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子弹财经 张珏
进口九价HPV疫苗“补贴时代”来临。
5月以来,智飞生物代理的默沙东九价HPV疫苗,在多个省市推出“买一送一”促销活动。在多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14岁女性两剂次接种实际支付约1320元,相当于单针价格降至660元左右。15-45女性三剂次接种也减免一针费用,实际只需花费约2640元。
几年前,默沙东九价HPV疫苗接种3剂次价格动辄在5000元以上,还需去私立医院排队等待疫苗到货,甚至要跨城、跨省市接种。
曾经“九价难求”的焦虑,如今变成了进口疫苗以及国内头部代理商智飞生物的焦虑。
智飞生物自2017年开展与默沙东HPV疫苗业务的深度合作,先是获得四价HPV疫苗独家代理权,2018年又成功拿下九价HPV疫苗的独家代理权。
这一合作关系使智飞生物成为默沙东在中国市场重要的战略伙伴,默沙东HPV疫苗产品在全球的巨额收入中,60%-70%都来自于中国。
很长一段时间内,智飞生物凭借这一独家代理权限成为资本市场的白马股,市值一度突破3500亿元,也曾依靠九价HPV疫苗拿下A股疫苗板块市值桂冠。
然而,昔日的白马股如今却面临现金告急的困境: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短期借款146.66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48亿元,二者合计超过148亿元;而公司账面货币资金只有30.69亿元。
近期,公司首次公开提出拟发行不超过60亿元公司债,用于科技创新领域投入、偿还有息负债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7月14日,智飞生物召开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会议以现场表决和网络投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了《关于发行公司债券预案的议案》。
智飞生物的业绩滑坡背后,也折射出国内疫苗市场从高增长红利,到残酷存量竞争的深刻转折。
1、“盈利机器”失灵,经营困难
2024年之前,智飞生物一直是A股最受追捧的“现金牛”。每年超过50%毛利率,年净利润动辄数十亿,经营现金流足以覆盖所有扩张、分红和股权激励,甚至在资本市场常被视作“稳健经营”的样板。
2020年至2022年,公司营收连续三年保持高增长,并在2022年超过380亿元,2022年净利润仍在75亿元以上。
但这种增长高度依赖HPV疫苗的短缺溢价。
公司2023年年报就曾隐约透出警讯:批签发下降、库存上升、回款周期延长,现金流已经从充裕转向紧张。
2024年,这种趋势加速恶化。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60.70亿元,同比暴跌50.74%,归母净利润为20.18亿元,同比下降近75%,跌幅居主要疫苗上市公司之首。
且2024年看似仍录得约20亿元归母净利润,但这可能是会计层面确认的“账面收入”,公司实际经营现金流净额为-44.14亿元,出现历史性负值,同比下滑149.6%。
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颓势加剧。公司仅实现营业收入23.74亿元,同比下滑79.16%;归母净利润则从去年同期的14.58亿元盈利,转为3.05亿元亏损,成为上市以来首次季度性亏损,财务困境彻底暴露。
从产品层面看,智飞生物的代理业务全线崩塌。
根据中检院批签发数据,2025年一季度,九价HPV疫苗批签发批次同比减少38%;四价HPV疫苗批签发次直接为0。
其他核心代理产品同样表现不佳:五价轮状病毒疫苗批签发11批次,同比下降35%;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批签发4批次,同比下降71%。
在今年5月举行的智飞生物2024年度网上业绩说明会上,智飞生物高管坦言,从公司总体经营情况看,公司当前确实遇到了经营困难。
财务费用的激增更是让智飞生物的业绩雪上加霜。2025年一季度,智飞生物财务费用达到6626.87万元,较去年同期的596万元增长超过10倍,反映出公司为维持运营而承担的巨额资金成本。
然而,智飞生物过去几年在分红政策上却相当慷慨。2020年–2023年,公司累计分红超过40亿元,在现金流充裕时,外界并无太多质疑。
只是在九价HPV疫苗的需求拐点来临后,曾经高分红与高采购的组合,一定程度上透支了智飞生物的财务安全边际。
2、决策失误,存货积压
智飞生物的困境并非突然降临,公司过度依赖代理业务的问题由来已久,其代理的HPV疫苗、带状疱疹疫苗等全球高价值疫苗产品,为公司贡献的业绩占比在多年时间里维持在70%以上。
2024年,其代理产品实现营业收入高达246.7亿元,占比94.61%;自主产品仅实现营业收入11.8亿元,占总营收的4.53%。而这种极度失衡的业务结构,使公司格外依赖于外部产品的市场表现。
直到2023年,智飞生物还与默沙东续签了巨量采购协议:承诺2026年前采购980亿元HPV疫苗。这在当时或许是公司基于渠道议价权与市场容量的自信,但很快被事实证明是巨大的战略风险。
2024年,公司四价HPV疫苗批签发量同比锐减95%,九价HPV疫苗批签发量同比下降约15%。
今年2月,默沙东宣布暂停向中国供应HPV疫苗,预计至少持续至年中。默沙东声明称,此举系“受整体市场环境、需求疲软和渠道库存高企影响”,将根据后续动销情况逐步恢复。
存货积压问题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智飞生物的存货高达219.05亿元,较2024年初的89.86亿元增长超140%,占总资产比例从17.89%飙升至45%。这意味着公司近一半的资产都被存货占用。
