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样的街区,吸引科研人才

市场资讯
Jul 21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上观新闻)

当全球城市竞相构建创新生态,上海打造什么样的科创空间,才能促进科创的生长?

对科创企业来说,真正想要的科创街区,究竟应该满足哪些诉求?

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出击”

在上海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一处由老厂房改造的智能配用电房里,5米层高下,数百公斤重的精密设备正在运转。这里是“能优网”的办公所在地,也承载着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东科技成果转化的梦想。

“选择扎根大零号湾,首先是地理上的便利,让老师和同学能在教学、科研与企业运营间从容兼顾。”身兼能优网创始人的刘东说。大零号湾依托于附近的上海交大、华东师大,成为高校成果转化孵化基地,产业政策与高校资源一脉相承。

比如说,在政府的支持下,大零号湾与上海交大深度绑定。老师们手握校内科研成果,如果想要转化为产品,在市场上创业,需要经过校内三级答辩,通过“成果转化评审流程”。由学校先进技术产业研究院专门设立办公室,技转专员一对一对接,对教师成果转化项目进行评估审核,确保流程合规、过程高效。

而校方邀请的第三方评估嘉宾中,有对行业技术了然于心的业内专家,有投资顾问类专家,也有大零号湾直接扶持的孵化器平台负责人。

“以前,我们就像守株待兔的农夫,只能等着高校的老师拿项目找上门来。”孵化器平台负责人坦言,这种被动的模式成效不高,不仅缺乏对项目成果的了解,而且当项目方来挑选场地时,往往已错失了最佳的孵化时机。

如今,与高校深度绑定后,大零号湾直接“前端介入”。校内哪些老师的成果正在走向市场,作为评估嘉宾,他们提前了如指掌。“我们的总经理本就来自交大,熟悉学校的科研体系和成果转化路径。”孵化器平台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

当科研成果一旦通过校内的转化评审后,大零号湾长期驻校的专职办公人员马上与创业团队一对一对接,帮助初创企业代办一系列服务,涵盖工商手续、政策对接、融资辅导、员工培训等一系列烦琐内容。

而大零号湾园区也会根据评估等级,提供场地租金减免、装修补贴,落实各项扶持政策。这种模式的转变,让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大幅缩短。数据显示,自该机制运行以来,上海交大项目在大零号湾的就地转化率远超历史平均水平。

从刘东的角度来说,科技成果“躺在纸面上”是长期困扰高校的痛点。成果转化首先面临的不是来自市场的挑战,而是政策的束缚。

老师的校内研发成果,属于职务内发明,其专利能否作为企业的核心专利面向市场呢?两者有产权上的矛盾。

而现在采取的方式是:老师作为专利完成人进行专利转化实施,第三方评估确定其研发专利价值;学校把专利作为无形资产注入老师的初创企业;同时约定,未来企业发展中专利增值收益将按比例与学校分成,形成个人、企业与学校“三方共赢”的格局。

“从专利认定到经费使用,每一步都有章可循。”刘东认为,学校设立技术成果转化专员,专门对接教师创业的内外部事务,而大零号湾在交大派驻专员,更是让高校与园区资源实现“鱼水交融”。

这条科研成果转化路径,被老师们称呼为“阳光化”创业,即政策解绑、制度创新,鼓励老师们正大光明地运用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去市场上创业。

大零号湾作为科创街区,在“阳光化”渠道上,从前端评估到终端的软硬件供给,几乎全方位深度参与,让企业轻装上阵。

“阳光化”政策执行以来,上海交大共完成203家成果转化项目公司注册,其中98个项目落地闵行区(占比48.3%),近九成在大零号湾,总估值超500亿元。2024年,该区域9项牵头或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荣获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有43项(人)项目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均占全市比例约1/5;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7406件,占全区近45%;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基地60家,占全区75%;海外高层次人才1441人,占全区超90%。区域以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合计营收占区域总营收约80%。

“所以,不能把我们看成简单的园区一房东、二房东,或者科创空间场地的租赁方、运营方。”大零号湾副总经理叶隆说,“我们作为国有企业,承担的是科创中心建设的重大任务,做好从‘0到1’的高校成果孵化,才是目前的重中之重。”

建筑梦之队的未来尝试

那么,科创街区如果没有核心高校,又该怎么发力呢?

不久前,以“创新街区”为主题的SEA-Hi!论坛在张江科学城张江之尚创享中心举办,一些科创大咖聊到了他们心中理想的“科创街区”。

“我心目中理想的创新街区,应该是集建筑、艺术、人文、创新于一体的街区,是让科学家不仅想来而且还想留下来的地方。”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认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们常常会与不同学科的人在一起喝咖啡,在一起交流、交锋,乃至交融,从而激发了更多的思想火花和创新灵感。

未来的创新街区不只有硬核的一面,更要让科学家们感受到艺术的氛围、人文的氛围,让大家的思维火花和创新灵感更多地喷涌而出。

也就是说,一个多元碰撞、有生活气息、人与人邂逅、科创灵感交融碰撞的“外部环境”,是科研人员特别喜欢的。

正因为看到这样的变化,已经久负盛名的张江科学城内,如今正在开发建设一个新项目:张江之尚。SEA-Hi!论坛还授予张江之尚“SEA-Hi!论坛特别基地”,期待这里成为更多跨界对话的发生地。

