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上周末起,即时零售“外卖大战”骤然升级,各大平台纷纷加码补贴,绞杀市场份额,订单量战报迭创新高,眼球效应一时无两。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资本与流量盛宴。只是当我们试图掰开这场即时零售大战此刻的内里时,就会发现当前的情景,表象远远大于实质——
回顾过去二十年的互联网“补贴大战”,从团购,到打车,再到支付,等等不一而足,一个清晰的“铁律”浮现其间:决定胜负的关键,从来不是单纯的补贴规模,而是隐藏在竞争背后的关键基础设施能力。
以史为鉴,无论是团购大战中美团的地推铁军,还是出行大战中滴滴的极致运力,亦或支付大战中无微不至的社交与商业场景,每一轮战争的终局战场,从来都不是流量补贴秀场,而是对基建配套能力的终极考验。
订单数据是战报,系统能力是战线。战报可能会骗人,但战线不会。
本轮战争,不会例外。
当补贴日趋同质化,决定最终战局走势的真实战线分野,亦即将从“眼球效应”,转移到履约能力与本地供给网络的博弈上。
01
决胜关键:履约、供给能力成为最强杠杆
先来看一看外卖大战的最新战报:
1.京东外卖上月宣布突破2500万单,本月自截稿时还未发布新的单量数据。
2.淘宝闪购+饿了么双平台自7月5日“冲单日”突破8000万单后,7月12日再次突破8000万单。
3.美团去年的峰值单量(秋天第一杯奶茶)约为9000万,在今年7月5日单量突破1.2亿,7月12日峰值更是突破了1.5亿。
从既有数据来看,在各大平台补贴未出现明显退坡的情况下,三大平台的增速规模逐渐分层:京东虽未更新近两周的单量数据,但目前整体的规模与两大头部老玩家拉开了距离。
淘宝闪购和饿了么具备较强的行业积累,通过补贴短时间实现了非常迅猛的增长(从3000万增长至8000万),但第二周冲单日的势能明显减弱,增速趋缓。
虽然基数最大,但美团目前来看增长潜力反而更大,上半年美团整体的补贴力度是不如淘宝闪购和京东的,近两周加大了补贴的力度后,峰值单量从9000万跃升至1.5亿。
从增长绝对值的角度而言,美团几乎用不到1个月的资本开支,就取得了淘宝闪购三个月(以闪购推出计算)、京东小半年的增量水平。
在不考虑补贴力度差异情况下(目前来看三家平台的补贴力度都很高),很明显,正如我们预料的那样,美团打补贴大战的ROI是最高的,效果也是最好的,其次是淘宝闪购,京东目前来看略逊一筹
是需求侧差异所导致的吗?显然不是:
根据Questmobile最新发布的即时零售行业流量竞争报告来看,本次加码补贴之前,京东“秒送”模块目前月活跃用户规模已达1.65亿,打开频次增长超过51.1%,月活规模约超过同口径下美团的1/3,但补贴加码后峰值单量不足两成。
淘宝闪购用户规模4.57亿左右,约为美团的90%,补贴加码后峰值单量仅为美团的一半左右。
简单来说,都是巨头,都有用户,差在单量。
三者真正的差异,还是履约基础能力建设问题:
京东受限于后发劣势,基础配套体系需要长周期建设,现在又拉长战线杀入酒旅,资本体量是否足够需要打一个问号。
淘宝闪购整合了饿了么的资源,相较京东优势明显,但受限于过去数载规模劣势(饿了么只有美团单量1/3)左右,能够容纳的增长空间相对受限。
而美团履约能力最强,即便是巅峰1.5亿单量,在短时高并发的订单下,美团的履约网络始终保持稳定,除了App因流量峰值短暂异常外,商家供给、骑手履约、消费者体验等环节并未像其他竞争对手般,出现卡单的情形。
根据美团发布的战报来看,99%的订单顺利送到了消费者手中,上周平均送达时间为34分钟,不但明显优于同行,也比上上周7月5日的自己更优。
同时,美团在供给侧也积累了足够的优势,根据Questmobile的即时零售行业流量竞争报告,在补贴战役打响前,即时零售商家端APP月活,美团的规模要远高于竞品,自然有能力维持更高的单量增长规模,突破天花板。
图:典型即时零售商家端APP月活用户规模,来源:Questmobile
美团这十几年来建起的本地供给和履约网络的护城河价值还在加深。
而在补贴同质化的大背景下,这种Know-how能够带来明显的优势,以履约为代表的后端能力撬动的杠杆越来越大。
毕竟每一轮互联网平台的补贴大战,都是一场资本绞肉运动,决定成败的往往不是资本规模的绝对值,而是投入产出比。
02
认知误区:外卖本就不是流量生意
既然现如今遏制增长的核心原因是履约、供给能力,为什么各大平台在ROI并不划算的情况下,还在不断尝试加大资本投入的力度,试图创造单量繁荣呢?
