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经济观察报)
韩践/文
自2022年底ChatGPT发布以来,科技公司对顶尖AI人才的争夺愈发白热化。
据海外媒体报道,Meta、OpenAI等科技巨头正以数百万美元的薪资争夺AI领域的顶尖研究员。近期,OpenAI有员工跳槽,引发了公司高层的担忧。OpenAI首席研究官MarkChen在内部信中批评Meta趁OpenAI放假期间挖人,称:“感觉有人闯进家里偷了东西。”他还表示,OpenAI正在调整薪酬结构和奖励制度,以留住人才。
从薪酬数据来看,高级AI科学家的年薪普遍在300万至700万美元之间,个别甚至超过1000万美元,较2022年上涨约50%。
薪酬数据追踪网站Levels.fyi显示:Meta的AI工程师薪酬中位数为56万美元,最高可达350万美元以上;OpenAI的工程师薪酬中位数为87万美元,高级工程师的薪酬可达134万美元;而普通软件工程师的薪酬中位数为18.5万美元,大多数人的薪资仅在13万至36万美元之间,远低于AI岗位。
人才争夺战也反映了科技巨头们的竞争意图。例如,Meta的大语言模型Llama4因推理和编程能力表现不佳而受到批评,这促使Meta在AI招聘和投入上紧急转向。为此,Meta投资148亿美元入股数据标注公司ScaleAI,并邀请其创始人AlexandrWang加入,组建“超级智能”团队。科技巨头之间的人才争夺战进一步升级。
人才争夺战的起源和演进
人才争夺战(TalentWar)这一概念并非最近才出现,它最早由麦肯锡公司在1997年的一份研究报告《TheWarforTalent》中提出。这份报告基于对企业高管的深度访谈,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企业最稀缺、最关键的资源。麦肯锡的核心结论是: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争夺人才的竞争。谁能赢得、培养并留住高潜力人才,谁就能在未来占据优势。
这一观点迅速引发了全球管理界的关注。许多企业开始重视人才战略,将“人才吸引力”和“雇主品牌”提升为组织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争夺战成为企业战略讨论中的高频词汇。
人才争夺战的概念还促使企业将招聘、晋升、培训、继任规划等要素系统集成到战略层面。此外,几乎所有咨询公司和智库的报告都指出,“未能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已成为全球CEO的首要关注问题,这一趋势也推动了高端人才薪酬水平的提升。
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互联网经济迅速膨胀,程序员、网页设计师、工程师等岗位变得炙手可热。初创公司通过提供高薪、期权和“联合创始人”头衔来吸引人才,市场上一度形成对明星工程师的狂热追捧。
由于人才的薪资成本逐年上升,企业也加强了对人才的盘点和评估,例如将员工划分为A、B、C类,在高薪、期权、发展机会上显著偏向A类(明星)人才。
然而,这种聚焦少数明星员工而忽略整体体系的方式,反而导致一些企业绩效下降。特别是当泡沫破裂后,企业开始反思过度投资和押注高端人才、过度英雄化个体而忽视组织支持的代价,并转向构建人才持续供给机制。企业开始从外部争抢转向内部培养,强调通过技能开发、岗位轮换、继任计划等来建设人才梯队。有研究指出,许多优秀企业已将这一模式嵌入组织运行模式中。
此后,一些学者和咨询机构提出通过数据与分析提升人才运营效率,将人才管理从感性判断转变为“循证决策”(Evidence-basedTalentManagement)。这些方法进一步帮助企业识别真正稀缺的技能、评估项目投入产出比,降低盲目信任个别“明星人才”带来的风险。
在接下来的20年(2002年—2019年)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兴岗位如“数据科学家”“算法工程师”“用户增长经理”等人才再次成为企业争抢的热门资源。
然而,在经历了疫情和经济下行等不确定性后,企业更加重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人才管理体系需与战略和业务需求相匹配,以及人才与组织文化的契合。一些学者还提出了“按需供应人才”的理念,提倡根据企业发展阶段理性适配人才,同时增强组织整体能效,而非仅仅依靠一些外聘的高端员工。
2022年以来,人才战争进入新的阶段。ChatGPT及大语言模型引爆AI热潮,使得LLM研究员、推理算法专家等AI人才身价飙升。OpenAI、An-thropic、GoogleDeepMind、xAI等公司相继上演人才争夺战,而这一阶段人才争夺的本质,是行业巨头们在战略先发权和AI产业主导地位上的竞争。
人才战争的影响以及争议
