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个AI工具卖了5.7亿 31岁程序员爆肝180天,零融资、不卷人,半年即实现财富自由

CSDN
Jul 22

本来只是想帮女朋友开发一个小网站,结果用了网络几个现成的几款工具后,发现全都不太行——不是功能太有限,就是用起来不同的客户端不适配,越搞越烦。Maor Shlomo 心想:都 AI 时代了,大模型都能写代码了,这些基础功能其实早就可以自动化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让 AI 来帮忙,把一个想法快速变成能跑起来的产品雏形呢?

带着这样的念头,这位来自以色列的 31 岁程序员决定亲自上手。他一个人埋头开发,单枪匹马地干了一段时间,终于在 2025 年初,在特拉维夫的出租屋里,把一个名为 Base44 的产品搭建上线了。

简单来看,Base44 是一款由 AI 驱动的无代码应用开发平台。你只需要用自然语言描述你想做的应用,剩下的事交给 AI 即可。

让人惊叹的不只是 Base44 在 Cursor、Windsurf 等一众强劲的产品之间杀出了一条新路,更令人惊羡的是其背后那个几乎“一个人干成一家公司”的创业故事。

刚起步那会儿,Maor Shlomo 还和女朋友打了个赌:“如果我们在 2025 年底前做到 150 万美元年收入,就买辆好车。”

或许当时谁都没当真,结果真干成了。

Base44 一上线就在开发者圈引起了不小的关注。短短 3 周,ARR 就突破了 100 万美元。大约四周,就达成了最初立下的赌约。而那时候,整个公司还只有 Maor Shlomo 自己,连员工都没有。直到上线四个多月后,他才招了第一个人——不是工程师,而是产品经理。

Maor 说得很直接:“即使你是一个人,其实也是在管理一支 AI 团队。过去三个月我连一行 HTML 或 JavaScript 都没写,全是 AI 在干活。”

后面的发展更加出人意料:上线才半年,Base44 就被以色列本土的软件巨头 Wix 相中,并以 8000 万美元(约合 5.7 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此时,该团队规模也仅有 8 人。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切都是在没有任何融资的情况下完成的。Maor 从头到尾全靠自有资金启动,再靠产品的利润一点点滚起来。Base44 可以说是真正“用 AI 造出来的 AI 公司”。

而 Maor 要么不干,要干就一把梭哈,直接把自己干到财富自由。

最近,YouTube 博主 @LennysPodcast 分享了对 Maor Shlomo 的深度采访(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9KvV_UOs3A),也让我们得以回顾这段从出租屋起步、最终被巨头收购的创业旅程——听起来像神话,但它的确发生了。

Maor Shlomo

接下来,我们对这次访谈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整理:他是如何萌生这个想法、又是如何一步步把它打磨成型的。与此同时,他还分享了那些自己亲测无效的“常见增长策略”,以及对想要自筹资金创办公司的创业者们提出的一些实用建议。

怎么萌生了开发一款 AI 工具的念头?

Lenny:Base44 究竟是什么?

Maor Shlomo:Base44 是一个 AI 应用构建平台,简单来说,你可以用自然语言描述你想做的东西,比如一个 App、一个游戏、或者一个网站,然后 AI 会自动帮你写出代码来。

当然,我们不是第一个做这个的人,这个领域其实挺拥挤的。但我觉得 Base44 的切入点很不一样,我们采取了一个更有主见、更有实用性的方式。很多用户把它形容为“开箱即用”——意思是你在 Base44 里构建的每个应用,都已经默认集成了数据库、第三方接口、用户管理、数据分析工具等等这些功能,你不需要自己再去接各种外部服务,也不用手动填什么 API 密钥。

这对那些想把 AI 生成的 demo 变成真正复杂、可上线的应用的人来说特别有帮助。

现在市面上很多类似工具在做 React 前端的部分,确实做得不错,一般也都能很好地和 Supabase 这样的后端服务配合使用。其实这些集成方案本身也没什么问题,做得都挺好。但从本质上说,依赖外部服务做集成,和自己从头到尾搭建一个完整的全栈系统相比,灵活性和一体化程度肯定还是差一点。

所以我在设计 Base44 时特意做了一些事情,比如提供端点和 SDK,能更好地和 LLM 配合。这样做之后,我们在构建那种真正复杂、真实可用的应用时,表现就会非常强大。

Lenny:你为什么叫它 Base44?有什么含义吗?

Maor Shlomo:这可能是你听过的最没道理的产品命名原因了。当初我们并没打算把 Base44 做成一个大型的、全球性的产品。我只是想名字里带“base”这个词,因为我希望它成为人们构建软件、解决问题的“基础”。但 base.com 当时已经被其他人注册了,而我也没钱去买一个很贵的域名。

于是我开始查看可用的域名。当时好像是 Cloudflare(也可能是别的服务商)推荐了一些带数字的选项。我的生日是 2 月 2 日,base22 没被注册,于是我想干脆翻倍,成了 base44。我觉得这个名字听起来还不错,有点像 base64。

对我这种技术宅来说,base64 是一种编码方式——把数据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我想,Base44 也可以有类似的含义:把自然语言“编码”成软件。于是就决定用这个名字了。它容易记,带个数字,看上去挺像回事,但其实背后没什么复杂理由。

Lenny:显然大家现在都知道你成功了,但我想先抛出一组数字,让大家感受这段旅程到底有多疯狂。

这一切发生在短短六个月内:你从零起步,到最终以 8000 多万美元把公司卖给 Wix。

产品上线三周,年经常性收入(ARR)就突破一百万美元。全程自筹资金,启动资金只有几万以色列新谢克尔,甚至不是美元。现在产品已经拥有约 40 万用户,而且从头到尾就你一个人做。

这六个月里,你还经历了两场战争。你人在以色列,一边写代码,一边应对现实的冲击。

那么,这一切是如何开始的?你当初是怎么发现这个机会的?