本质上,这是电商平台积累的Know-how,在即时配送市场失效的一种表现。
在2006年出版的《影响力》一书中,著名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详细阐释了影响他人心理的六大原则,套用在现代营销行为学中,互联网时代主流影响力叙事,逐渐从“权威”过度到“社会认同”,即大众消费者不再轻信专业媒体,更愿意相信以结果导向的社会共识。
最典型的就是对泡泡玛特的调侃:上市前投资人对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的评价是学历平平、没上过班、说话表情平静、没感染力、团队里没有精英;而上市后投资人对王宁的评价是性格沉稳,话不多,喜怒不形于色,拥有消费行业创业者的许多优良品质。
这套看似“双标”评价体系,正是社会认同影响力的典型代表,过去数年互联网大厂们坚定不移的相信这套理论:只要业绩好看,无论实现过程如何波折,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于是,互联网大厂形成了一套看似合理的方法论:短期靠补贴换流量,靠流量带动认知,靠认知塑造心智,最后将用户心智转换为长期市占率,再逐渐弥补基建差。
比如当年的电商购物节,如果大家有记忆,早期的购物节购买商品的履约周期往往在一个月以上,本质就是平台短时间通过补贴换取超额流量,供给侧跟不上。
但零售生意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只要创造出需求,供给侧可以通过提前备货,产线复用来弥补差距,于是互联网平台们跑通了用补贴换巅峰单量,再通过短期单量获得社会认同,慢慢弥补短板最终实现转化的商业逻辑。
但放在外卖市场中,这套逻辑其实是跑不通的:
其一:消费者对于物质商品的需求可以被凭空创造,但是对热量的需求是恒定的,即便产生社会认同,最终也很难转化为长期的市场份额。
其二:餐饮的供给区别于零售,不能通过提前备货和产线复用,实现在某个周期内批量爆发,如果执意用峰值单量来匹配供给,先不论餐饮业是否有这个能力,在需求恒定的情况下,最终会导致产能无效溢出。
外卖的本质是本地化非标品交易,其成败关键在于供给、履约与用户需求的动态平衡。单纯的价格补贴仅刺激需求端,若供给不足或履约不稳,整个生态便会失衡,最终损害即时配送市场本身。
以电商补贴的逻辑搞外卖,以流量论来思考问题,必定会水土不服。
如果说京东和淘宝搞峰值单量,是电商旧思维桎梏,那么美团作为深耕外卖的绝对龙头,为何同样选择了强补贴冲单量?
我们或许可以从王莆中接受晚点采访的对话中寻得答案:“因为只有胜利者才能说打仗没有意义,失败者这么一说,是给自己找台阶而已。如果我们不打,他们会认为我们是失败者。”虽然美团知道外卖不是流量生意,但社会认同的影响力逻辑,他们也不能忽视。
核心逻辑,还是为了“秀一秀肌肉”。
同时,王莆中还表示:“我们本来不想卷,我们是被动卷入。既然被卷了,就要告诉行业冲单的真相——你想做多少单,我告诉你就可以做多少单,而且用更低的成本做。我们不是非要做到多少单,而是我们要给行业看看,做订单是很容易的。”
未来我们或许很快会见到更天量的巅峰订单数据,但这样的攀比有意义吗?电商搞外卖,要真的实现突破,还是得摒弃路径依赖,回归到补履约能力、补用户体验的维度上。
03
迷途知返越早越好,强补贴怪圈要不得
当然,无论大家对巅峰单量、或者外卖这项生意的认知有何差异,但现如今亟需解决的问题是:补贴大战不应该长期进行下去了。
回到本轮外卖大战本身,从外卖大战的起因:电商搞外卖的动因出发,核心动因无外乎两种:
第一种,寄希望于高频的餐饮需求,带动低频的零售需求,追求的是入口流量。
第二种,真的认识到了即时配送市场的巨大潜力,希望以外卖为切口,构建完善的即时配送体系。
无论哪一种诉求,通过“强补贴”都是无法实现的。
第一种诉求的补贴悖论核心在于:当年Uber与Lyft、OFO和摩拜、社区团购等等补贴大战终局,都有一个显性的规律:通过补贴获客的转换率和LTV(用户价值)极低。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补贴吸引的是“价格猎手”,而非真实需求用户。这部分用户带来的入口流量,是不可能转化为高价值的电商零售流量。
王莆中说得很直接:“即时零售的市场总量从年初的1亿单翻至2.5亿单,其中绝大部分是泡沫。现在外卖大战最激烈的地方宿迁,单量规模涨了4 倍,但真正外卖业态的新用户极少。”
经历过多轮线下服务市场肉搏的美团显然更明白其中的道理:
今年6月以来,美团即时零售的订单已经连续保持在9000万单以上,尤其是餐食类订单的市场份额始终保持在70%左右。也就意味相较于“奶咖”的非刚性需求增长,美团增长更符合自然增速规律,用户价值更高。
第二种诉求的补贴悖论在于:如果想要完善构建即时配送的体系,资本的发力点理应是追求更广泛的供给,追求更完善的用户体验。而过分追求补贴带来的需求,忽视履约和用户体验,只会反噬即时配送市场的良性发展。
因此,当“补贴战报”的数字游戏喧嚣尘上,我们更应穿透表象,洞察本质。外卖乃至整个即时零售,其生命力根植于本地化、非标化、高时效的独特属性。
无休止的“强补贴”竞赛,不仅是对资本效率的极大浪费,更可能扭曲市场信号,透支行业健康,最终导致供给失衡与体验崩塌。
竞争的终点,不应是数据攀比,而应是整个即时零售生态的良性发展。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