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大厂品牌部大撤退

虎嗅APP
21 Ju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刀客Doc,作者:刀客doc,题图来自:AI生成

前几天,我了解到一个消息:又一个大厂的品牌部“没了”。

简单来说,这家大厂将原本独立负责品牌建设与传播的集团品牌部,整体并入集团公关部门,未来也不再保留高配级别的CMO岗位。

事实上,过去一年里,“品牌部消失”或“品牌被整合”的消息已经屡见不鲜。大厂们正在经历一场组织层面的“品牌大撤退”——那些曾经直接向高层汇报、拥有高度自主权的品牌团队都已经消失了。

早在3月,京东就官宣撤销集团品牌部,将其人员和职能整体划入市场营销部下的平台营销条线,理由是精简架构、提高服务业务效率。但从组织上看,品牌管理被从总部剥离,转而归属零售业务线,意味着其战略地位的下降。

再看360,动作更极端。周鸿祎直接宣布砍掉整个市场部,称其“效率太低”,不如把资源投入AI和产品研发。当然,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场借AI之名做的宣传,但也传递出一个信号:在资源优先级排序中,传统品牌与市场部门已被边缘化。

放眼更早,腾讯也有类似调整。曾负责腾讯全球品牌战略与国际传播的刘胜义,于2021年初离职,结束了他在腾讯十余年的品牌生涯。这个岗位后来再未补位,成为腾讯品牌职能收缩的标志性事件。

从表面看,这些变化都可以归为“降本增效”的范畴。但我总觉得,事情远不止“节流”那么简单。

今年年初,全球知名猎头与领导力咨询公司史宾沙(Spencer Stuart)发布了一份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在2024年,《财富》500强企业中,仍设有CMO职位的只剩下40%。其中,33%的企业选择用“高级副总裁(SVP)”或“副总裁VP”取代“首席营销官”;还有16%的营销高管头衔为“双职能”,例如“首席营销与传播官(CMCO)”。

更直观的数据是:2024年,共有329家《财富》500强企业保留了高管级别的市场领导人,占比66%,相比2023年的357家减少了近8个百分点。

史宾沙的报告指出,企业正在逐步淘汰CMO岗位,转向将品牌职能“嫁接”到其他角色或跨区域整合的趋势。换句话说,品牌不再是一个“自洽的职能单元”,而是被拆分、嵌入更大的组织流程之中。

我在观察国内大厂时,也发现了类似倾向,甚至走得更快。不同的是,中国的品牌职能主要出现了两个分流方向:

一类,是走向业务市场线

品牌成为业务部门的一环,KPI对齐增长、转化、ROI,强调“品牌必须服务于生意”。

另一类,是走向公关系统

品牌被纳入对外传播、声誉管理体系,成为公司“外部形象”的一部分,承担社会沟通与组织认同的责任。

品牌部走向业务市场看上去是一个非常理所应当的走向,比如京东的做法。

很多公司砍品牌部的时候,挂出的理由是“要服务增长”。我承认,这话没错,但也容易被误解。

我跟不少甲方朋友聊过,他们常常吐槽:“我们希望品牌能‘带销量’,但现实是很多品牌预算最后连曝光数据都很难对账。很多营销campaign的效果归因,周期最多也就30天,而品牌的作用时间可能以季度甚至年度为单位。”

这背后,也是“心智品牌”与“渠道品牌”的博弈,营销KOL刀姐Doris将之称为势能品牌和动能品牌,我觉得也非常形象。这也是大厂对品牌组织调整的另一动因。

  • “心智品牌”做的是品牌的势能,靠价值观共鸣、内容沉淀、场景记忆、品牌联想

  • “渠道品牌”更多是产品的动能,通过广铺渠道、优惠补贴等战术占领市场,即所谓“以量取胜”。

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公司几乎都偏向后者,靠补贴、流量、打折迅速跑马圈地。但当红利退去,获客成本越来越高,大家又重新发现,以品牌为杠杆的营销成本相对变低了,是可以降低信任成本的“护城河”。