Maor Shlomo:其实有两个契机促使我开始做这件事。

第一个是我女朋友当时需要一个网站,用来收集潜在客户。她是个艺术家,做了个小生意。我想帮她做个简单的网站,就用了一些市面上的建站工具(不是 AI 的那种)。但老实说,那过程简直是一场噩梦。你得拖拖拽拽地排版,结果手机端一看又全乱了,只能重来。再加上数据管理、表单处理这些琐事,整个体验非常糟糕。

而我之前的公司正好做了不少跟 LLM 相关的东西。当时我就在想:这也太不合理了。明明我知道模型已经可以写出这些代码——不管是做一个网站,还是做个稍微复杂点的 Web 应用都没问题——但缺的是一套合适的基础设施。

所以我就在想:如果我能把这个基础设施搭起来,比如让潜在客户数据自动进数据库,用 React 写代码、自动部署、还能照顾到 SEO,那这整个流程就会变得超级简单。就比如我女朋友自己也可以搞定一个网站开发。

第二个契机是,我当时在以色列一个童子军组织当志愿者,帮他们处理各种系统和后台相关的工作。这个组织很大,成员上万人,软件需求也特别多。但他们内部没有工程师,只能每次都去找外部公司来做。可你知道吗?很多时候,那些公司一张口就是上百万美元的报价,而我心里清楚,那些系统其实很多都可以自己搭出来。

我一直是 Retool 这种工具的忠实粉丝,它们引领了上一波无代码的浪潮。但那些工具其实更像是“低代码”——你还是得懂一些 JavaScript,才能做出稍微复杂一点的交互。

所以我又在想,其实这些组织想要的工具完全可以让 AI 来写,只要你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数据库接好,用户管理搞定,甚至有个 LLM 能在另一个 LLM 上再包一层,构建出真正可用的产品。只要这些基础设施搭好了,用户说出想法,就能直接变成代码。

这两个经历,是我真正开始动手做 Base44 的起点。

在那之前,其实我已经创过一次业。七年前我创办了一家叫 Explorium 的公司,跟 Base44 完全不一样,是一家典型的企业级公司,主要做数据平台,靠自上而下的销售模式推进。那家公司融资味很重,一共拿了 1.3 亿美元,我也做了七年的 CEO。

后来,因为 Explorium 越做越大,我那几年几乎没有再动过手写代码。而编程,其实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事之一。所以我想重新回到那个状态,重新开始构建一些东西,亲自上手。

综合这些,我就想:那就试试吧,做一个我觉得真的有意思的产品。

这次我没有去融资,也不是奔着“占领市场”去的。我很清楚这个领域已经很拥挤了,但我也知道自己有一些独特的视角和做法。当你是抱着“反正没什么可输”的心态去做事时,反而会带来很强的动力。

Base 44 就是这么开始的。老实说,我完全没想到它发展会这么快。

一个人带着 AI 干一家公司的真实体验

Lenny:我很喜欢你没有把功劳都归结为某种天时地利,而是承认这是你亲手推动起来的成果。

首先,你是在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帮你女朋友搭建网站,这是你自己遇到的需求。你不是拍脑袋想“也许这个产品对某些人有用”,而是真的遇到了困难,发现市面上没有一个让你满意的解决方案,于是决定自己动手。

其次,你说你在这个过程中是开心的。这个感觉我觉得也特别重要:你在享受这个过程,而不是觉得它是一种负担。这可能是能坚持做下去的关键之一。

Maor Shlomo:回头看我第一次创办 Explorium 公司的经历。那时候,很多聪明人告诉过我两件事——现在我觉得真的太重要了。

第一,去做你自己也会用的东西。第二,要确保自己一直在做真正喜欢的事。

但说实话,刚听到这两句话的时候,我觉得它们就像是一些陈词滥调。那会儿我想的是:最重要的不就是把生意做起来、提高营收、多签客户吗?哪有时间讲这些理想主义的东西?

可后来我发现,它们其实一点都不空洞。

比如“做你自己会用的产品”这件事,真的能让事情变得简单很多。我在开发 Base44 的同时,其实就在帮我女朋友做她们需要的工具,边做边用。我们之后会聊到,这也是我怎么找到最早一批用户的。

还有“做你热爱的事”,这点我体会也特别深。我在 Explorium 当了七年 CEO,那是一段很棒的经历,经历了很多高潮低谷。但说实话,公司越做越大,我花了挺长时间才意识到,其实我最热爱的还是做产品、把东西做出来、让它不断变得更好,而不是整天管销售、人力资源、运营这些事。

后来我换了一种方式工作,做真正喜欢的事情,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很多。你自然会想更努力去推进它,而不是觉得在“上班”。

Lenny:很多创始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有了一个想法,但找不到合适的联合创始人,这其实挺常见的。像 YC 就一直不太喜欢独立创始人,你能做到现在这个程度,我觉得真的很了不起。

那你在独立创业这件事上,有没有什么经验或者教训可以分享,给那些也在考虑独自起步的人?以及你怎么保持这么高的效率?尤其是作为独立创始人,你是怎么用 AI 来帮自己工作的?

Maor Shlomo:首先,作为一个独立创始人,尤其是自筹资金的那种,这条路并不适合所有人。比如说,如果你要做一家企业级 B2B 公司,那你可能需要雇销售,把钱花在市场营销上,这时候如果你是单枪匹马的行动,就会很难推动,毕竟没人会放心地从一个“独苗”那儿买产品,他们可能会担心你明天就不干了。

但如果你做的是一个面向大众市场、具备病毒传播潜力的产品,那融资与否就没那么关键了。你的重点是做出一个人们愿意自发分享的好产品。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进入所谓的“逃逸速度”(产品-市场契合并快速增长),独立创始人反而会有很大优势。

从财务上讲,如果你不融资、靠自己做出成绩,又实现了盈利,那你的回报很可能会比多数融资的模式更可观。而且,这种方式的压力也小很多。你早上醒来,公司还活着、还赚钱,不用想着下轮融资要见谁,这种感觉真的很好。我之前也融资过,投资人都很棒、也很支持,但说实话,自筹资金的节奏更轻松,也更能保持精力。我越来越意识到,精力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当然,这条路也不全是轻松的。比如说,系统出问题了、服务器挂了,没有运维团队,没有人轮班,什么都得你自己上。有一次我在参加我哥哥的婚礼,还要主持仪式,当时正在拍合照,我的一个在麻省理工的朋友突然打电话来说:“Base44 可能被黑了!”——一堆用户在上面搭应用、存数据,我当时挂完电话,差点崩溃。

我随便找了个借口溜出去,开电脑花了两个小时查问题,那两个小时可能是我人生中最紧张的时刻。结果发现只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调用了一个叫“cryptography”(密码学)的 Node.js 包,跟加密货币没有任何关系。但非技术用户看到“cryptography 出错”的提示,第一反应就是:“我被黑了!”

