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贵们,为何不爱玛莎拉蒂了?

豹变
18 Jul

“核心提示”

既丢了里子,又没了面子,玛莎拉蒂的教训值得友商警醒。

作者 | 李牧远

编辑 | 邢昀

销量滑坡、折价促销已是中国豪车市场常态,但如玛莎拉蒂这般低价的豪车品牌并不多见。

近日,上海、武汉等地经销商信息显示,玛莎拉蒂SUV车型Grecale限时起售价低至38.88万元。这与其65.08-103.88万元的官方指导价相比,直降超26万元,售价降幅可以买一辆小米SU7了。如此“骨折”降价,背后是销量断崖式下跌的残酷现实。

Stellantis集团年报显示,2024年玛莎拉蒂在华销量较2017年巅峰时期暴跌超过九成。另外据乘联会数据,2025年1-5月,玛莎拉蒂在华累计销量仅为384辆,同比锐减44%。

劳斯莱斯、宾利、兰博基尼、法拉利、阿斯顿·马丁等超豪华品牌同期在华销量也显露疲态,但玛莎拉蒂的处境尤为尴尬。其品牌格调因过往与“微商”的深度绑定及争议人物的关联而遭到严重反噬。更关键的是,在中国汽车市场电动化、智能化浪潮汹涌澎湃之际,象征“海神三叉戟”的玛莎拉蒂却几乎未能激起一丝涟漪。

曾几何时,玛莎拉蒂可谓用户的梦中情车,如今恐难再居豪车之列。既丢了里子,又没了面子,玛莎拉蒂的教训值得友商警醒。

盛极一时的“微商神车”

玛莎拉蒂是1914年创立于意大利的超跑品牌,迄今已有110年历史,但入华时间并不算长。1995年,玛莎拉蒂初登上海车展,完成入华亮相。

当年上海车展堪称火爆,这是因为此前一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正式颁布,明确将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发展,首次鼓励私人购买汽车,国外车企觊觎中国这个新兴市场的眼神可想而知。

可以说玛莎拉蒂入华正当时,但此后多年玛莎拉蒂并未迅速铺开业务,只是零星出口跑车到中国。直到2004年,玛莎拉蒂才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品牌营销,铺设销售网络等。

也不能怪玛莎拉蒂动作慢,豪车品牌基本上都在21世纪初陆续入华,那时的中国尚未进入汽车社会,别说豪华跑车,但凡拥有一辆普通民用车都很美滋滋。

玛莎拉蒂第一波流量是郭美美带来的。2011年,微博上一个认证身份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郭美美baby”,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从此,“富婆车”成为玛莎拉蒂的标签,也拉开了玛莎拉蒂在中国的“黑红”生涯。这一年,微信上线朋友圈功能,为玛莎拉蒂下一波流量提供了土壤。

2015年前后,微商群体爆发式涌现。“恭喜王女士加入微商行业!新时代新女性,左手家庭,右手事业,通过三个月的努力,王女士喜提玛莎拉蒂”,成为微商流行的朋友圈文案模板。当时网友调侃:微商晒单的数量,比玛莎拉蒂一年全球销量还多。2016年,更有卖膏药的微商倪海杉“购买11辆玛莎拉蒂奖励代理商”的事件成为热门话题。

玩梗归玩梗,上百万的玛莎拉蒂2016年在华销量突破1万辆,还是要归功于适时推出了Levante,吃到了中国车市SUV车型崛起的红利。隔年,玛莎拉蒂销量再创新高,全球卖出近4.9万辆,中国销量占比30%左右,超越北美成为玛莎拉蒂第一大市场。值得注意的是,玛莎拉蒂中国车主中,女性群体占比近40%,远远高于全球其他地区。

集团领导一看大中华区表现如此强劲,随即调高预期。孰料2018年因产品迭代和品控等问题,玛莎拉蒂在中国遭遇滑铁卢。颓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到2024年,玛莎拉蒂全球销量不足1.5万辆,中国市场刚过1200辆。

在2024年的巴黎车展上,时任Stellantis集团CEO唐唯实承认玛莎拉蒂品牌正面临财务困境,处于亏损状态,年报解释称中国市场对西方主机厂豪华产品的兴趣减弱。确实,不仅玛莎拉蒂,一众豪车如劳斯莱斯、兰博基尼、保时捷、法拉利等,在中国市场也是跌跌不休。

(备注:数据来源于Stellantis和FCA集团年报,2014-2018年玛莎拉蒂中国销量数据系根据总销量和中国销量占比计算得出)图/豹变

急速坠落

盛极一时转而急速坠落,中国市场对玛莎拉蒂等西方豪车“兴趣减弱”的背后,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首先,从宏观层面来说,受疫情、贸易摩擦、经济周期波动等影响,非必需品的高端消费热情被抑制,消费者持币观望情绪较浓。消费者预期乐观时,即使高价也可能排队提车,一旦预期转向负面,商家就算降价单量提升也有限。

其次,从行业层面来看,包括玛莎拉蒂在内的西方豪车品牌都无法忽视的是,中国汽车市场“变天了”——新能源汽车狂飙突进。

经历漫长的研究摸索之后,2009年中国启动“十城千辆”工程,正式拉开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大幕,但进展并未如预期平顺,既定的阶段性目标也没有实现。