问题是:你让一个公司在KPI压身、现金流紧绷的状态下去做长线品牌,似乎不太可能。

京东的例子就很典型。京东近年来在零售基本盘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更加聚焦“低价”战略和转化效率,大促、补贴等促销打法唱主角,品牌形象建设被视为奢侈品。因此品牌部被并入业务线,一方面是减少层级提高效率,另一方面或有意弱化纯品牌导向,让所有营销资源直指业绩。

刘强东多次痛陈京东组织臃肿、效率低下,要“不惜一切降成本”,在这种氛围下,无法直接带来销量增长的品牌部门自然日子难过。

因此,大厂们在“砍”品牌部的同时,也蕴含着对品牌战略转向的考量:品牌建设必须更紧密服务于增长。

在新的架构下,品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形象包装部门,而成为市场运营的一部分,与用户增长、渠道投放协同作业。品牌部门在写OKR的时候,要服务于转化率、点击率、复购率等指标,成为增长漏斗中的一环。

短期看,这种“品牌归市场”的思路确实有效,品牌预算可以做到“干脆利落、颗粒归仓”。

但问题是,企业不是一年生的庄稼,而是需要穿越周期的系统。如果长期忽视品牌资产的积累,企业在用户心中的认知,就会逐渐固化在“功能”与“价格”的低维度上。

而这种“单维信任”是非常脆弱的:当竞争环境剧烈变化、用户心智迁移,原本靠效率、补贴、流量支撑起来的商业系统,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失效。

企业要想稳住节奏、拉住用户,只能不断追加营销预算去“买信任”,去重复教育,去“用更大的声音抵抗遗忘”。

但你要知道,信任不是靠投放堆出来的,品牌心智是一点一滴熬出来的。

那些不那么立竿见影的指标——品牌好感度、用户偏好度、净推荐值(NPS)、二次复购率、主动提及率——它们或许不常写进年终汇报,但才是撑起你未来不被用户抛弃的核心锚点。

品牌职能的另一个归宿,是走向公关。

这几年,越来越多企业将品牌和公关整合为一个大传播体系。以前的品牌部门负责“做故事”,公关部门负责“看舆情”,现在这两者逐渐融合,讲的是一个更高阶的命题:

组织如何统一对外表达,如何管理企业自身的社会语境。

比如爱奇艺,在CMO王湘君离职之后,干脆不再设首席营销官。2021年,龚宇从新华社引入了干了20年的资深编辑郑晓奕,人大新闻系毕业,挂副总裁头衔,负责市场公关工作。

再比如360集团,2024年8月任命张永生为副总裁,统管市场与公关。他的履历很有意思:早年在新京报做深度调查,采访过“莆田系医院”“朋友圈假广告”“电商刷单产业链”等调查报道。

这些人不来自甲方品牌,不来自广告圈,而来自新闻媒体——更准确地说,是来自对风险与社会情绪高度敏感的系统。

前段时间我和一个新消费品牌的市场负责人聊天,我们聊起公司内部的品牌部和公关部,他说:“我们公司有CMO,也有公关总监,两人都向老板汇报,会议桌上客客气气,桌子底下互不服气。”

他说,品牌部觉得公关只会“三板斧”——发稿、撤稿、请吃饭;

公关认为品牌部就是“一招鲜”,搞个logo改造的“品牌升级”就能吹一年。

我后来细想了下,这种“互相看不上”的背后,其实是价值观的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性别气质”的分野。

品牌市场部的负责人,多出身于4A广告公司、快消、内容营销团队,对美感、调性、用户共鸣极为敏感。他们的团队往往气质偏“柔”,更讲求细节、感受和情绪张力。他们甚至会看字体的字重变化、空隙是否均匀、氛围感是否一致——在他们眼中,品牌是一种要被“感觉到”的东西。

而公关部的人,基本来自传统媒体,很多人还带有体制烙印。他们逻辑硬朗,说话简洁,处理问题极快。更关键的是,他们的经验不是来源于审美,而是来源于自己的新闻判断。他们写过调查报道,熬过通宵改稿,处理过政府问询、应对过突发负面,练就了一种极强的舆情预判能力。

相比之下,品牌人处理的是感官系统,而公关人处理的是神经系统。前者追求“美好”,后者管理“生存”。

品牌人希望让人喜欢你,公关人则首先希望别人“别骂你”。

于是,越来越多企业在发生品牌整合时,选择让品牌职能“划归公关”。背后的逻辑也很清晰:

