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鸟降价,顺丰必须想办法搞钱了

蓝鲸财经
Jul 23

作者 | 源Sight 王言

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围绕香港这个全球物流枢纽做文章。

近日,菜鸟宣布,香港供应链中心全面开放,面向全球品牌及商家提供服务。根据媒体报道,该中心位于香港,提供全球转运、跨境B2B与B2C仓配一体化服务,支持快消品、3C数码、食品等常规商品以及带磁、带电等特殊品类。

而在不久前,另一家物流企业顺丰在香港的业务则出现新变数。近日,有媒体报道称,顺丰CMO徐本松被降职调任,新任CMO由顺丰集团原CIO耿艳坤接任。

业内有传言称,这一人事调整可能与6月底顺丰终止与拼多多在香港合作一事有关。双方关于香港集运物流服务的合作结束的原因,可能是费用结算没有到位。而更换香港的物流合作伙伴,拼多多或许期望实现更灵活以及更具成本效益的配送模式。

眼下,香港本地电商发展迅速,消费者对内地商品的购买需求大幅增长,内地市场对港产商品的兴趣也不断提升,双向物流量持续攀升。

但另一方面,即便是在香港这个相对蓝海的市场,各家电商也开始打出和内地类似的价格牌。在此情况下,物流企业想要实现拓展业务与控制成本之间的平衡,其实并不容易。

反向海淘的蓝海

随着内地电商增量放缓,对物流企业来说,香港市场不仅仍是有待开拓的增量市场,其国际贸易枢纽的地位,也被物流企业视为加速全球化的重要跳板。

近些年,海淘的趋势,已经逐渐由商品通过香港这个中转站流向内地转变为内地的商品输送至香港。Statista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香港地区的电商用户数量将达到650万。

而随着“反向海淘”的兴起,香港物流短板随之显现,相应的配送需求也开始爆发。Statista预计,2024年香港在线配送市场收入总额将增长12.2%至287亿元,其中非餐饮类别的在线配送收入将达到221.8亿元,且在2025年保持11%的增长。

除了电商平台打出低价牌之外,作为承接香港电商需求的物流主力军,淘宝系物流公司菜鸟,以及早已在香港上市的顺丰存在感越来越高。

2024年10月,拼多多推出香港包邮服务,由平台补贴消费者香港段运费。这期间,香港顺丰也是拼多多指定合作集运服务商之一,用户选择其服务也可享受内地免费运送到港等优惠。而在一年前的2023年10月,顺丰早已宣布全面集运服务,将为港澳地区用户打造“全港可上门,最快当日达”的服务体验。用户在上午10点前合单,当日晚间便能收货。

2023年7月,菜鸟宣布在香港地区率先推出“次日达,晚到必赔”服务。从内地菜鸟集运仓发出的包裹,最晚第二天可送达香港的自提点或用户手中。

总体看,两大物流巨头在香港的业务高度重合,均在当地提供全球转运、跨境B2B与B2C仓配一体化服务,支持多种商品品类,在跨境电商物流领域,二者也都服务于众多商家。

截图来源于顺丰香港官网

根据官网资料,顺丰目前在香港的站点已经超过140个,员工超过3800人,提供跨境、仓储、展会、校园、医药、同城急送以及媒介等多元服务,其中网点、车辆、员工数量以及收派货量均居当地第一位,可以实现30分钟快速到达全香港交通枢纽。

菜鸟则凭借背靠阿里平台等优势,在短时间内聚合各类资源。根据官方数据,过去几年,菜鸟已建立了覆盖全香港的约1000个自提点柜网络,并为本地电商卖家及消费者提供“次日达”物流解决方案和寄件服务。此外,依托香港eHub的智能化设施和持续完善的全球供应链网络,菜鸟可实现“中国至全球核心市场五日达”等服务。

不难发现,面对香港物流市场这块蛋糕,不论是顺丰,还是菜鸟已经成为当地不容忽视的因素,双方都在不断增加在香港的自提点数量,优化末端配送网络的覆盖和运营时间。而从两大巨头同时打响时效战,尝试获取先发优势的情况看,香港物流战事将持续升级。

优势被挤压

作为均在国内耕耘多年的物流巨头,顺丰和菜鸟各自的优势不尽相同。

顺丰是国内高端快递市场的佼佼者,长期的运营使其在香港积累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用户信任度。同时在时效性方面,顺丰能实现诸如“全港可上门,最快当日达”的时效。

顺丰在香港本地的快递服务价格表 | 来源:顺丰香港官网

菜鸟作为淘系电商官方集运平台,背靠阿里的电商和渠道资源,能在短时间内覆盖市场,并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更贴合电商购物流程的物流服务。同时,作为淘系电商官方在香港的集运平台,菜鸟也具备一定的价格优势。

