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达科技港股IPO:2024年亏损扩大306% 负债率高达900% 保荐人关联方清仓离场后 港股上市之路是否还能顺利

新浪证券
22 Jul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喜乐

      近日,上海挚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Shanghai Zhid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以下简称“挚达科技”)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申万宏源香港担任独家保荐人及整体协调人,交银国际担任整体协调人。根据招股书,本次港股IPO募集资金将用于:1)海外扩张;2)研发以丰富公司产品及服务组合,以及增强公司的数字化平台及研发能力;3)并购活动,以提升公司提供能源管理服务的能力;4)升级宣城工厂的现有生产设施及设备,以容纳为新车型及新兴使用场景而设计的产品;5)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作为全球家用充电桩销量位居头部的企业,“销量领先” 的表象下,挚达科技经营层面的矛盾已愈发突出:在行业整体增长的背景下,其营收规模不升反降,亏损幅度却随销量扩张持续扩大,高负债压力更随着业务运转不断累积。为守住市场份额而采取的“战略性降价”,虽短期稳住了销量,却对利润空间形成严重挤压。更值得警惕的是,2024年超七成收入依赖汽车制造商,大客户议价权持续挤压利润空间;叠加保荐人关联方清仓离场、3900 万元业绩对赌补偿临近等资本风险,这家冲刺港股的“充电桩龙头”即便成功上市,也需直面“规模不经济”与“业绩对赌”的挑战,成长之路布满荆棘。

      收入连续两年下滑 2024年亏损扩大306%

      挚达科技成立于2010年,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充电和绿色能源数字科技领军企业,致力于以“充电”为入口,推动新能源汽车和绿色能源进入全球家庭,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挚达科技着眼全球,聚合产品、服务、数字化、制造及品牌“五大”核心竞争力,打造充电桩、绿色数字能源解决方案和自动充电机器人“三大”产品线。

      在行业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挚达科技的业绩表现却显疲态。根据行业顾问数据,2020-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家庭充电解决方案总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03.6%,但公司同期营收却连续下滑:2022-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6.97亿元、6.71亿元及5.93亿元,三年间收入累计减少约14.9%。尽管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回升至2.17亿元,同比增长39.4%,但单季度数据的可持续性尚未得到验证。

      收入下滑的同时,亏损幅度呈“加速扩大”态势。2022-2024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0.25亿元、0.58亿元及2.36亿元,2024年亏损幅度较2023年扩大306%;净亏损率也从2022年的-3.6%恶化至2024年的-39.8%。即便剔除特殊项目的“经调整亏损”,2024年亏损也达到2.14亿元,较2023年的0.52亿元扩大309%,盈利能力持续恶化。

      “以价换量”策略致毛利率失守与经营效率下滑

      为维持“全球家用充电桩销量第一”的市场地位,挚达科技选择以“战略性降价”应对竞争,却陷入“量增利减” 的泥潭。产品端,2022-2024年公司平均售价分别为790.5元、914.4元及808.6元,销量分别为48.5万台、31.3万台及35.1万台,收入端却从2022年的3.8亿元,降至2024年的2.8亿元。不过产品毛利率端起码维持了稳定,基本维持在20%以上。服务端,2022-2024年公司平均售价分别为1084.8元、836.5元及598.3元,销量分别为25.8万台、40.4万台及46.3万台,然而2024年收入为2.8亿元,较2023年高点3.4亿元下滑18.1%。更为严峻的是,其毛利率从2022年的19.7%跌至2025年一季度的6.1%,沦为“利润绞肉机”——最终拉低公司整体毛利率从2022年的20.4%降至2024年的14.9%。

      降价还导致经营效率下滑。2022-2024年存货从1.38亿元增至1.66亿元,存货周转天数从80天升至121天,产品消化周期延长50%;应收账款虽从2022年的5.16亿元降至2024年的3.06亿元,但账期问题加剧:超2年应收从604万元增至1442万元,减值准备占比达10.8%,隐含较高坏账风险。更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3月应收票据占比归零,客户全部采用赊销,回款风险完全依赖客户付款意愿,资金占用压力进一步凸显。

