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IPO生死局:亿纬锂能的资本突围战

蓝鲸财经
22 Jul

作者 | 创业最前线 魏帅

动力电池行业硝烟再起。

“A+H”股的动力电池企业又添了新玩家。继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之后,“行业老二”亿纬锂能正式吹响赴港IPO号角。

这家磷酸铁锂与三元锂技术并重的电池商,正全力转向海外市场。但在这场庞大的产能军备赛中,即便是亿纬锂能,也深感资金链紧绷。

近五年公司完成数轮百亿级融资,真金白银砸向产能竞赛。产能飙升的代价却是资产负债率长期高企,持续造血能力存疑。

而招股书显示,过去三年,公司营收持续增长的同时,净亏损却逐年扩大,2024年一季度毛利率跌至行业低位。

此时冲刺港股,补血意图不言而喻。

残酷的现实是,市场早已被巨头分食殆尽。今年前五个月,宁德时代比亚迪合计吃下超六成分额。据SNE Research统计数据,2024年亿纬锂能装机量位居国内厂商的第五位,全球厂商排名第九位,市占率仅为2.3%左右。寡头垄断格局下,二三线厂商的差距微乎其微,稍有不慎即跌出前十。

技术同质化、产能过剩的阴影挥之不去。亿纬需要回答:如何在巨头夹缝中建立独有壁垒?是靠快充技术突围,还是在储能赛道深耕?海外扩产能否带来真正的利润空间?

答案仍待时间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动力电池行业已步入存量绞杀阶段。靠融资续命、以规模换市场的逻辑正遭遇挑战。

当潮水退去,唯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命脉与稳定盈利模式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

1、市占率滑至第5位,仍在扩产

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的供应商中,竞争最为激烈的非动力电池莫属。

这个一下跑出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个巨头的行业,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快速攀升,市场规模仍旧不断扩大中。

这无疑给予了二线电池厂商们机会。

在产业发展的快车下,亿纬锂能正悄然将战略触角伸向更远的海域。

(图 / 亿纬锂能官网)

这家2001年成立于广东惠州、以消费电池起家的企业,如今已经成为动力电池的头部企业。

SNE Research机构数据显示,2024年亿纬锂能动力电池装机量为20.3GWh,位居全球动力电池榜单第9位,在中国企业中排名第5位,市占率为2.3%。

但相比以往,亿纬锂能的坐席位次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3年,亿纬锂能的动力电池装车量约17.26GWh,市场份额4.45%,位列全国第4位,仅次于宁德时代、比亚迪和中创新航。

今年1-5月,亿纬锂能在全球市场动力电池装机量榜单中仍在第9位徘徊,以10.8GWh的装机量、2.7%的市场份额,位列国内企业的第5位。

一个明显的变化便是,亿纬锂能的市场份额正在市场的挤压下出现下滑态势。

数据显示,2024年亿纬锂能实现营收收入486.15亿元,同比下降0.35%;归母净利润实现40.76亿元,同比微增0.63%。

而从长期来看,2022年到2024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36.7亿元、45.2亿元及42.2亿元,对应净利率分别为10.1%、9.3%和8.7%,出现了净利小幅波动的情况。

毛利率方面,亿纬锂能毛利实现稳步增长,至2024年提升至17.4%。但对比行业头部企业来看,似乎有点不够看。

2024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系统业务毛利率达到23.94%,公司整体毛利率为24.44%。

某种程度上,动力电池行业的产业红利,更多的集中在头部企业、一线厂商的手中。“规模为王,是动力电池行业现阶段最关键的成长因素。”据行业人士透露,如今动力电池产业的技术壁垒并不高,很难形成强力的技术壁垒,这时候就考验规模效应下的降本效果。

产能,也就成了如今动力电池厂商尤其是二线厂商的布局关键。招股书显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亿纬锂能在全球共拥有八个生产基地和两个在建基地。

但据亿纬锂能方面的信息,公司动力和储能电池的产能利用率从2022年的92.8%降至2023年的72.9%,并进一步降至2024年的69.2%。

本次赴港IPO的募资金额,亿纬锂能也计划用于扩充产能,包括为公司匈牙利生产基地的持续建设及马来西亚生产基地第三期建设提供部分资金。

而据资料显示,亿纬锂能的匈牙利基地规划年产能达30GWh,这一个基地的规划产能就已经超过了其去年的出货量;而马来西亚项目第三期的规划年产能也达到38GWh,计划生产储能电池。

如今,恰逢全球新能源政策窗口期闭合前的关键时点。欧盟碳关税法案即将实施,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补贴细则持续收紧,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亿纬锂能选择此刻冲刺港股,意在政策倒逼下,加速推进本地化生产布局。

亿纬锂能CFO此前在路演中坦言:“只有拿到港股这张入场券,才能在海外建厂时获得低成本融资支持。”

2、数轮融资“烧”出来的市场

在动力电池行业的扩张游戏里,亿纬锂能的节奏堪称激进。据“创业最前线”梳理,其目前的规划总产能超过300GWh。

6月27日,亿纬锂能公告称,计划在马来西亚投资建设新型储能电池项目,据其计划,该项目投资预算不超过86.54亿元,项目建设期不超过2.5年。

这也是亿纬锂能全球战略进一步深化的关键落子。

相比于国内“拼刺刀”式的市场争夺,海外市场堪称净土,也是业务订单增长的新锚点。

在全球化的布局上,亿纬锂能可以说是相当舍得“砸钱”。从2020年至今,其融资公告几乎每隔半年便会出现在资本视野——7轮融资、超260亿元募资额,这样的频率在同赛道企业中并不多见。

