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个周末,在大额红包、“0元外卖券”轮番轰炸下,百万骑手、爆单商家,“免费奶茶”快要喝不动的消费者,有意无意间都参与了史上最激烈的外卖大战。
美团、淘宝闪购分别再次刷新单量。截至7月12日,美团即时零售订单量达1.5亿单;淘宝闪购则称“又火又稳定”,日订单再破8000万单,日活用户周环比增长15%。
单量不断冲高背后,形势却在发生变化:爆单商家、借着外卖大战乘风破浪的奶咖品牌都开始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焦虑;“烧钱”的平台都在屏息凝视对方的动作。“友商不停,美团也没法停。”一位美团内部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另外一边,“我们这周(7月7日—7月13日)打算休息。”一位淘宝人士向记者透露。只是谁也不敢真正停下来,就怕对方突然奇袭。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大战还没有看到结束的迹象。“从7月开始,至少打完第三季度(9月)”。据一位接近阿里巴巴的人士透露。这场战争最有意思的变化在于,美团从当年的“无边界”扩张到转攻为守,阿里巴巴也没有发动“只争第一”的无上限战争,都变得理性克制。
淘宝基本达标?
从时间线上看,本轮外卖大战由京东发动。今年2月,京东宣布进军外卖市场,尝试以0佣金撬动市场。
战局发生变化,是在“五一”之前。4月30日,阿里巴巴突然将旗下即时零售业务“小时达”升级为“淘宝闪购”,正式入局即时零售大战。
“小时达”升级看似突然,实则酝酿已久。今年2月底,已有商家向记者报料,接到了天猫“小时达”的单子,可以用“小时达”点奶茶了,这意味着淘宝天猫想干外卖不是一两天了。
就此,一位淘宝闪购项目人员当时回应记者:“淘宝闪购这个时间点下场,能够省下大笔营销费用,转而大规模补贴消费者。”彼时京东已逐步降低对消费者侧的补贴,淘宝闪购入局时间也别有一番深意。
转折发生在7月5日,淘宝闪购突然发动“周末战役”来冲单,美团迅速反击。双方单量屡创新高:7月5日当天,美团宣布即时零售当日订单突破1.2亿单,其中餐饮订单超过1亿单;淘宝闪购则表示,单日订单数首次突破8000万单,日活跃用户数(DAU)达到2亿。
单量新高背后,淘宝一边争夺外卖市场,一边表达了对“即时零售”的野心。随后其公布的细分数据显示,超8000万日订单中,非餐饮订单超1300万,占比超过16%。
同时,淘宝闪购尝试开辟“第二战场”。记者独家获悉,淘宝闪购开始在重庆、杭州等区域市场测试“特价酒店”频道,背后是此前刚整合进淘宝的飞猪团队,但究竟何时全力参战,还要看测试结果、等安排。
在看似“修整”的第二周,淘宝闪购继续尝试将外卖大战带来的流量带向货架电商。7月12日,美团宣布即时零售订单量再创新高,达1.5亿单。淘宝的口径则是,订单结构向全品类深度拓展,日订单量再次突破8000万单创并创新高(不含自提及0元购)。
统计口径的变化显示了淘宝的理性心态,剔除不需要履约的订单,更强调精准性。
与以往不同,此次外卖大战阿里巴巴没有提“只争第一”。据晚点 LatePost报道,公司创始人马云在7月12日要求淘宝闪购 “稳定在8000万单”,先提升能力,巩固好基础,再往上冲。一位阿里巴巴员工对我们说:“就怕冲得太快后,其他能力都没跟上,反而适得其反,原本好的基本盘都没了。”
“根据马云表态推测,淘宝或许基本完成目标。”思辨财经作者仝志斌认为,“这次阿里巴巴追求的很可能不是第一,而是规模,市占率在四成左右。目前基本完成目标,只要双方战争不过热,节奏会逐渐慢下来。”
在仝志斌看来,此次淘宝选择战机也表现了较为理性的一面。“京东、美团对垒之初阿里巴巴并没有参与,当时仍在表态要‘All in AI’;真正加大力度在7月初,主要原因在于‘6·18’之后实物电商进入淡季,补贴打闪购对淘天主营业务影响较小。”
“淘宝打仗部分出自防守,部分在于增量。前期主要是防守,宣布投入500亿元之后更追求市占率。”仝志斌分析认为,“此前饿了么约占两成(外卖市场),通过‘闪电战’将未来市占率稳定在四成,已是不错的成绩。”
微妙的平台与商家
作为外卖大战中的重要角色,商家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大战到了第二周,包括冲在补贴大战最前线的奶咖品牌、爆单商家态度也在发生变化。
“因为单量过多,门店压力大,出品质量不稳定,无人取单造成浪费等问题让人担忧。”一位奶茶品牌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相比大战刚开始时的订单暴涨,舆论风险加大带来了一些压力。