玛莎拉蒂在华销量最高的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只有2.7%左右。直到2020年,渗透率终于突破5%的临界点,此后一路上扬。如今,中国乘用车市场月度销量中,电车的销量已经超过传统燃油车。

(备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新能源汽车销量/汽车总销量,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图/豹变

电车一方面避开了传统汽车强国在发动机方面的垄断性优势,在传统燃油车时代,百年汽车大厂在发动机、刹车系统、底盘调校等方面技术积累深厚,中国车企后发劣势明显。

另一方面,电车在智能辅助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生态等方面的智能化体验,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统汽车的颠覆。此间涌现出一批以“蔚小理华”为代表的智电新贵,中国消费者对传统汽车大厂日益祛魅,在中国汽车消费者向“智电”的认知迁移中,外国车企显得犹豫不决,其市场份额不断遭到蚕食。对中国车企来说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油车时代没有实现的高端化,电车“冲高”渐有成效。

由于没有跟上中国汽车市场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不适应新的“游戏规则”,老牌西方汽车势力被中国车企换道“超车”。

当然,宏观和行业层面的变化之外,玛莎拉蒂独有自己的不幸。劳斯莱斯、法拉利、保时捷等豪车品牌,虽然表现不如人意,好歹面子还在,但玛莎拉蒂如今连豪车的脸面也丢了。不乏行业人士认为,玛莎拉蒂早已不具百年豪车的品牌格调。

如果说“富婆车”“微商神车”等“带毒”的流量,玛莎拉蒂尚且无可奈何,那么玛莎拉蒂经销商主动下场引流,就属于“自作孽”了。2017年,曾有部分玛莎拉蒂4S店推出200元一次的微商拍照服务。随着郭美美的入狱、微商群体的隐去,玛莎拉蒂的“黑红”属性却没有消散,成为追求纯粹品牌价值与社群认同的高净值人群的避雷点。

劳斯莱斯曾经差点步玛莎拉蒂的后尘。2021年,劳斯莱斯邀请一对风评不佳的网红夫妻,为库里南拍摄了一支宣传片,结果遭到劳斯莱斯车主的诟病,其中流量最大的车主王思聪直言:突然感觉劳斯莱斯很low,以后不会再买了。

实际上就连吃瓜网友也不理解劳斯莱斯为何用人不察。好在劳斯莱斯听劝,及时止损。强如劳斯莱斯也险些翻车,印证了超豪华品牌形象管理的脆弱性。

2024年,时任Stellantis首席执行官唐唯实强调玛莎拉蒂产品没有问题,而是在营销上出了事故,豪华旅行、高品质生活、科技的理念没能传达到位。但从另一方面看,玛莎拉蒂对其品牌核心价值的守护也存在失职。

续写传奇?

里子、面子尽失的窘境下,如何在中国汽车市场新的“游戏规则”中东山再起,玛莎拉蒂要调整的内容太多了。

近两年来,玛莎拉蒂中国区已经三次换帅,频繁的人事更迭一定程度上暴露出Stellantis集团高层的战略迷茫,和对中国汽车市场理解的不足。亟须一位真正深谙中国市场、文化及消费者心理的强力领导者。如果Stellantis确实无意出售玛莎拉蒂,物色并信任这样的舵手是当务之急。

修复崩塌的品牌形象是重中之重。这需要彻底告别与“浮夸”“微商”等负面标签的关联,重新聚焦于品牌历史底蕴(赛道基因、意式设计)与真正的豪华体验(精湛工艺、个性化定制、专属服务),并确保所有营销触点与之高度一致。这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地投入和与用户真诚地沟通。

此外,调整经销商买断包销的销售策略,该策略本质上是将库存压力转嫁给经销商。这种模式看似能快速回笼资金,却暗藏致命风险——经销商为消化库存必然降价促销,这种自杀式定价必然逐渐消解本就脆弱的品牌溢价能力。

最关键的还是产品,健康可持续的销量只能建立在过硬的产品之上。其实,中国市场的大趋势明摆着,玛莎拉蒂需要痛定思痛,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中顺势而为。

早在2020年,玛莎拉蒂CEO就表示要在5年内旗下所有车型都将推出电动版本,并在2030年全面实现电气化。2023年上海车展,玛莎拉蒂确实带来了电动车型,但被指出“高价低配”的产品力实在不够看,而更多的电动车型上市日期一再跳票。

玛莎拉蒂迟缓的电动化也是豪车们的集体困境,阿斯顿·马丁、兰博基尼等超豪华品牌对电动化普遍存在战略摇摆,既害怕失去old money们的拥护,又担心新贵们不买账。

困境的本质是百年汽车工业的变革引发的豪车标准重构,内燃机时代的性能崇拜与身份象征逻辑,在智能电动浪潮下被一定程度地改写。

当经销商挂出38.88万的“求生价”,玛莎拉蒂的中国神话已然落幕。超豪华车市场凛冬已至,三叉戟的折戟警示所有传统巨头:当百年传奇遭遇时代变局,勿将历史底蕴化为包袱,唯有跳出舒适圈方能在新秩序中创造延续传奇的机会。

否则,要么退出中国,要么卖给中国。留给玛莎拉蒂的时间不多了。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