你会遇到很多这种时刻,问题不是大不大,而是你一个人得扛下所有压力。没有人能帮你分担,没人能说:“你先休息,我来搞定。”不像我之前的公司,有两个联合创始人,大家是好朋友,有事可以互相撑着,就算搞砸了也有人陪你一起。

还有个挑战是优先级。现在 AI 很强,任何人都能快速做出产品,所以你得非常快地迭代、修产品、跑市场、做内容,全都得一个人来。我每天早上都会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今天需要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我该做什么?”——答案总是“我想写代码”。

我热爱写代码,想修个 Bug、加个新功能,我知道有些点子别人还没想到。但有时候我得逼自己去做市场,因为我知道产品留存、转化都不错,真正的瓶颈是增长。这种在“我想做的”和“我必须做的”之间的切换,是很难的。

最后一点是效率。我花了很多时间去优化自己的工作流,写代码、写内容、发推、部署都尽量自动化。比如前端用 Base44,后端用 Vercel,把流程打通,这样才能一个人高效运作。AI 也帮了我很多忙,从开发到市场营销,我都尽可能找工具自动处理,因为对独立创始人来说,时间才是真正的稀缺资源。

Lenny:你平时会用到哪些生产力工具?

Maor Shlomo:我有比较严重的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这有时候挺折磨人的,但如果用对方法,其实也能变成一种“超能力”。所以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一步,是把每天的工作节奏安排得井井有条,保证自己能专注、能进入深度工作状态。

我一直在用一个叫 RescueTime 的自动追踪时间工具,它可以帮我屏蔽掉 Twitter、LinkedIn 这些容易让我分心的网站。但这事其实挺难的,特别是我当时在“公开造产品”,对 Base44 来说效果非常好——可问题是,每次发完内容你就忍不住想去刷一下,看点赞多少、浏览量多少,结果时间就没了。

所以我给自己设了一套系统,只允许使用特定的软件,确保能专注搞深度工作。

Cursor 是我很喜欢的一款工具,一直在用,它不仅在 Base44 的前端开发上帮了大忙,我还用它自己做了很多小应用,来处理我日常工作里的重复操作,比如用户管理、积分系统、内容创作这些。

我还做了一个自己的内容工具,每周一我会写一些内容创意的“草稿点子”,然后这个小工具会把它们整理成符合我语气风格的 LinkedIn 帖子,等我确认之后,它又会自动生成 Twitter 版本。整个流程非常贴合我的工作习惯。

这些工具都是我为自己的工作流程量身打造的,这真的帮了我很多。当然,不一定非得用 Base44,关键是你可以借助 AI 编程,打造一套适合你自己的生产力工具。比如我的内容流程,别人可能觉得复杂或者不必要,但对我来说特别高效。所以能为这个流程定制一个专属工具,真的太值了。

独立创业者如何与资金雄厚的大公司抗衡?

Lenny:我其实更好奇你自筹资金这件事。你面对的可是一群资金雄厚的玩家,比如 Lovable Bolt、Replit、V0、Vercel,还有 Cursor——他们拿到的不是几百万,而是上亿美元。虽然你不一定是正面对着 Cursor 打,但如果当时没有被 Wix 收购,你会考虑融资吗?你觉得靠自筹资金,真有可能和这些资源充足、广为人知的产品同台竞争吗?

Maor Shlomo:Base44 的盈利情况比我一开始预期的好很多。所以即使没被收购,我其实也觉得这个项目是能赚到不少钱的。

我记得我们一开始在 Product Hunt 上的发布简直是个灾难,完全失败。但转机来了:2 月初我开始在“公开场合构建”,然后就突然火了。大概 3 月份开始有了第一笔收入,虽然当时只是几十块、几百块的小钱。可到了 5 月,我的盈利就已经接近 20 万美元了。

所以我觉得,哪怕是靠自己,也还是能跟这些大公司竞争的。虽然体量上小得多,但我注意到,用 Base44 的人会留下来——即使他们原本就用过那些主流的竞品。

当然,挑战也非常现实:要怎么发出跟那些大公司一样大的声音?像其他 AI 编程工具,动不动就搞上百万美元奖金的黑客马拉松,那种增长打法我确实玩不起。所以我得想别的办法来参与竞争。

我们当时搞了一个“为善而行”的黑客马拉松,我觉得非常成功——它不仅成了个很棒的增长引擎,还真的在为这个世界做点事。有 3000 个团队参与,大家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公益应用。

但说到底,我觉得最终决定被收购,部分原因还是因为这个市场变化实在太快了,快到让我措手不及,甚至快过我见过的任何行业。Base44 当时正在快速增长,我也开始意识到——这个工具是真的能帮到人,是真正对生活有影响的。我知道我可能说得有点主观,但我看到用户用它做出来的东西,真的非常棒、非常有创意。

所以我就想,不如拼一把——我们来试试做一个真正全球化的产品,也许可以引领这个新兴的工具类别,也许真的能赢。而我觉得,要做到这点,最靠谱的方式就是跟 Wix 合作。

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之后慢慢聊,但简单说就是——我们在很多层面都很合得来,比如基因相近、客户群也重合、对方向有共识,而且我和他们高层的沟通也很顺。所以对我来说,这次收购不仅在财务上是成功的,更像是一个明确的表态:我们不是只在顺风时才出击,我们要在逆风里也能打出漂亮一仗,哪怕是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

这就是我选择加入 Wix 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Lenny:你这个观点非常有意思。我听到的核心是:其实你完全可以选择保持独立,不靠融资,也能获得不错的收入,做出一家运转良好的公司——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是完全可行的,长期发展如何还不好说。

但作为一位没有融资背景的独立创业者,你依然能在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里,靠着打造人们真正喜欢的产品,获得可观的回报,只要喜欢你产品的人足够多。就算对手拿到了几十亿美元的融资,市场本身也足够大,还是有你的一席之地。

Maor Shlomo:是的,我觉得现在的环境确实有些不一样了。

刚开始那会儿我其实挺焦虑的,心里老想着:我要怎么跟这些大公司竞争?它们是业内增长最快的公司之一,团队强、资金足,资源不断地砸进来。但随着时间推移,我慢慢发现:我其实跟得上节奏,甚至有时候还跑得更快。只是我走的是另一条路线。

而且这一点一直没变。现在的情况确实不同了。哪怕你是一个人,哪怕你只是个小团队,只要你用得好 AI,本质上你就是在带一个 AI 团队在写代码。

我自己已经三个月没碰过 HTML 或 JavaScript,但 Base44 的前端还在持续变化——因为这些代码都是 AI 写的。

所以我认为,只要你能找到一个有趣的切入点,并且行动够快,资金未必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未来,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随着大型语言模型变得越来越强,所谓的“10 倍工程师”将进一步放大影响力,他们会变成“100 倍工程师”,因为他们能驾驭并协调 LLM 帮自己工作。

所以最终决定你是否能赢下一个领域的,不一定是团队规模或融资额度,而是你能不能把这些新工具用到极致。

Lenny:你已经三个月没写过 JavaScript 或 HTML,而这家公司整个生命周期也才半年多,就已经以 8000 万美元,甚至可能更高的价格被收购了。这说明,现在真正重要的,反而是一开始就明确你想解决的问题,擅长发现市场空缺在哪,然后通过分发和市场营销,让别人知道你在做什么,给你一个被选择的机会。

