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暴跌95%还要IPO?44亿"伟哥公司"背后的估值游戏

钛媒体网
Jul 20

  文 | 沈素明

  最近,创投圈子里有件事挺魔幻。

  事情发生在2025年的港股市场,主角是来自苏州的旺山旺水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公司,顶着高达44.5亿的估值,手握一款“国产伟哥”的新药批文,正全力冲刺IPO。但如果你深扒数据,会发现,它在2023年营收还有近2亿元,现在竟然暴跌到区区1000万,足足缩水了95%!

  营收几乎归零,估值却高达数十亿。这个巨大的反差,我不禁想问:这到底是在做实体生意,还是在玩一场高明的数字游戏?

  作为商业观察家,我不喜欢凑热闹,但我喜欢看热闹背后的门道。今天,我们就来解构这场资本与现实的魔幻交锋,带你一起看穿中国创新药企IPO里,那些不为人知的“估值包装术”。

  一、数字里的“魔幻现实主义”

  先别急着下判断,咱们把这几个关键数字拎出来,你自然能品出点味来。

  • 营收暴跌95%: 你没看错,这家公司最风光的时候,营收能做到17个亿,但现在,营收只剩下区区1000万。这不是业绩波动,这简直是商业上的“休克”。一个营收几乎归零的公司,凭什么估值44亿?

  • 44亿估值,谁在买单? 估值这个东西,不是自己喊出来的。它背后有投资人,有资本的真金白银。比如,互联网大佬周鸿祎旗下的中财奇虎当年投了2000万,现在账面价值就变成了1.29亿,直接翻了6倍多。这钱,赚得比印钞机还快。

  • IPO备案与“伟哥”批文的“精准节奏”: 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2025年6月26日,证监会刚刚放行了旺山旺水的IPO备案,仅仅12天后,也就是2025年7月11日,他们用于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的核心产品TPN171新药“昂伟达®”就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文。这种时间上的“巧合”,是天时地利人和,还是精心设计过的“资本舞步”?

  • 产能利用率1.1% vs 研发投入1亿: 另外两组数据也很有意思。公司花了一个亿在研发上,这是创新药企的常态。但其产能利用率呢?只有可怜的1.1%!这意味着,厂房设备基本都在闲置。钱都砸进研发了,但离真正的商业化量产,还隔着十万八千里。

  把这些数字摆在一起,你会发现一个巨大的问号:这到底是在做实体生意,还是在玩一场高明的数字游戏?

  二、剥开表象:中国创新药企的“估值包装术”

  这家“伟哥公司”的案例,绝不是孤例。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中国创新药企IPO领域普遍存在的“估值包装术”与商业现实的巨大错位。

  这不是什么阴谋论,而是深植于当下资本市场的一种通病。

  它的核心逻辑,建立在“概念兑现”而非“持续商业能力”上。

  “批文”即“价值”的幻觉: 传统的药企,估值看的是销售额、利润、市场占有率。但创新药企不同,它们在还没产生营收之前,估值就可以高得离谱。凭借的是什么?不是药品卖了多少,而是它的“管线”里有几款创新药,进展到哪一步,拿到了哪个批文。一个新药批文,就足以让估值从零到百亿。这就像在说,我买的不是你现在能给我带来的利润,而是你未来可能给我带来的利润。这种“希望溢价”,是第一层包装。

  IPO节奏的“精心编排”: 新药批文下来了,就赶紧去IPO?没那么简单。资本是需要“故事”和“时机”的。这家“伟哥公司”在IPO备案后,新药批文紧接着就来,这不是单纯的巧合。这背后,是资本和企业共同精密设计的“卡点”。在监管环境日益收紧的当下,能如此精准地踩中上市窗口和利好消息释放的节点,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一种围绕资本市场需求进行“表演”的能力。

  投资回报,来自“估值游戏”而非“真实价值创造”: 周鸿祎的投资,就是最好的注脚。他投的时候公司营收可能还不错,但在营收暴跌后,他的投资反而大幅增值了。为什么?因为在资本游戏里,钱的赚取方式,很多时候不是来自企业真实的销售收入和利润,而是来自下一轮更高估值的接盘。只要有人愿意用更高的价格买入股权,上一轮的投资者就能获利。这是一种典型的“击鼓传花”游戏。

  所以,你看,这家公司,表面上是研发创新药,实际上,它更像是一个为了资本市场而生的“估值机器”。它的存在和运转,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把药卖到千家万户,而是为了把一个“概念”在资本市场套现。

  三、看穿泡沫:给所有生意人、投资人的判断框架

  讲这些,不是为了反对创新药的发展。恰恰相反,真正的创新药,值得我们付出耐心和资本去支持。但我们必须看清,什么是真正的商业价值,什么是资本包装的概念泡沫。

  这场“估值游戏”的真相,对我们每个生意人和投资人,都有极强的警示:

  别被“故事”和“概念”蒙蔽: 当你看到一家公司估值奇高,营收却寥寥无几时,你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哇,未来可期”,而应该是“它讲的故事,到底什么时候能变成真金白银?” 尤其在创新药领域,临床数据和批文只是“入场券”,真正的“赛点”在于商业化能力——你能不能把药卖出去,能不能产生持续的现金流和利润。

  看懂“钱”的流向和赚取方式: 那些早期投资人看似赚得盆满钵满,但他们的收益并非直接来自企业为社会创造的价值,而是来自下一轮的估值溢价。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如果不能在最早期入局,而是在高估值时接盘,那么风险就极高。你要问自己:我是来参与价值创造的,还是来接最后一棒的?

  警惕“产能利用率”与“研发投入”的失衡: 研发投入高是好事,说明公司在创新。但如果产能利用率低得离谱,这意味着研发成果离大规模商业化还非常遥远。一个能造火箭但造不出螺丝钉的公司,是无法在商业上持续盈利的。这种失衡,就是巨大的风险信号。

  估值,最终要回归“价值”: 资本市场可以短时间疯狂,但长期来看,任何估值都必须回归到企业能创造的真实价值上。一家营收暴跌95%的公司,即使拿到批文,离真正的商业成功还有十万八千里。高估值,最终需要有真金白银的利润来支撑。

  所以,当你下次再看到一个带着耀眼光环、估值奇高的“概念公司”要IPO时,不妨多问一句:它的“价值”,到底是资本炒作出来的,还是它真正能为社会创造出来的? 这句话,足以让你看穿大部分的泡沫。

  世界很复杂,但道理可以很简单。 看懂资本的估值游戏,才能在复杂的商业世界里,多一份清醒,少一份盲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江钰涵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