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行业又有新绯闻:埃森哲要收购WPP?

蓝鲸财经
Jul 18

文|刀客doc

01

当营销行业正热议生成式 AI等新趋势时,一个看似“老派”的传闻又点燃了行业神经。

今天,据行业媒体《Campaign》报道,埃森哲(Accenture)已就可能收购WPP部分或全部资产事宜,与后者高层举行了初步会谈。

双方的“绯闻”早有苗头。就在近期,WPP宣布埃森哲song的Baiju Shah担任旗下厂牌AKQA全球首席执行官。Baiju Shah曾是埃森哲song的共同创办人之一,在埃森哲工作长达25年时间,担任全球首席战略官。

一个WPP旗下厂牌的CEO,来自埃森哲song的创始元老,这是怎样的潜台词?不免让人想入非非。

WPP的问题众所周知:客户流失、股价暴跌、组织臃肿、创意力弱化。

自2024年初盈利预警后,WPP股价一路下挫,全年跌幅超过50%。其核心媒体购买业务 GroupM 面临预算压缩和客户流失的双重压力。在AI重塑营销业态、品牌预算碎片化的背景下,传统控股代理集团的模式正变得步履维艰。

一方面,WPP 依旧控制着全球最庞大的广告资源采买能力,这仍然是今天平台和品牌争抢的“稀缺品”;另一方面,它的架构冗余、转型缓慢,缺乏清晰的增长故事。有媒体甚至犀利称WPP是广告业的“最后一头恐龙”。

再看埃森哲。

从埃森哲互动先后收购Droga5、The Monkeys、Romance、Rothco等创意热店,到在22年改名为“埃森哲Song”。它始终在努力证明一件事:咨询公司也能玩转创意,而且玩得比传统代理更高级、更贴近商业结果。

但问题来了:创意能打,策略能讲,技术整合也能搞,但在媒体这件事上,埃森哲始终没有建构起规模化的能力。

这也是外界长期质疑Song能否与Omnicom、Publicis、WPP并肩的核心原因——它缺的,不是创意,而是媒体资源整合能力。

埃森哲song的CEO David Droga的态度是清楚的:“传统的媒体模式已经崩溃了”,创意不应该再“免费”被绑在媒体投放上。但这并不代表埃森哲可以无视媒体链路在广告产业链中持续的价值。

事实上,AI时代到来后,媒体的边界没有消失,而是变得更复杂、更分散、更平台化。品牌方对媒介能力的需求,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重视数据协同、自动化投放、渠道规划的整合力。这是阳狮能在广告集团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所以问题是:埃森哲是不是不想做媒体业务,还是“不想以WPP那种方式”做?

02

我们不妨拆解一下这笔潜在交易的几种可能,每一种都有其可行逻辑与现实掣肘。

1.全面收购WPP?可能性低,但不能完全排除

埃森哲直接吞下WPP的全资收购选项,从财务能力上看完全具备可操作性——目前WPP的市值已跌至约60亿美元,还不到埃森哲2024年总营收的7%。但最大的问题不在钱,而在文化和结构。

WPP是一家典型的控股型广告集团,旗下拥有数十个创意、媒体与公关子品牌,治理复杂、冗员众多、收入模式偏重传统媒体采购。而Song主张的是“以客户体验为核心的整合能力”,强调敏捷、扁平、创意驱动。如果全面收购,Song势必要面对如何消化大量与其文化不兼容的遗留资产,以及如何重构一套新的组织架构。

这意味着,对Song来说,这不仅是一笔交易,更是一场组织再造级别的整合手术——风险极高,回报周期漫长,不太符合Song近年来“轻资产+高溢价”的收购偏好。

2.收购GroupM媒体资产?可能性最大,也违背“祖训”

目前讨论最多的方案是埃森哲定向收购WPP旗下的GroupM——这是全球最大的媒体代理集团,旗下包括Mindshare、Wavemaker、EssenceMediacom 等多个品牌,控制着全球数百亿美元的广告预算。

从短板补强的角度看,这是Song最需要的拼图:多年被诟病“没有媒介触角”的埃森哲 Song,终于可以一举拿下一个庞大的渠道执行体系,迅速具备端到端的整合服务能力。

但矛盾在于,这恰恰是Song过去几年最坚决拒绝的领域。

David Droga 在戛纳创意节公开批评“媒介导向的广告模式已经崩塌”,表示Song不会重返“靠媒体返点生存”的旧模式。

收购GroupM,是否意味着Song在价值观上的打脸?好听些说是战略妥协。

更实际的问题是:GroupM的资产“重而复杂”,不仅仅是采购能力,还包括与客户长期捆绑的返点机制与平台协议,这种结构并不容易被Song的轻盈逻辑接纳。

换句话说,这是一块“看上去很美,但难以下咽”的蛋糕。

3.战略合作或局部注资?最可能的“缓进式”选择

最具现实的选项,是埃森哲以投资人或技术赋能方的身份,进入WPP的特定业务板块,例如与GroupM在AI投放、数据整合、跨境DTC品牌服务等环节进行深度协同——而非控股或并购。

这样的“轻融合”模式,能让埃森哲补上自己的媒体执行短板,又不至于承担整个WPP的运营负担。同时,WPP也可借此引入新现金流与AI能力,为自身重组争取时间和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合作更可能以“项目级别”或“区域市场先行”方式试水,比如先在北美进行一项基于生成式AI的联合投放实验,再视效果推进资本合作。

所以我猜测:埃森哲不会“吃下”WPP,但很可能“借用”它的肌肉。

无论是哪一种路径,这里面的逻辑是:埃森哲要的不是“买一个老牌广告公司”,而是希望保留Song在创意与体验设计方面的文化独立性,同时又要补上媒体执行的最后一块短板。

03

对WPP来说:这可能是最后一次体面谈判的机会。

WPP目前的状况是典型的“结构性下行”:营收增长停滞、客户流失严重、股价腰斩、组织老化。

它剩下的最大资产,其实就是那台媒体发动机——GroupM,它依然控制着大量预算流、采买协议和资源整合能力。但这块资产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贬值。

平台投放的程序化程度越来越高,AI工具已经能实现比人类更高效的投放优化,而品牌方也越来越倾向于把媒介团队“内嵌”进自己的增长部门。这意味着WPP赖以生存的“中间商角色”正在逐步被技术和组织变革挤压,GroupM的价值会面临挑战。

因此,埃森哲此时出现,带着Song的创意整合能力与资本实力上门谈判,某种程度上,是WPP最后还能握住主动权的机会。

当然,这场传闻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象征着一个趋势——广告产业权力体系正在被重构。

有时候,不达成比达成更有象征意义。这场潜在交易若最终作罢,可能意味着:

咨询与代理之间,仍存在深层的运营逻辑冲突:咨询讲效率、讲系统、讲长期收益;广告讲创意、赌直觉、靠客户关系。即便外界喊着“融合”,真正走到一块的尝试仍然困难重重。

Song仍然要解决“如何掌控渠道”;WPP则必须自证“还有存在价值”;行业里的其他玩家——无论是阳狮集团Adobe,还是meta、谷歌,也会更清楚看到:传统代理和咨询公司之间,还没找到融合的最优解。

还有另外一点,如果并购作罢,也说明传统代理模式可能还没到“彻底崩塌”的那一步。

但它的出清周期会拉长,行业将处在一个更“尴尬的中间态”——旧的没死,新的没起。

不管这场交易最终走向何方,它已经足够清晰地提醒了整个行业:广告行业正站在旧秩序崩塌与新格局未立之间的临界点上。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