Maor Shlomo:是的,就连分发这件事我现在也还在持续学习。现在的分发方式确实和以前不一样了,某种程度上对独立开发者也更友好。你不一定非得砸大钱去买广告。Base44 在增长上几乎没有花市场预算。我试过花 2000 美元请网红发帖,效果平平;后来又试了几千美元做付费广告,结果也不理想。

最终的增长几乎靠的是公开构建过程。所以连分发这块,其实也变了。

但我发现,如果你对某个领域有独特的见解,就能形成差异化。Base44 的第一个用户是我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他几个月前还是一家餐厅的经理,后来辞职去创办了一家 SaaS 公司,专门帮餐厅管理发票。

这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这是一个本地化的软件产品,也有清晰的分发路径,比如通过他的人脉资源,但同时又来自一个对餐饮行业非常了解的人。从技术角度看,他完全是个外行,跟写代码完全不沾边,但他对行业的理解却很深。

所以我认为,领域专长和独到的视角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然后是分发——它当然难做,但也正是这个环节正在快速变化的地方。

Lenny:我真的很喜欢你没有融资就做到这一切的这点。而且其实你完全可以继续走这条路,靠产品赚钱,过很不错的生活。但这就涉及一个问题了:你的抱负有多大。

我自己也经历过类似的转变。一开始我觉得,我每周写一封 newsletter,日子就能过得很好。但后来我想:为啥不试试做个播客?再做第二个播客?再拓展一些新的方向?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发现,如果一直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情,会变得无聊。而且眼前的这些机会也确实诱人,我觉得自己应该去尝试。

当然,有些人可能会选择不这么做。他们觉得自己状态很好,可以搬去斐济,安静写代码,每年从产品里赚个十万、三十万、五十万美元,日子就很舒服了。但你明显不是这样的人。

对你来说,有更大的目标。一种方式是融很多钱,另一种,就是把公司卖给一个能帮你进一步放大的平台型公司。

Maor Shlomo:我完全理解你说的。而且有意思的是,Base44 其实是我第一次没有试图做一个“史诗级项目”。

我记得我做上一家公司 Explorium 的时候,完全是另一种状态。我很执着于“要在最短时间内筹到最多的钱”。我还记得那时候我在看数据——Explorium 筹到的第一亿美元比 Snowflake 还早。当时我觉得太疯狂了,也太棒了。我做了七年。

但 Base44 完全不同。这是我第一次停下来对自己说:“你知道吗?我只想回到我真正喜欢的事情上——做产品。”我当时不在乎这个产品能不能赢一个市场,不在乎它能不能变得特别大。

我还记得那时候,我和我女朋友从亚洲旅行回来,在飞机上我跟她说:“你知道吗?如果我们能做到 150 万美元的年经常性收入,我们就去买辆好车。”我已经不记得为什么是 150 万这个数字了。结果四周后我们就做到了。

这是我第一次不去追求“做最大”,而是去做一些我真的喜欢、会让我兴奋的东西。就只是想构建一个自己愿意投入时间去做的产品。

但随着它越来越成功,我也开始意识到,这个东西真的能帮助到别人,真的能产生积极影响。那一刻你就会想:“好吧,那我们就全力以赴吧。”

我们开始认真考虑规模化,开始思考如何进入“更大的游戏”。

Lenny: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观察:很多最好的点子,其实不是来自于给自己施加很大的压力去“创造伟大的东西”,反而是来自于顺着兴趣走,顺着那个你真正在意、觉得有意思的想法去探索。很多特别成功、特别有影响力的产品,往往就是这样自然产生的。我非常喜欢这种方式。

从零到 40 万的用户,是怎么来的?

Lenny:Base44 是怎么从零开始获得用户的。具体来说,前 10 个用户你是怎么拿到的?前 100 个呢?再到前 1000 个?你用了哪些策略、哪些“杠杆”?

Maor Shlomo:说实话,就是请我身边关系特别好的人来试用。我真没什么高招,当然可能有别的办法,但对我来说,那时我是第一次做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对 B2C 完全是新手。

所以起初就是三个最亲密的朋友。其中两个当时失业了,我就鼓励他们:“要不要试试看,做点 SaaS 的东西?”然后我设法让他们每隔一天就来找我,坐在一起,他们用工具,我看着他们操作——工具一出问题,我就查日志,回到电脑前修 Bug,再上线。就这么循环。

我知道有些人运气好,可能能找到一套方法,不断带来 10 个、100 个、1000 个用户,然后自然滚起来。但我当时把它看成是一个个的里程碑。

在我确认用户真正“喜欢”产品之前,我不会做任何扩大推广的动作。而我判断他们是否喜欢的方式,也不是看他们说了什么,而是看他们有没有主动去分享。哪怕产品还有很多问题,只要他们愿意推荐,那就说明产品在他们眼里已经有价值了。

我基本没在市场推广上做投入,直到这种“自发分享”的迹象出现。比如最开始那几个用户,都是我的朋友。但当第 11 个、第 12 个用户出现,而且我不认识他们,那就是信号了。

这时我才开始思考:可以尝试对外发布了,可以看看有没有更多人愿意用它。因为如果你在产品还没准备好的时候就推向市场,那其实是在浪费时间和资源。你会陷入一种“旋转门”的局面——用户来了又走,没法留下来。除非你有很多钱可以砸广告,否则真的很难。而我知道我不想那么做。我想构建一个从一开始就能盈利的产品,不想靠烧钱堆起来。

所以我知道它必须靠“病毒性”增长。后来有一天,我真的看到了这个迹象——开始有人转发、推荐。我就尝试在 Product Hunt 上做了一次发布,结果非常失败,完全没人关注。

但事后回想,我一点都不觉得遗憾。很多人把产品发布当成决定成败的关键时刻,但对我来说,它只是一个工具,是我获取接下来 30 个、50 个用户的手段。实际上,我第一次发布带来了大概 50 个新用户,还有了第一个付费用户。

那感觉真的很神奇。毕竟我之前做的是企业服务,哪里见过这种——有人看了你的网站,没跟你聊、没砍价,直接就付钱的?

当然,说实话,那位用户几个小时后就流失了——当时产品确实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从那之后,我开始看到缓慢的增长:前 50 个用户中,可能有 20 个流失,剩下的 30 个开始把它推荐给其他人。

我也试过各种传统的市场手段,比如请网红、买广告,效果都不理想。后来是我的一个朋友给我提了个建议。他说:“你一个人做这个项目很酷啊,而且你没走常规融资路线,为什么不把这个过程公开分享出来呢?”