Wind数据显示,2009年上市后,亿纬锂能通过定向增发、中期票据和可转债的形式在二级市场进行了6次融资,直接融资超204亿元,以补充资金缺口。期间,以借款形式存在的间接融资高达272亿元。

资金的流向倒是清晰可见:匈牙利基地的智能化产线要投,北美墨西哥工厂的土地要买,大圆柱4680电池的中试线要建,甚至连钠离子电池的研发实验室都在扩容。

在业务方面,不同于其他厂商对于单一技术路线和产品的押注,亿纬锂能几乎在电池的各个赛道都有布局,除了大圆柱4680电池外,如今市场火热的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也都成为亿纬锂能投入的方向。

此外,亿纬锂能还坚持致力于产业链的整合,通过收购、合资等多种方式,将业务线的锂矿、隔膜、电解液、正负极材料等电池产业材料串联,是行业内少有的一体化布局公司,布局深度仅次于宁德时代。

这种重资产模式下带来的必然后果,就是折旧费用的增加和庞大的现金流需求。

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固定资产同比增加39.41%,但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产能利用率仅69.2%,低于行业平均75%的水平。大量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后,折旧费用增长。

在此次赴港融资前,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亿纬锂能货币资金余额为134.35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余额为45亿元。

更值得警惕的是资产负债率的居高不下。报告期内,亿纬锂能的资产负债率常年在60%左右。2025年一季度,亿纬锂能资产负债率为61.98%,所属行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50.99%,高出行业均值近11%。

与此同时,行业技术迭代的速度,正在稀释亿纬锂能前期巨额投入的边际效益。

尽管亿纬锂能的4680大圆柱电池良品率突破90%,但宁德时代同期推出的“麒麟电池2.0”能量密度已超255Wh/kg;其钠离子电池刚迈过145Wh/kg门槛,比亚迪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已实现180Wh/kg量产。

对于厂商来说,在如今成熟的动力电池市场中,谁家的密度越高、价格更有优势,就多给谁订单。长期以往,二线梯队的亿纬锂能们,议价能力只会越来越低。

3、存量竞争时代,寻找确定性

动力电池行业已进入“拼刺刀”的存量博弈阶段。

2021年,全球新冠疫情发酵下的动力电池断供危机,将行业独角兽宁德时代送上了万亿市值宝座,也成为了中国最具价值的汽车产业链公司。

彼时,车圈大佬苦求产能的剧本为业界广为流传,宁德时代掌门人也成为了主机厂领导“想见而不得”的人。

但属于动力电池的时代很快过去。当潮水退去后,主机厂依旧是那个掌握产业链命脉的人,头部动力电池厂商还能坐在牌桌上,而那些停留在二线的动力电池厂商日子则并不轻松。

2024年数据显示,全球前十企业市占率攀升至83%,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合计拿下超半数的市场份额,留给二线厂商的生存空间愈发逼仄。

亿纬锂能的底牌是已进入宝马、奔驰、现代起亚等23家车企供应链,手握超500GWh意向订单。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2-2024年,公司五大客户产生的收入分别为144.9亿元、167.6亿元及104.2亿元,分别占同年总收入的39.9%、34.4%及21.4%。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车企年降本要求普遍超过10%,倒逼企业持续压缩成本。

与此同时,新冠疫情给汽车产业带来的“后遗症”便是多供应商模式,尤其是动力电池。车企选择空间更大,不同价格和密度的电池也根据性价比匹配不同的车型。

所以,即便是亿纬锂能掌握了不少意向客户,最终拿到手的订单,或许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抑或者是如想象中那么赚钱。

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曾总结,动力电池行业的特征是“你想卷,但没资格”。

确实,在这个充分市场竞争的赛道,丛林法则可谓相当残酷。此前就有投资者预言,在宁德时代赴港上市之后,处在其身后的二线厂商们必然跑步跟进。

按照2024年财报,亿纬锂能海外业务毛利率为21.23%,高于国内业务5.04个百分点。

看准海外市场的高毛利和市场空间,不止亿纬锂能一家。此前宁德时代赴港上市的过程中,就曾明确表示资金用于海外扩张的需求。欣旺达、瑞普兰钧、中科电气等一种厂商,都在今年年内新建海外电池项目。

据报道,亿纬锂能此次香港二次上市预计募资规模高达300亿港元左右。公司高管表示,登陆H股将进一步提升资本实力、满足国际业务拓展需要,是深入推进全球化战略的必然选择。

对于此时此刻的亿纬锂能来说,手中虽然尚有余牌,但市场却远非停滞不前,而是处于时刻变化之中。

尤其是对于海外市场扩张而言。在美国碳关税和美国通胀法案双重压力下,如何平衡海外高额建厂成本与政策窗口期的错配风险,也是亿纬锂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此,亿纬锂能回应“创业最前线”表示,CLS模式是公司创新的全球合作经营模式,体现了与客户共生共长的价值观。

在这一模式下,公司以轻资产运营为核心,通过技术授权和服务支持降低海外投资风险,为客户赋能的同时创造稳定收益。公司将密切关注海外政策变动情况,同时通过CLS合作经营模式以平衡时间窗口错配风险。

但正如曾毓群办公室此前悬挂的那副“赌性坚强”,动力电池生意本就是一场博弈游戏,亿纬锂能需要更敢赌,也需要在市场中更“坚强”。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