不一样。
03、写在最后
整体而言,国内在线办公平台目前有两个更为突出的情况,一方面,企业微信依托于微信私域生态优势,不必在产品力上多费心力,只需要开放自身的第三方生态,也可以尽数挖掘市场潜力。
正如此次飞书谢欣称飞书表格将上架企微和钉钉,而企微已经率先通过了审核。也许并非是钉钉“慢”,而是企微本就需要飞书这样开放的态度来为自己的生态加码,所以显得快。
另一方面,除了企业微信,国内在线办公平台钉钉飞书存在感实在是太高,细分赛道的玩家存在感弱,这是否合理也是个问题。
也许有一天,AI时代新的办公软件Kiiler应用并非出自钉钉和飞书,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