他说得对。我的目标用户是“构建者”——那些正在尝试自己动手做产品的人。所以我开始在 LinkedIn 上记录我的构建过程。

我记得那时看到过“公开构建”这个概念,觉得挺有意思。而 Base44 和这个思路非常契合:构建者看构建者的故事,很自然就能产生共鸣。

更重要的是,我发现 Base44 的用户社区非常特别。大家真的非常热情、反馈非常多,改进节奏也因此变得更快。

你知道那种感觉:用户还没等你上线新功能,就开始催你。他们会写下很多鼓励的话。还有人跟我说,“你改变了我的生活”。他们原本有很多想法,一直想动手做点什么,但之前缺乏资源、不会写代码,也请不起开发者。Base44 给了他们实现这些想法的工具。

还有一件事也起了很大作用:我注意到很多用户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他们用 Base44 做出来的项目。有人甚至问我,“你到底给了这些人多少钱,让他们写这么多推广贴?”我说,“我真没给钱。”

后来我就顺势在 Base44 里搞了个小激励项目:只要你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你构建应用的过程,甚至不一定非得提 Base44,我们就给你一些额外积分,用于兑换构建资源。这些策略——公开构建和积分激励——成为了我们增长的两个关键抓手。

这就是 Base44 的早期增长故事。

Lenny:你当时的产品大概有多少用户了?

Maor Shlomo:我记得那段时间大概持续了一周左右。最开始每天有 20 个新用户,结果一周后,突然就变成了每天有 4000 个新用户涌入,产品几乎要崩掉了,扩展变得非常困难。

很多事情我都是边做边学,比如我本身不是运维出身,根本不知道怎么扩展数据库,也不知道一个虚拟 CPU 在扩展时会突然“咬你一口”。另外,为了节省成本,我们一开始尽量用所有能用的免费资源,但当你一旦要开始扩展,这些选择就会变得非常糟糕。

所以可以说,是从我开始公开分享后,用户增长到了几千人。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的积分系统开始真正发挥作用。

Lenny:听起来这几乎就是你整个项目的增长轨迹了。我简单总结一下:你从一开始就是为“具体的人”构建产品——先是为你自己、你女朋友、童子军项目,然后是那三个朋友,甚至现场看着他们使用。这点特别有意思,因为大家常听到的建议是“去找有痛点的用户、找到市场需求”,但你几乎是反其道而行之。你说的是:“来,用用我的产品,帮我个忙,试试看,然后告诉我该怎么改。”

Maor Shlomo:确实如此。我不知道是不是整个范式正在改变,但有些理念我并不太信,比如 MVP(最小可行产品)这个概念。

现在构建软件变得太容易了,门槛很低,大家尝试新产品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却越来越短。所以,如果你做的东西一开始就不好用,别人根本不会多看一眼。

所以我的建议是——找一些“欠你人情”的朋友(笑),或者至少愿意在你产品还不成熟的时候陪你试的人,为他们量身构建,亲自到场。

我记得即使产品用户已经超过两万、五万甚至十万,我们依然很难收集到真正有效的反馈。所以我每周会把二三十个人拉到一个房间里,像是小型焦点小组或黑客马拉松。每隔一周组织一次,目的就是获取真实的用户反馈。

说到底,这和我最开始只有三五个用户时的做法是一样的——直接面对用户,为他们构建。这些人可以来自各种背景,但关键在于他们“想做什么”。

这也引出了我对另一个常见理念的保留:很多人强调你要有一个明确的 ICP(理想客户画像)。我不完全同意。与其定义一个具体的“人设”,不如关注这些用户真正想做的事。只要他们的目标一致,背景其实没那么重要。比如,他们可能背景完全不同,但都想“构建一个工具”,这才是关键。

Lenny:为什么你觉得做“公开构建”能引发共鸣?是因为你构建的工具刚好是“用来构建的工具”,它本身就适合讲故事?还是因为你已经在以色列的科技圈有一定基础,有一个小社区在关注你?或者你觉得还有哪些因素,能帮助那些也想通过公开构建获得关注和增长的人?

Maor Shlomo:首先要说明一点,其实在这之前,我在 LinkedIn 上就积累了一些人脉,虽然称不上“受众”,但确实有不少联系人。所以一切都是从 LinkedIn 开始的。你刚才提到了,现在因为被收购的事传开了,我在各个平台都获得了不少关注,但起点还是 LinkedIn。

我之前是 Explorium 公司的 CEO,这也让我的人脉圈里已经有一些关注我的人。所以我想说的是,如果你要在公开场合构建并分享,某种程度上你需要在某个渠道上“下注”。

我几周前刚和一个朋友聊过这个话题,公开构建确实是个好方式,其他渠道也可能有效,但你最终得选一个真正有成效的,并持续深耕。如果你每周都在发帖,却始终只有五个点赞,很可能情况不会突然好转。

我也尝试了很多方法,比如找网红带流量,但没有成功。后来我决定聚焦在找到一个真正有效的渠道。于是我在公开构建的过程中,尽量保持真实、坦诚地分享。不光是成果,还有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失败。我不是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也不打算伪装成那种“指标惊人、增长飞快”的形象。我只是实事求是地记录好、坏,甚至是最糟糕的部分,并分享一路上的经验教训。

当然,这种方式是针对我的受众来说有效的——我的受众是开发者和产品构建者。我不确定它是否适用于其他产品类别。但我尽可能地分享真实的内容,从技术栈优化 LLM,到一些情绪体验、增长情况等等。人们喜欢看数字和图表,所以我也会分享这些。

即使是在内容发布之前,我也会找一些我知道是目标用户的朋友提前看看这篇帖子,问他们觉得有没有价值、有趣吗?这其实和发布一个产品没什么区别。

Lenny:你之前积累的人脉网络,有大概的规模吗?

Maor Shlomo:我不觉得那个网络有多大。一开始大概是几千个联系人吧。现在已经涨到几万了。但一开始,就是通过这些人脉开始出现一些互动。一旦你决定把某个渠道当成主要发力点,并持续投入,就会逐渐看到结果。

Lenny:这确实很重要。不是所有平台都要做,而是选一个平台,然后把它做到极致,而不是分散精力去做 Twitter、Instagram 等等。

Maor Shlomo:没错。到现在我还是觉得在 Twitter 上发帖对我来说并不划算。我当时看到 LinkedIn 上效果不错,就想试试把同样的内容放到 Twitter 上。虽然现在我的 Twitter 粉丝也多了一些,但效果一直不太理想,投入产出比远远不如 LinkedIn。

当然,不同创始人、不同产品适合的渠道会不同。有的人可能适合在 Reddit 发帖,也有人可能适合写 Substack。但对我来说,一旦发现 LinkedIn 有效果,就要坚定投入,加倍、三倍地投入,把它做好。不要在早期阶段就想着面面俱到,至少对我来说那是行不通的。

Lenny:我在传统增长策略中也常看到类似的情况,无论是 SEO、广告投放、销售、病毒传播还是口碑,通常一家公司的增长主要是靠其中一条渠道驱动的。对你来说,LinkedIn 就是那个主要渠道。

你提到的积分机制也很有意思,是个挺聪明的策略:鼓励用户分享他们用 Base 44 构建的内容,然后他们就能获得积分来构建更多。我之前从没见过类似的做法。具体是怎么操作的?他们是发截图,还是怎么做的?