据了解,2023年以来,菜鸟陆续为香港的淘宝用户推出轻小件6元直送香港、本地退、自提点APP极速取件、免除上门住宅附加费等服务。而在7月11日,菜鸟主动掀起一轮价格战,宣布菜鸟APP运费降至500g/2.9元,为全香港新低。

截图来源于菜鸟集运微信服务号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的香港物流市场,在一系列电商平台祭出低价策略的情况下,物流企业定价的高低,直接影响电商平台与其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在这一背景中,顺丰失去了拼多多这一重要合作对象,则直接让其在当地面临单量下滑的压力。

而在此时,作为顺丰的重要竞争对手,菜鸟对于香港市场的持续加码,无疑进一步加剧了顺丰的竞争压力。

通过联动淘宝等电商平台,承接对价格敏感的电商订单,以及布局线下网络这种 “低价+时效+生态协同” 模式,菜鸟分流了原本可能流向顺丰的潜在客户。

而在顺丰、菜鸟之外,截至目前,京东快递极兔等物流企业也在积极布局香港电商市场。愈发拥挤的市场,也让各家企业不断增强在末端配送以及价格等方面的优势。

国际化压力

对于国内物流企业而言,香港市场也是其国际化战略的重要起点。

香港位于东南亚与东北亚航线的交汇点,既是连接中国内地与全球市场的 “超级跳板”,也是辐射亚太、对接欧美市场的核心枢纽,承接着大量内地货物的中转与集散任务。

对于物流企业而言,香港也是自身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支点,布局香港可依托其世界级港口和全球最繁忙的货运机场,构建“内地仓储-香港转运-全球分拨”的链路。

以顺丰为例,目前,细分看,顺丰的业务可以分为七个板块,分别为时效快递、经济快递、快运、冷运及医药、同城即时配送、供应链及国际和其他非物流业务。

而时效快递和供应链及国际业务,是目前顺丰两个最大的营收板块。2024年,时效快递板块的营收为1222.06亿元,占总营收的42.97%。而供应链以及国际业务一直承担着顺丰寻找业绩增长点的重任。2024年,该业务板块实现营收740亿元,占营收的26.02%。

而作为国际物流枢纽,香港市场在顺丰供应链及国际业务的地位举足轻重。

一方面,顺丰在香港的仓储、运输等固定成本需通过持续不断的订单量摊薄,当地市场的订单,也时刻影响着其单票成本。另一方面,订单量的调整,也可能导致规模效应出现变化,其毛利率可能进一步收窄。

此外,顺丰在香港的物流能力是其参与国际电商生态的重要筹码。其在当地的业务进展,影响着自身在整个生态链条的话语权,以及国际资源协同效应。

从盈利角度看,顺丰目前的主要净利润来源,主要为时效快递、经济快递、快运、冷运及医药所在的速运及大件分部。相比之下,供应链及国际分部近两年因为持续亏损而拖了后腿。2024年,该分部净利润为-13.24亿元,同比下滑147.78%。

来源:顺丰2024年财报

一直以来,国内物流企业的国际化业务,都是与中国的跨境电商、制造业企业的出海协同进行。但同时,叠加国际贸易纷争等因素,国际物流市场竞争激烈,各家企业在价格、成本等方面均面临较大压力。

财报显示,2025财年,菜鸟实现营收1012.72亿元,同比增长2%,主要由跨境物流履约解决方案的收入增长所带动。

阿里旗下各版块2025财年收入情况 | 来源:阿里财报

2025财年,菜鸟的经调整EBITA为3.02亿元,相较2024财年下降78%,主要是由于跨境物流履约解决方案的利润下降所致。

菜鸟2025财年收入、成本情况 | 来源:阿里财报

即便市场增长放缓,各个物流企业依然在尝试掘金。

从去年到今年初,菜鸟的多项平台物流服务交还到了电商平台,自身全面聚焦国际物流与智慧物流技术两大核心板块,主力向市场化突破。

另外,有媒体于今年6月报道,菜鸟在经业务调整后,实现了单月盈利水平超预期的突破。

在失去拼多多订单的同时,顺丰也在资本市场补充弹药。6月26日,顺丰宣布通过折价配股再融资约59亿港元。本次募资也延续了顺丰此前赴港IPO意图,包括不断提升自身国际跨境物流能力,研发先进数字化解决方案,以及加强完善物流网络和服务等。

可以预见的是,快递巨头们掀起的这场关乎效率、利润的争夺战,将愈演愈烈。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