尽管人才战争的概念激发了全球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甚至直接将核心人才管理提升到战略层面,但它也给企业带来了诸多管理弊端和风险。
美国沃顿商学院的PeterCappelli教授早在2008年就撰文提及,人才战争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能是个伪命题。他指出,很多企业所谓的人才短缺,往往是管理不善的结果。例如,企业设定了不切实际的招聘门槛,想雇用“即插即用”的员工。或者,企业在人才管理方面过于短视,对内部培训投入严重不足,过度依赖外部招聘,而非内部培养。Cappelli教授敏锐地指出:“问题不在于劳动者缺乏技能,而在于雇主希望市场直接提供完美人才,却不愿花时间进行人才匹配和技能培训。”
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这是一种市场失灵现象:企业要求“完美匹配”,却不愿投资于匹配过程。
根据劳动经济学领域的“搜索与匹配理论”(Diamond-Mortensen-Pissarides模型,该模型是劳动经济学中研究失业、职位空缺与劳动力匹配机制的一个核心理论框架,下称“DMP模型”)可知,人岗匹配需要雇主和求职者双方投入资源以优化匹配过程,而企业常常试图“绕过”这一成本。
不仅在招聘环节,企业的短期成本最小化目标往往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相悖,当然这也是现有财务会计制度导致的。企业虽然宣称“人才是战略资源”,但实际上,人才被视为可变成本,培训费用被计为支出(expense),而非像机器或软件那样作为资本投资(asset)。因此,上市企业在面临短期竞争时,更倾向于“外部买入”,而非“内部育人”。
同理,企业在面对短期利润压力时,倾向于削减员工培训,但这些短期导向的举措会带来更高的员工流动率、文化不适配和绩效问题,为企业长期发展埋下隐患。
为什么劳动力市场的匹配需要额外的成本呢?这还是要从人的属性谈起。因为人类员工的效能供给具有黏性:员工不可能快速跨行业转岗或习得新技能,也无法立刻适应组织的社会环境;同时,工作能力和素质固然重要,但是人们的职业选择还受到价值观、身份认同、意义感等非金钱因素影响,这些都不是单独的“能力—薪资”体系所能涵盖的。因此,用“出高价买最牛的人”来解决企业的问题,常常是得不偿失且不可持续的。
FOMO情绪和中小企业的焦虑
在AI时代,一些中小企业和初创公司出于FOMO(Fearofmissingout,即害怕错过)情绪,盲目跟随大公司高薪抢人,这往往会导致薪酬体系失衡、人才流动加剧、组织文化紊乱等问题。
FOMO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情绪,指人们担心自己错过了他人正在经历的好机会、重要信息或有价值的活动,从而产生焦虑、急迫或从众行为。FOMO最初用于描述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对朋友圈动态的持续关注,但如今已被广泛应用于消费、投资、招聘、战略决策等领域。
历史总是不断重演,无论是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时期,还是当下的AI热潮,这两个时代的人才争夺战都呈现出高度相似的特征。
首先,竞争态势让企业认为技术人才严重供不应求。为了抢人,企业竞相开出高薪、股权,还配上创始人亲邀、满足个性化需求、学术自由承诺等“定制化”激励措施。
其次,人才的议价能力空前强大,顶尖员工身价被大幅抬高。从当年的明星程序员到今天的AI研究员,有些核心人才年薪甚至高达数百万美元。
此外,这两个时期都伴随着频繁的跳槽和创业潮,许多人才借此寻求更高期权或自主发展机会。资本市场也同步表现出极大热情,风投机构在强烈的FOMO情绪驱动下,争相为潜力团队提供高额融资,进一步推高了人才价值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在AI时代的人才大战中,中小企业尤其容易陷入由FOMO情绪驱动的决策误区。面对大型科技公司高薪争抢AI人才、频繁投资热点技术的举动,中小企业常担心自己错过风口或抢不到人,从而盲目跟进,以至于面临多重风险。
首先,为了抢夺明星AI人才,小企业不得不打破原有薪酬体系,造成内部员工公平感受损,严重时甚至引发原有核心成员离职。例如,明星员工的薪酬远高于创始团队成员的薪资水平,这会直接打击团队士气。
其次,这类“抢来的人”往往受困于组织文化适配问题,高薪引入的明星人才未必能适应初创企业资源紧张、节奏快速的工作环境,最终难以发挥预期价值。此外,小企业资源有限,若过度押注在少数关键个体身上,可能忽视团队建设、产品开发与协同创新,形成对个人的依赖。一旦其离职或表现不佳,企业整体战略就会受挫。