Maor Shlomo:一开始很简单,用户直接发邮件给我就行。我会记录下来,手动给他们打积分。顺便说一句,“用户支持”这个话题可以聊几个小时,特别是当你是一个人负责所有事情的时候,怎么处理支持请求,是个大问题。

当时流程就是用户写个帖子,把链接发给我,我收到后就手动添加积分。后来用户越来越多,我实在忙不过来了,就把这个流程做了自动化。因为无法直接接入社交媒体 API,所以我就让用户把帖子链接发给我,我来验证和发放积分。

Lenny:从开发 Base44 开始,你独立运营了多久?这六个月的过程中,你是什么时候开始雇人的?第一个、第二个员工又是什么时候加入的?

Maor Shlomo:第一个人是在两个月前加入的,也就是收购前大约一个半月。所以大部分时间,其实都是我一个人在干。

我记得他刚加入时,我已经隐约感觉收购的事八成会成。等确定这事真的在推进了,我就开始想:如果接下来几年要认真把这个产品做大,那就得招最强的人一起做。这已经不再是“做点有趣的东西、顺便赚点钱”那么简单,而是时候认真下注,做一件真正有规模的事了。也正因如此,我开始找那些熟悉、信得过的人加入,着手构建一个强大的团队。

这其实也和这次收购的结构有关。我不能透露太多细节,但大家知道的那 8000 万美元只是初始支付,后面还有一部分是对赌激励。这样的设计让我觉得这是一笔真正的“双赢”交易。因为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回报其实在后面。所以我既有财务上的动力,也真心希望把它做得更好更大。

也正是在收购前一个月,我开始慢慢扩张团队。那时 Base 44 的盈利能力已经显现,我也终于能负担得起请更多人了。

Lenny:你招的第一个人是工程师吗?他主要负责什么?

Maor Shlomo:其实是产品人,一个偏产品经理的角色。他是我认识很久、非常熟悉的人,属于多面手。他能读大型语言模型的日志,发现问题、改提示,写 Python 脚本分析数据,甚至能动手做产品里的分析功能。换句话说,是个技术型产品人,能胜任很多角色。创业初期,你就特别需要这样的人。

我记得有一天我对他说:“嘿,Yov,现在你负责增长。”

他说:“我从没做过增长啊。”

我说:“那没关系,从现在开始你就是了。去试试新的渠道、新的策略。”

你希望第一个加入你的人,是那种可以什么都能干一点、能灵活应对各种变化的合作者。

Lenny:在“增长”这件事,你也试过在 Product Hunt 上发布,早期效果一般,但后来非常成功。那次“搞崩 Product Hunt 算法”的发布,到底带来了多少用户?是不是一下子涌进来很多人?

Maor Shlomo:问题是发展得太快了,我当时压根没来得及给 Base44 加上像样的数据分析系统。所以老实说,我不太确定到底来了多少用户。但我记得很清楚的一点是——Base44 的社区实在太厉害了,是我见过最有凝聚力的社区之一。大家都在圈子里互相转发、传播,看到我们要发布产品,气氛就像是:“冲啊,把 Base44 送上天!”

结果第二天我一醒来一看,Base44 竟然没排进前十。我当时心想:这不对啊?中午的时候,肯定已经有上千人投票了才对,怎么可能前十都进不了?我刷 LinkedIn,看到很多人都在发“快去投 Base44 一票”的帖子,远比实际投票数要多。我真的搞不懂怎么回事。

后来,有个社区成员主动联系了 Product Hunt 的支持团队,说:“你们的算法可能出问题了。”他们查了一下,还真发现问题了,立刻修复了算法。之后我们直接冲到了第一名,领先第二名整整 500 票。我从没见过这种场面,社区的力量真的太震撼了。

Lenny:这些社区都是在哪儿组织的?你是怎么管理这个社区的?是在 WhatsApp 上吗?

Maor Shlomo:对,WhatsApp 出人意料地好用,尤其是在早期获取用户反馈时。当然,从社区运营的角度来说,它不是特别可扩展。人太多了,什么一千、两千、五千人,很快就超了上限,我都记不清 WhatsApp 的上限是多少了。但它一直是我们早期获取第一手产品反馈的关键工具。有 Bug、有卡顿,用户会第一时间告诉我。

当然,后来我们就换了更适合规模化运营的方案,比如 Discord、Reddit。产品更新则通过邮件发给用户。

Lenny:我看到你还尝试过几个非常不一样的增长方式。你说你举办了一场黑客马拉松,这在你这个规模的公司里挺少见的,影响似乎也不小。你还做了一些合作项目。能讲讲这些合作是怎么运作的吗?对 Base44 带来了什么?

Maor Shlomo:有一个我特别喜欢的点是: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用 Base44 去做一些真正有意义、有积极影响的事。AI 编程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一旦你让构建软件变得低门槛、可规模化,它带来的影响也能被放大。

非营利组织可以自己构建工具;教育领域、其他以前预算有限、回报率低的领域也开始出现很多新应用。只要你把门槛降下来,就会有很多创造发生。

所以,当时我们大概有五千到一万用户吧,我就想:不如办个黑客马拉松,让大家来用 Base44 做“为世界带来正面影响”的项目。我手头没什么预算,就干脆说:“奖金 5000 美元,全开放给所有人。”

Lenny:这 5000 美元是你自己出的?

Maor Shlomo:对,是我从 Base44 的收入里拿出来的。

结果活动一下子就火了,很多团队报名,最后有 3000 多个团队参加。可能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公益黑客马拉松了吧。

活动开始后,社交媒体也开始热了起来。突然,我收到了很多赞助请求——像亚马逊谷歌、MongoDB、德勤这样的公司,一个接一个来支持这个项目,真的非常惊喜。这些公司还在全球范围开放了他们的办公室,供团队现场使用,奖金自然也随着水涨船高。

这大概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有意义的时刻之一。很多团队做出了非常感人的项目。比如,有个人做了一个帮他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祖母记住家人的应用——通过照片和名字进行互动,像个小游戏一样。还有很多类似的创意和应用,既温暖又实用,影响深远。

Lenny:是否还有其他对增长特别有效的方法?

