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Jamie McGeever为路透专栏作家,以下内容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路透佛罗里达州奥兰多7月23日 - 债市义勇军(bond vigilantes)也不过如此。
尽管人们担心通胀、关税、美联储独立性,以及华盛顿不断膨胀的债务负担会推高美债收益率,但美国债券市场最近却异常平静。如何解释这种韧性?
当然,上述担忧有效,因为其中任何一个都可能最终给这个全球最大、最重要的市场投下长长的阴影。但近期似乎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所谓的 "债市义勇军"--那些决心通过推高借款成本来使挥霍无度的政府收敛的投资者--也许曾在今年早些时候推动债券价格走低,但现在他们已经退居次席。
周二,10 年期美国公债收益率收于 4.34%。这低于年初至今的平均水平 4.40%,比一年期和两年期平均水平高出不到 10 个基点。
也许更令人吃惊的是,隐含的美债市场波动率正徘徊在三年半以来的最低水平,这进一步证明投资者对借贷成本即将飙升并不担心。
图:美国10年期公债收益率
图:美国公债隐含波动率处于2022年1月以来最低水准
**海外需求**
一个显而易见的解释是,对公债的需求已经回升,丰厚的回报率吸引投资者重返市场。对经济放缓的担忧,以及利率会因此而下降,很可能为这一趋势火上浇油。
根据最新公布的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流动数据,许多需求可能来自海外。数据显示,5 月分外国官方和民间部门净买入1,463 亿美元的美国政府债券(未经估值调整)。这是有史以来第二高的月度总额。如果将公司债券、机构债券和股票计算在内,5 月分外国投资者购买美国证券的总额为纪录最高。
其中,民间投资者约占80%。几年前,他们持有的美国公债开始超过官方持有量,而且这一趋势似乎正在加速。他们现在持有超过 5 万亿美元,而官方部门持有 4 万亿美元。
图:外国民间部门购买美国公债情况
图:外国民间部门购买美国证券情况
**冬眠的空头**
收益率曲线后端能否保持韧性,部分取决于美国经济的走势。但有一些外生因素可能会促进未来的需求,包括美国银行系统潜在的监管变化和稳定币的加速采用。
图:外国持有美国公债情况--民间与官方
尽管如此,仍有很多债市空头有充分的理由看跌,尤其是今年年底前预计将有1万亿美元的新债发行。
但今年上半年的市场走势表明--尽管关税、地缘政治、赤字和美联储等不确定性加剧--债券市场的抛售不会持续太久。
部分原因是缺乏真正的替代品。接近 30 万亿美元的美国公债市场比中国、日本、法国、英国和意大利政府债券市场的总和还要大,是德国公债市场的十倍以上。
潜在的需求比债市义勇军所预期的还要强劲。(完)
US Treasury implied volatility lowest since Jan 2022 https://tmsnrt.rs/459EZK2
U.S. 10-year Treasury yield https://tmsnrt.rs/4o11md2
Foreign private sector purchases of U.S. securities https://tmsnrt.rs/4m2cQv0
Foreign private sector purchases of U.S. Treasuries https://tmsnrt.rs/4f3ARQf
Foreign holdings of U.S. Treasuries - private vs official https://tmsnrt.rs/40ym4qD
(编审 张涛)
((tao.zhang@thomsonreuters.com; 86-10-56692071))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