      经营现金流连续失血 负债率高达900% 在手现金仅够撑一个季度

      在存货与应收的双重挤压下,公司资金链已现“千疮百孔”。2022-2025年3月,公司 经营活动现金流连续流出,累计规模达5.88亿元,其中2023年单年流出规模达2.71亿;尽管2024年、2025年一季度流出规模收窄,但 “收窄”的本质是营收萎缩后的被动降速,而非经营改善。

      为“续命”,公司只能依赖融资:2024年融资产生的现金流入为1.03亿元,而2025年一季度的现金流入就已经高达0.74亿元,近2024年全年的72%。但高负债已反噬融资能力——资产负债率从2023年的108.0%飙升至2024年的821.1%,2025年3月进一步升至900.3%。同期流动比率从139.5%降至90.7%,流动资产已无法覆盖流动负债,短期偿债压力陡增。

      现金储备也在持续消耗。2022年末现金及等价物2.05亿元,2025年3月降至1.46亿元,2025年5月更是降至0.74亿元。若港股IPO未能如期叠加融资窗口关闭,现金仅能支撑约一个季度经营流出,资金链断裂风险已不容忽视。

      2024年73%收入绑定车企 议价权被碾压

      挚达科技的收入高度依赖少数大客户。2022-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65.8%、69.6%、56.1%、53.5%,尽管依赖度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更关键的是,这些大客户多为大型汽车制造商——2024年向主机厂产品销售及提供服务产生的收入占比高达73.4%,2025年一季度虽然回落至57.2%,但车企仍是核心收入来源。车企作为下游核心环节,议价能力显著强于挚达科技,这也是公司2024年为维持合作“被动降价”的重要原因;而车企可随时减少采购,无需签订独家协议 ——2022-2024 年合作车企数量仅 20 家左右,客户集中风险未根本缓解。

      公司虽试图通过拓展电商、分销及新产品(如充电机器人、储能产品)降低依赖,但成效甚微。2024 年零售及分销收入占比不足30%,新业务尚未形成规模,短期内难破 “车企依赖” 困局。

      保荐人关联方清仓所有股份 3900万业绩对赌埋雷

      在资本层面,保荐人关联方的“清仓式离场”与业绩对赌的“延期博弈”,进一步放大了挚达科技的上市隐忧。招股书披露,保荐机构申万宏源的关联方申银万国,于2025年1月3日以3499万元对价,将其持有的挚达科技全部股权转让给嘉兴秀洲,交易于1月9日完成交割,自此申银万国彻底退出股东行列。作为保荐机构的关联方,申银万国在公司冲刺港交所的关键节点选择清仓,难免引发“资本用脚投票”的联想——保荐人对公司基本面的了解远深于外部投资者,其在上市前夕离场的动作,或暗示对公司长期价值的审慎判断。

      更值得警惕的是创始人与投资者的业绩对赌条款。根据协议,因公司未能达成“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三个年度”的业绩目标,创始人黄博需向上海中电投、安徽金通、比亚迪等投资者支付总计3900万元的业绩补偿。尽管双方通过补充协议将补偿期限推迟至“上市后12个月内”,但设置了“2026年1月31日前完成上市”的前提,且明确“无论上市是否成功,2026年12月31日前必须支付”。结合公司2024年净亏损2.36亿元、2025年一季度仍未扭亏的现状,业绩补偿的触发概率已大幅提升。更关键的是,补偿义务由黄博个人独立承担,公司未提供任何担保或抵押——若黄博个人财务能力不足以覆盖3900万元,即便对赌条款生效,投资者也可能面临“赢了对赌、输了兑现”的尴尬。这一潜在纠纷不仅会冲击公司股权稳定性,更可能在上市后引发舆论风波,进一步考验市场信心。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公司观察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