在此背景下,进货合同并未相应调整,公司依然需要履行巨额采购。这意味着,公司必须先付现金给默沙东,再用极不确定的下游销售去对冲。
考虑到疫苗产品通常只有2年的保质期,如此庞大的存货规模存在巨大的减值风险。疫苗一旦过期只能作为医疗废物处理,无法产生任何经济价值。
219亿元的存货相当于公司过去几年的净利润总和,如果无法及时消化,将对公司造成致命打击。
相比之下,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账面货币资金只有30亿元,这种极端的高存货与低流动资金配置,是财务结构失衡的直接表现。
然而,高库存只是风险的一面,高应收账款同样危险。2024年底,公司应收账款约163亿元,多数来自疾控中心采购。这部分回款周期在6–12个月,甚至更久。这意味着,公司既要承担上游“款项两清”的压力,也要背负下游赊销的迟滞。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过去几年智飞生物没有认真为未来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目前,智飞生物的产品布局中,主要包括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四价带状疱疹疫苗、二价HPV疫苗等二类疫苗品种,以及部分成人疫苗组合。但这些产品既面临同质化竞争,也难以在短期内放量弥补HPV下滑缺口。
此前被寄望的GLP-1减肥药领域,公司仅通过参股和合作方式进行,初步布局相关企业宸安生物,目前尚未具备商业化收入。
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虽然在增加,但与营收规模相比仍显不足。2024年,智飞生物研发投入9.71亿元,占营收比例为3.7%,相比之下,国内疫苗企业康泰生物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达19.16%,沃森生物达21.14%。
智飞生物方面称,尽管公司在2023年已经开始积极寻找新的商业机会,主动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推动公司实现业务转型。但是,公司对宏观情况变化、行业调整、新业务开拓进度等的研判存在预判偏差,导致经营效益偏离预期目标。
3、疫苗行业逻辑已变:高利模式终结
智飞生物的困境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整个疫苗行业深度调整的一个缩影。行业竞争格局的根本性变化,使得过去那种依靠单一大品种躺赢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近期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之一便是万泰生物九价HPV疫苗的定价策略。7月8日,万泰生物正式公布首款国产九价HPV疫苗“馨可宁9”的定价:499元/支。这一价格仅为进口九价HPV疫苗市场价1318元的38%。
万泰生物的定价策略具有明显的“市场颠覆”意图。按照接种程序,9-17岁女性采用两剂次方案,总费用仅需998元;18-45岁女性三剂次接种费用为1497元。
这种“价格战”的背景,是国产HPV疫苗产能的集中释放。除了万泰生物,康乐卫士、瑞科生物、上海博唯等企业的九价HPV疫苗也进入了三期临床试验阶段,预计将在2026-2028年密集上市。面对即将到来的激烈竞争,万泰生物选择了价格先发制人的策略。
此外,智飞生物产品线上的流感疫苗、带状疱疹疫苗、狂犬疫苗、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等,这些品类也全面进入“降价时代”。
在流感疫苗市场,华兰疫苗2024年6月将四价流感疫苗价格下调30%;金迪克也将四价流感疫苗价格从128元/支调整为88元/支。
GSK的进口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在多地推出“第二针免费”活动,单人全程接种价格从原本超过3200元腰斩至1600元左右;国产百克生物的减毒活疫苗也大幅降价至700元水平。
这种“价格战”背后,反映出疫苗行业整体承压明显。Wind疫苗指数显示,2024年行业营业收入均值为71.31亿元,较2023年的90.99亿元下降21.63%;净利润均值为7.87亿元,较2023年的12.22亿元下降35.60%。
主要疫苗企业业绩普遍大幅下滑。例如,2024年,万泰生物营收22.45亿元,同比下降59.25%,归母净利润1.06亿元,同比下降91.49%;康泰生物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76.59%;华兰疫苗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76.10%。
这种行业内企业的业绩普遍下滑,表明疫苗市场已经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行业的同质化竞争。长期以来,国内疫苗企业普遍聚焦于技术成熟、市场风险较小的传统产品,导致Me-too类产品扎堆,创新不足。
以流感疫苗为例,目前国内仍以传统灭活裂解疫苗为主,生产和技术路线同质化严重。与海外市场不断涌现的高剂量、重组蛋白和细胞培养流感疫苗相比,国内创新产品较少,差异化竞争乏力。
目前国际市场仍由默沙东、辉瑞、GSK等跨国企业主导,前五大疫苗产品合计销售额近250亿美元。但即使是这些跨国巨头,也都依赖治疗性药物和多元化生物制品支撑整体业绩。
全球没有单独依赖疫苗业务的巨头公司,疫苗仅是其收入的一部分。
智飞生物若要实现曾提出的“世界一流生物制药企业”目标,不仅需要彻底转型业务结构,还必须在创新管线、海外布局和商业模式上全面变革。
60亿元债券融资后,曾经的“疫苗茅”能否有机会重新站起来?“子弹财经”将持续关注。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