为什么奶咖品牌总是冲在外卖大战的最前线?“奶咖品牌对外卖平台的依赖度很高,配送到家的比例也较高。”该奶茶品牌内部人士解释称,“平台要争夺市场,品牌是一定会给面子的。”
此外,奶咖标准化程度高,单价相对较低,复购率高,也自然是外卖大战的冲单好手。不过,该奶茶品牌内部人士透露,品牌也不会单纯“陪跑”,比如会甄选上线冲单的单品,平台要推“0元券”,品牌肯定不会推单价很高的产品,而是客单价和补贴最近的,所以一些用户会抱怨“为什么兑换到的总是同款”。
“虽然品牌和平台谈好了合作基础框架,但也不排除有加盟店铺尤其是新店为了引流加大补贴。”据该奶茶品牌内部人士透露,“据品牌测算,补贴期间一般店家的到手率在60%—70%,除去店铺、人力、原料等成本,店家可能利润不高,但不至于倒贴。”
除了奶咖这样的外卖友好品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同商家对外卖的态度也不同。标准化程度高的连锁品牌,对外卖态度相对开放,希望通过线上来引流;中小商家,则大多抱着“别人做不得不做,试试看”的心态;还有一部分商家则不指望外卖赚钱,希望保持微利,让物料成本的损耗能降则降。
餐饮商家与平台的关系始终在博弈中寻求平衡。西安一连锁西餐厅负责人陈前(化名)则告诉记者:“目前美团、饿了么(淘宝闪购)抽佣都是10个点,但加上配送费及其他费用,外卖很难赚钱。”
“根本问题在于外卖和堂食是天然矛盾的。”陈前认为,用户一旦习惯了点外卖就会降低到店频次,标准化运营的餐厅所有的资源配置都是为了消费者到店享用美食,这部分投入是基本盘,“谁也不想因为做外卖影响堂食”。
日前,深耕北京社区市场的南城香创始人汪国玉也借媒体发声。汪国玉表示,外卖大战以来,南城香单日总流水增长30%—35%,但堂食并没有增长,甚至部分门店呈下降趋势。南城香总利润差不多增加15%。
没有“赢家”
如果淘宝继续表现克制,美团被动卷入,在看得见的近期,外卖大战会不会停?
恐怕不会。“至少打完第三季度(9月)。”上述接近阿里巴巴的人士透露。另据记者证实,8月初,联合支付宝以及第三方,淘宝闪购将以线上线下联动的形式,发起新一轮红包攻势,如此闪购红包可能覆盖更多品牌方。
“第三季度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时间窗口,10月将开始‘双十一’,资源要被实物电商切去一块。”仝志斌认为,双方争夺市场的目的和阶段也不同,“美团想做即时零售用户教育,阿里巴巴还在获客和做高频平台阶段”。
“在这场即时零售市场的竞争中,美团、京东和淘宝因各自平台的生态基因与商业逻辑有差异,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竞争策略。”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字生活分析师陈礼腾认为。
美团以本地生活为核心壁垒,其生态定位聚焦于高频刚需场景(如餐饮、到店、酒旅),通过骑手网络密度、算法调度能力和商户地推团队构建起“履约网络+用户习惯”的双重护城河。其补贴策略更注重防守反击,目标是巩固本地生活市场份额。
淘宝和京东作为传统电商平台,则以流量扩张和品类渗透为导向。淘宝以“低价心智+全品类供给”切入,通过百亿补贴计划和爆品营销,激活存量用户需求,同时借助品牌直供和货架电商优势覆盖长尾需求。
不过,热战背后资本市场颇为冷静。“外卖PK是要真刀真枪掏钱的,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却不利于利润。”一位接近资本市场的人士认为,外卖大战开始以后,京东、美团、阿里巴巴股价均承压。在过去一个财年,投资人最关心的焦点之一是淘天“商业化”,如何提升赚钱效率。
高盛预计仅今年第二季度,美团、京东、阿里巴巴三家在外卖方面的投入就会达到250亿元,在今年7月到明年6月的12个月之内,阿里巴巴的外卖业务会亏损410亿元,京东亏损260亿元,美团EBIT减少250亿元。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场大战很难决出胜负,没有真正赢家。美团以攻为守,守住份额就是胜利;淘宝以高投入切入即时零售,培养用户心智与使用习惯,最终需要在补贴停止后沉淀流量,大消费平台是否真正成型还要观察。
“补贴力度因资本压力和监管介入逐步退坡,但技术投入与生态协同的竞争将长期持续。”陈礼腾则对记者表示,“即时零售属于下半场的竞争,前提是通过餐饮外卖留存了用户。”
“这并非生死之战,争夺的是下一站入口。虽然都看好即时零售,但市场究竟有多大有待验证。”一位零售人士则认为,“所以大家都不想过度消耗,点到为止。”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