Maor Shlomo:最后想补充的一点,其实很多人都谈到过:速度最终会成为一个增长引擎。

公开构建的一个关键是发布人们感兴趣的内容。我们之前开玩笑说过这点,但它确实成立。人们喜欢图表,喜欢数据。他们因此会对项目产生感情,比如:“我想看看下周利润是多少”、“它这周又亏了多少?”、“他会怎么优化?”——这些都会让人产生持续关注。

我觉得“速度”在某种程度上也有类似作用:如果你的产品迭代得足够快,几乎每两天就有新功能上线,用户也会产生期待和投入感。我记得有人在我发布的帖子下评论说:“它进展太快了,我现在就得试一试。”

速度真的能解决很多问题。在我运营 Base44 时,大部分的思考都是围绕“我们怎么才能更快?”这不仅能帮你解决产品问题,甚至还能化解一些营销上的挑战。前提是你得聪明地把每一次更新都当成一次小型发布。这确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增长策略。

Claude、Gemini 是 Base44 的重要技术栈

Lenny:很多创始人在创建项目时都会纠结:该用什么技术?怎样才能快速行动?你能不能详细讲讲你用来构建 Base44 的工具和基础设施?

Maor Shlomo:我用的 Render.com( PaaS 供应商)。讲真的,我没有拿过他们的钱,也没投他们的公司,我甚至没和他们的高管聊过。但老实说,用起来太爽了。

在我之前的公司,我们有一个庞大的 DevOps 团队专门负责上线流程。而 Render 就像是构建在 AWS 之上的云平台,提供了一套非常简单、易用的流程,用来部署和扩展 Web 应用。

Lenny:就是 Render 本身?没什么特别定制的版本?

Maor Shlomo:对,就是 Render.com。它基本负责我们所有基础设施相关的事情,比如网站、平台、本地应用的部署。因为 Base44 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用户应用和平台需要隔离,平台又要和网站隔离,整体架构比较独立清晰。

MongoDB 也很好用,尤其是在 AI 编程这类场景下。数据结构经常变化,而 LLM 有时候并不能准确理解用户意图,所以数据结构需要灵活调整,这时候 MongoDB 就很适合。

还有 Cursor,我也花了不少时间(大概 20%-30%)在优化整个代码库,以让它更适配大型语言模型。顺便说一句,这套理念我也在 Base44 中实践了——我一直有个目标,就是尽可能减少 LLM 生成代码的量。

我的思路是这样的:当你要实现一个功能时,理想状态是整个功能都能由 LLM 完成,但实际生成的代码尽量少。因为如果 LLM 要从零开始写一个功能,容易出错,也更容易被上下文信息干扰。你一旦问后续问题,它得记得太多东西。

所以我构建了一套高度抽象、带有明确框架主张的基础设施。它负责处理一整套事情:从增删改查,到认证和数据库对接等。这样,当你调用 LLM 来实现某个功能时,它只需要生成非常少的代码就能完成任务。

Base44 的架构也是如此:我会为 LLM 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和 SDK,它依然能写完整功能,但生成的 token 非常少。

还有一点可能比较有争议的看法:我觉得在和 LLM 协作时,应该避免使用 TypeScript,尽量用纯 JavaScript 配合 JSX。LLM 在写这类代码时更顺手。Base44 的前端平台就是基于 JSX 构建的,不用 TypeScript。这也是我过去几个月没有写过一行 HTML 或 JavaScript 的原因之一——AI 做得很好。

另一个可能值得一提的点是:现在很多新应用本质上是围绕 LLM 构建的。所以在 Base44 中,我给不同的任务配备了不同的大模型组合。

比如 Claude 4 在处理初始提示、从零开始构建应用时表现特别好,界面设计也很棒。而当你遇到复杂问题、需要深入逻辑或者 Claude 卡在一个 Bug 循环里时,Gemini 就非常有用。

所以我搭建了一套模型路由系统,用于分析用户输入并判断使用哪个模型最合适。我觉得这个系统效果很好。

Lenny:你这个模型路由是在 Cursor 里实现的吗?还是在 Base44 中根据用户的操作动态判断?

Maor Shlomo:是在 Base44 里实现的。我觉得 Cursor 好像还没有类似功能,或者也许有某种自动模式,但我的模型路由是在 Base44 内部完成的。当用户发出请求时,我们会先分析他的意图,再决定使用哪种语言模型。

Lenny:所以你用的主要是 Claude 和 Gemini?

Maor Shlomo:对,Base44、Cursor 等其他 AI 编程工具,其实都是采用类似的范式。

也许不该用“范式”这个词,但基本思路是这样的:你有强力模型(比如 Claude 4 或 Gemini)来生成高层次的方案,比如修改文件的哪一部分、实现什么功能,不是每次都要写整个文件。

然后再用一些更轻量、更快的小模型,比如 OpenAI mini 或者 Flash 系列,来完成“打补丁”这类任务,只写关键的代码块。这套流程非常通用,也非常高效。

Lenny:我想问一个非常具体、方向完全不同的问题,一个关于产品的问题:激活,也就是让用户体验到“啊哈时刻”。这通常被认为是留存的核心,你在这方面有什么心得吗?有没有做过哪些特别有效的尝试,让用户很快看到 Base44 的价值,从而愿意留下来、开始使用甚至分享?

Maor Shlomo:这其实有个很有趣、甚至有点反直觉的发现。我们总是想着要为用户打造“最好的”产品,但有时候,这和让用户尽快体验到“啊哈时刻”之间是存在冲突的。

一开始,尤其是在 Base44 的早期阶段,在真正生成应用之前,我会先让大型语言模型给用户生成一个用户流程,就像一个产品需求文档(PRD),但是以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的方式呈现。它会展示一个简化的产品原型,比如:你创建了一个任务,然后也许还想添加文件等内容。等用户确认无误之后,再去生成应用。

从产品角度看,这样的流程是合理的,能帮助生成更契合需求的应用。但问题在于——这种方式虽然正确,却会拖慢用户抵达“啊哈时刻”的速度。这个功能我后来砍掉了,因为我发现它虽然带来了更好的产品质量,但降低了用户的转化率。惊喜感会被中间的步骤稀释掉。

我认为,在 AI 编程领域,至少对 Base44 来说,那个关键的“啊哈时刻”是——“哇,它真的理解我了”,而且你能立刻看到结果。如果这个过程被流程打断,惊喜感就会减弱。

所以我学到的一个教训是:尽可能缩短用户与“啊哈”时刻之间的距离。虽然这有时候意味着你得放弃一些对产品质量的坚持,但只要代价不是太大,它是值得的。尤其是在 B2C 场景下,用户注意力非常短暂,你必须在一两分钟内让他们看到价值。之后你再慢慢引导他们接触更多功能,把产品逐步打磨成真正适合他们的样子。

8000 万美元收购,成交!