品牌不是广告,不只是美;品牌是企业在社会场域中的一个“身份认同”——它是你说话的腔调,是你遇事的姿态,是你在公共议题里的立场。

尤其对于大厂来说,品牌的风险敞口比商业敞口更高。一个设计不当的广告词、一次被放大的话术、一场社交媒体的误解,就可能引发不可控的连锁反应。这时候靠市场部是救不了火的,只有那些懂“媒体节奏”和“舆论结构”的公关人,才能迅速收拢节奏、压住局面。

而且集团公关部门往往直接向创始人或CEO汇报,承担“领导人公关”的职能,权限高、保密强、行动快。你很少听说哪个大厂的公关部大清洗,因为他们通常是CEO身边最信的团队之一。

相反,品牌部就没这么“核心”了——它可以外包,可以砍预算,可以整合进别的部门。它的组织权重不稳定,结果也难以量化,容易成为组织压缩时的“牺牲品”。

而随着平台舆论环境的变化,公关对品牌的包容力也在提升——他们不再只是“负面灭火队”,而开始学会策划内容、掌控议题、制造讨论。这时候,品牌从“营销部门”归入“公关系统”,反而变成了一种进化。

最终你会看到一个趋势:品牌与公关不再泾渭分明,而是在融合成一个新的能力——既要有讲故事的能力,又要有社会情绪的管理和应对能力。

很多人看到品牌部撤退就哀叹“品牌已死”,但我反而觉得,这说明品牌要进入新阶段了

你看现在的大厂,他们最在意的,其实是一个词:舆论安全。

平台经济已经不是五年前的环境了。一些超级平台,尤其是内容型平台,不仅是商业体,也是一种社会公器。

它们承载的已不仅是广告与电商,也是舆论、规范与集体情绪。

平台必须开始思考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你是一个怎样的“信息环境”?你传递怎样的情绪基调?你的内容推荐,是在制造理解,还是制造分裂?怎么界定什么是健康的讨论、什么是恶意引导?……

这些问题,已经不只是品牌广告层面的“形象管理”,而是关于社会认知和信任的系统工程。

一方面国家对平台监管越来越严,涉及算法透明、未成年人保护、反垄断等多个维度;另一方面,公众对平台的道德要求越来越高——你怎么对待员工、是否压榨商家、有没有操纵算法,这些都可能引发巨大的舆论风暴,让品牌声誉全面塌方。

而这些复杂的、系统性的风险和机会,早已远远超出了传统品牌部的能力范畴。

所以当人们问:“品牌部撤了,以后企业品牌还要不要做?”我的答案其实很简单——不是不做,而是换了个做法。

过去做品牌,靠的是一个部门、一套流程、一支广告团队。但今天,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品牌不该是“一个人干一百分”,而是“每个人干一分”。

品牌的活,已经被拆解到各条业务线里。市场部、用户运营、产品经理,甚至是客服与工程团队,都承担起品牌的一部分:客服一次回复,产品经理一条细节调整,甚至创始人在社交媒体上的一句话,都可能成为品牌的关键时刻。

品牌,已经从一个“说出来的东西”,变成了一个“做出来的结果”。

道理简单,难就难在落地。

品牌分散了,挑战也变大了。

谁来定调?谁来统一声音?遇到风波时,谁来拍板?如果没想清楚,品牌变成“谁都管,谁也不负责”,那才是大麻烦。

我看好把公关与品牌融合的做法,因为公关的意义,恰恰就是帮企业维护并赢得这种信任。

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舆论瞬时放大的时代,品牌不能再只是一个“做样子”的部门,它需要的是一套能真正稳住场面的机制。把品牌与公关协同,就是这个机制的开始。

这就是2025年的品牌现实:不是去“塑造完美形象”,而是构建真实、稳定、可信的表达能力。

如果你还把“品牌”当作一套精美的形象,而不是一场复杂的认知管理战,那你注定会错过这个时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刀客Doc,作者:刀客doc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End

想涨知识 关注虎嗅视频号!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