更严重的是,这种在FOMO情绪驱动下的“抢人”策略常常让企业偏离原本聚焦产品与客户的战略节奏,被迫卷入大企业设定的高成本竞争中,导致资金紧张、节奏紊乱,甚至陷入“招了人却无项目可做”的困境。
最后,高薪抢人往往换来的是高流动率,这些人也更容易被下一家出价更高的公司挖走。小企业因缺乏薪资优势和文化吸附力,难以留住人才,最终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
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里,FOMO是常见的情绪性决策冲动。为了缓解高管层的FOMO情绪,中小企业需建立多层次的缓解机制。
在认知层面,管理团队应根据企业的战略和发展阶段规划人才需求,不被外部动态牵着走,而是反问“我们是否真的需要”,而非“别人都在做”。在高管决策机制层面,可引入冷静期制度、反对意见机制或事前推演,避免冲动决策。在团队层面,则应强化围绕产品、客户与文化的稳定决策节奏。同时,组织应面向员工沟通战略和目标,使员工和管理层理解“不追风口”并非落后,而是基于理性资源配置的选择。
管理者个体,特别是创始人,如果有FOMO倾向,亦可通过认知行为训练、自我记录冲动行为与结果,提升情绪自觉性与长期判断力。如此,创始人和企业高管们在战略认知、组织能力和制度文化层面多管齐下,即可跳出“怕错过”的短视心理陷阱,转向稳健、适配、自主的战略和人才布局。
从人才争夺走向组织体系
在AI时代,行业巨头之间以千万年薪挖角顶尖研究员的现象虽引人注目,但这更多是少数企业在争夺极少数“超级个体”时采取的策略性动作,并非普遍适用的人才管理模式。
事实上,这类高价挖角行为在媒体上曝光度极高,却并不代表AI人才市场的主流现象。对大多数企业而言,这种做法不仅难以效仿,而且弊大于利:它抬高了整体市场对AI人才的薪资预期,却未必能带来相应的生产力提升,还更容易引发内部薪酬结构混乱与文化失衡。在缺乏相应资源与研发体系的支持下,即便中小企业抢到人,也难以真正发挥其潜力。
因此,高价挖角并非破解AI人才短缺的通用办法。企业需要从自身业务需求出发,注重内部人才发展与系统性能力建设,而非盲目跟风参与明星人才的竞价战。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才争夺战仍将持续,但企业的竞争力将不再仅仅体现在“抢人快”,而在于是否具备构建稳定、适配、可持续人才生态的组织能力。未来的人才战略,将从单一的“争夺”逻辑转向更加长期主义的“吸引与培育”模式。
这一转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选才逻辑的改变,企业不再盲目依赖学历与经验,而是聚焦实际工作技能和学习潜力,拓展多元人才来源。二是雇主吸引力的提升,组织更重视文化认同与价值共鸣,通过强化雇主品牌,吸引愿意共同成长的人才。三是内部人才机制的完善,通过灵活的内部流动与岗位成长路径,减少对外高成本招聘的依赖,稳步打造可持续的人才梯队。
同时,AI技术也将成为关键工具,帮助企业更精准地进行人才评估、匹配和潜力预测,推动个性化培养计划的实施,从而提升整体人才运营效率,构建更具适应性的组织能力。
从历史经验看,真正具备长期主义精神的企业,不会将高薪挖人作为核心竞争策略,而是致力于打造系统性的组织能力和人才管理机制。
例如,近期数据表明,在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增加、汽车行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2024年度丰田汽车财务表现坚韧。从外部看,这得益于其营销策略的精准执行、汇率变动的有利影响、严格的成本控制以及费用管理的优化。从组织能力看,这也得益于丰田长期专注于员工技能培养、持续改善的文化以及领先的生产与管理体系。
此外,微软在云时代的成功转型,并非依赖堆砌“明星科学家”,而是基于对内部人才的再培训、文化驱动与组织协同能力。
美的集团的与时俱进,也并非依赖于引进外部高端人才,而是在于其长期坚持科技领先、数智驱动和全球经营的战略,在组织内部形成动态竞争、激励创新的土壤,并通过人才轮岗与系统培养机制来稳步构建人才梯队。
这些企业的共同点在于:以技能和价值观匹配为核心选才标准,以内部成长驱动绩效提升,并通过稳定的组织文化形成强大的吸引力。相比之下,单靠高薪挖人只能带来短期资源聚集,却难以构筑真正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真正的人才战略,从来不只是快一步,而是走得远。
(作者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韩践,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研究助理郭景豪对此文亦有贡献)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