Lenny:最后一个话题,我想聊聊收购。对很多创始人来说,这就像终极梦想——“天哪,我把公司卖掉了,赚了几百万美元”。但现实其实往往是紧张、忙碌、混乱的。更重要的是,收购之后真正的工作才刚刚开始,而不是“拍拍屁股走人”。所以我特别想知道:这次收购的对话,是怎么开始的?

Maor Shlomo:是 Wix 主动联系了我。当时社区里有不少朋友在发帖说,“Wix 应该在 Base44 做大之前就收购它”,类似这种观点。虽然我们并不直接竞争,但很明显,这两家公司在方向上存在关联。

Lenny:为什么大家会推荐 Wix 呢?你们之间有什么特别的联系吗?

Maor Shlomo:一方面是因为大家都在以色列,这里的创业生态圈就那么大。

Lenny:懂了。而且人们也确实会用 Base44 来搭网站。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的确有重合。Wix 是个很棒的网站构建工具,但它和大语言模型的底层方法还是不一样的。现在看来,它也确实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Maor Shlomo:是的。我当时去了 Wix,见了他们的管理团队,大家都特别友好。我记得很清楚,CEO Avishai 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大家都在说我们应该收购你,这事至少值得聊聊。我们是来帮忙的。”

一开始我们并没有直接奔着收购去,而是聊聊合作的可能性。Avishai 是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创业者,尤其在以色列帮助过很多 B2C 创始人。我记得我们见了几次,通常是在晚上,一边吃牛排一边聊“怎么发展 Base44”。当时的语境更像是请教建议,而不是正式谈判。

后来我们逐渐发现,彼此之间的化学反应很好——无论是我和他,还是我和整个团队。我觉得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尤其是当收购对象是一个独立开发者或者一个很小的团队时,买方和创始人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可能比你有多少用户或年营收更重要。因为最终,大家是在一起共事,而不是单纯买个产品。

我们当时确实有在纠结:我到底要不要加入 Wix?最后做出决定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跟这帮人一起工作,应该会挺有意思。我真的相信,成为一个有趣、有吸引力、别人愿意合作的人,是非常重要的资本。特别是当你不是一家五百人规模的大公司时,别人收购的不只是你的业务,更是你本人。如果你是个势头不错的小团队,这种人和人之间的化学反应就尤为重要。

而在这种谈判中,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你对“不被收购”这条路也完全 OK。听起来有点奇怪,但就像在约会——第一次见面时你不想表现得太热情,不然反而容易弄巧成拙。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能成当然好,不能成也无妨,反正也挺有趣的。

最后还有一个点我觉得值得分享:我对这次交易的结构非常满意,尤其是盈利对赌这部分。它让我对这个项目未来几年的发展仍有强烈的个人投入。虽然收购已经完成,但我每天依然会全力投入。这比起卖掉公司后拍拍屁股走人、几年后逐渐脱离,感觉要好很多。

Lenny:我特别喜欢你刚才说“交易”那部分——如果顺利,那真的可能是一笔能让人一夜暴富的事,当然我不知道具体条款,但听起来确实挺震撼的。我想问下,咱们之前聊过,这个故事还有个戏剧性的插曲:你准备签协议的那天,伊朗战争几乎爆发了?这是什么情况,能讲讲吗?

Maor Shlomo:那段经历真的挺难忘的。整个过程中我其实一直尽量让自己保持冷静,没太紧张,但说到底,这是一笔对我来说意义巨大的交易——它可能会彻底改变我的生活,甚至影响到我孩子的未来。

当我们开始这个过程时,我们希望它能快一点。Base 44 本身没什么历史包袱,也没有法律纠纷,结构也简单,尽职调查也很顺利。

我们告诉合作的两家律师事务所:无论如何,我们一定要在周四晚上签字,别磨蹭,就照这个时间节点走。

终于到了周四深夜,大概凌晨两点,所有条款也基本谈妥了,一些小细节我们也不纠结了,律师那边也都准备就绪。我心想,太好了,咱们赶紧把合同发出去签了吧。我们可是说好的“周四晚上签”。

但这时律师却说:“我们都同意了没错,但还有点措辞想再调整一下。我们现在太累了,今天不处理了,明天早上起来再搞。”

我当时也只能接受,想着睡一觉明早继续。

结果,凌晨四点我醒来,手机上跳出一条消息——和伊朗战争爆发了。

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简直不敢相信,心想:这交易不会要黄了吧?完全没想到会碰上这种事,太戏剧性了。

不过幸运的是,第二天一切还是照常进行,我们按计划签了协议。

就像我之前说的,那真的是我人生中最不平凡、最不“无聊”的一个月。

Lenny:这个故事太精彩了,细节里全是惊喜。你还有什么想和听众分享的吗?或者能不能给那些正在创业、或刚刚踏上创业之路的创始人一点建议?

Maor Shlomo:借助这个基础,我想先感谢一下 Base 44 的社区——如果有人在听,非常感谢你们。这个社区一直特别支持我。很多时候我会想:我到底做对了什么,才换来大家这样的信任?我其实很难说清楚。所以真的非常感激你们,也希望我能继续把产品做好,不辜负大家。

如果要说点建议,那就是:尽量把至少一半的时间,花在你真正喜欢、也真正擅长的事情上。市面上有很多模型、图表在讲“你擅长什么”、“你喜欢做什么”、“什么事情能给你带来能量”,等等。我的体会是,那些让你既有成就感又觉得有趣的事,才是能支撑你一直走下去的动力来源。

每份工作里总有一些你不那么喜欢的部分,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你能把自己尽可能多地放在那个“天赋区”里——也就是你做得好又喜欢做的事情,那就很关键。

这段时间我接触了不少很棒的创业者,尤其是在以色列这个生态圈,比如像 Wix、Monday.com、Eto 这样的上市公司。他们的 CEO 要处理很多复杂事务、后勤、管理,甚至是官僚流程。但你会发现,他们仍然会把大量时间用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事上,比如产品设计、打造市场引擎等等。这真的很重要。

还有一个老生常谈但依然很真诚的建议:现在是一个非常适合“动手做点什么”的时机。这可能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去尝试构建一些你真正在乎、真正热爱的东西。

我觉得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甚至可能比互联网革命还要深远。构建工具越来越普及,做出好产品的门槛也在下降。所以,如果你有想法,就去做吧。就算最后它没有彻底改变人生,至少你不会留下遗憾。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