张江之尚前身为张江水泥厂,由上海地产集团携手张江集团共同打造,是上海市浦东新区“金色中环发展带”重点项目,打造三大先导产业的前沿创新高地。

此次张江之尚工业遗存的更新,汇聚了国内外12位知名设计师,如安藤忠雄、马岩松、雅克·菲尔叶、柳亦春、张斌等,他们每人选择一栋建筑或者建筑组群空间,从自身理解对未来科创街区进行诠释。

从水泥筒仓改造的文化艺术中心,到万米仓改造的科创方舟,再到链接未来科创展演的窑尾剧场,12位设计师的作品和而不同,充分考虑了科创人员的艺术、文化等生活服务的需求。

负责设计其中4栋办公楼的柳亦春接受采访时说,他在设计之初,一直观察着周边其他建筑的设计手法。南侧是马岩松由万米仓改造的科创方舟,北侧是安藤忠雄筒仓改造的园区文化艺术中心。

“我负责的4栋办公楼就是处于一个中心位置,反而承担了协调者的角色。”有鉴于此,柳亦春让建筑以一种弱化的姿态呈现在场地之上,用轻盈、纤巧、带一点工业理性的方式,与周边大尺度、粗犷的体量形成互补和统一。

一群跨国设计师联合组成的梦之队,在这样一个位于上海浦东张江地区、距离上海市中心约30分钟车程的老水泥厂的基础上创造空间的无限可能,将占地117,000平方米的工厂改造成一个科创新园区。它能够容纳超过500个研究机构、企业孵化器、初创公司、技术中心和服务平台。

张江之尚在打造科创街区时,如此强化历史空间的独特性,强调未来科创街区的公共性,突出艺术与文化的氛围,也是上海走在前沿的尝试。

“主要目的是促进那些跨界的、非正式的交流,激发科学家们的创造力。”张江之尚项目负责人彭晖说,50%的配套室内外空间将被预留用于展览,包括“科技+艺术”“文化+艺术”等一系列跨界方式。也就是说,这里不仅呈现的是一个科创功能性空间,更要为科创人员提供一个多元、丰富、有趣,促进人与人邂逅、交流、思考、碰撞,激发创造灵感的环境。

这样的科创园区,在国内比较少见,但在国际上已经成为趋势。从某种角度说,全球科创,正逐渐“回归对人的尊重,满足人的需求”。

轻量化,回归“都市型社区”

从全球趋势看,科创街区的发展,可以粗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依附于产业圈的配套型科创。早期的科创活动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产业园区的“配套模块”嵌入其中。

彼时,创新需求高度依赖既有产业基础。比如在制造业集聚区周边,可能会有小型的研发中心、技术改造工作室。它们规模不大,功能单一,核心任务是对接产业端的具体需求。

这种“寄生式”的存在,让科创活动始终围绕产业圈的核心业务展开,缺乏独立的空间载体和发展逻辑,更像是产业体系延伸出的“创新触手”。

第二阶段,独立园区的规模化集聚。此时,科创活动逐渐摆脱对单一产业的依附,进入独立园区化发展的阶段。

以上海张江科学城为代表的创新型园区,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产物。它们往往选址在远郊或城市边缘区域,拥有独立的规划边界和配套体系,强调“大设施、大体量、高密度”的集聚效应——从国家级实验室到中试基地,从孵化平台到人才社区,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创新生态闭环。

这种布局的优势在于能集中配置稀缺的科研资源,降低创新主体间的协作成本,但同时也因地理上相对偏远,与城市核心功能区形成一定割裂。

第三阶段,轻量化渗透的都市化扩散。当下的“科创回归都市”,本质并非简单的地理空间回迁,而是创新活动本身的形态变革带来的空间重构。

随着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崛起,科创活动呈现出显著的“轻量化”特征——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个研发团队,就能开展核心创新工作,不再依赖动辄数千平方米的实验场地或重型设备。

这种变化让创新载体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它可能是市中心写字楼里的一个创业工位,也可能是老厂房改造的联合办公空间,甚至是社区里的共享实验室。

它们突出的优势是“短链条反馈”:从创意产生到原型验证,再到市场测试,能在城市肌理中快速完成闭环,与消费端、应用端形成即时互动。

这种分布式的存在,让科创活动真正融入都市生活,成为城市有机更新的“活力细胞”,也让创新不再受限于特定园区的边界,实现从“集中集聚”到“全域渗透”的质变。

正因为看到这样的变化,张江科学城内孕育的项目张江之尚,尝试在这方面破局。

自1988年北京中关村作为中国首个科技园区成立以来,在科创街区的发展中,我国已经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

而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过程中,诞生了大大小小的各类街区。它们有的起初只是自发形成,有的来自自上而下的精心规划。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相关研究人员表示,经过一系列调研和采访,概览上海科创街区,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五大模式。

第一种是高校驱动模式。以大零号湾为典型。高校不仅为周边科创街区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科研成果,其教学、生活也与城市的商业、居住、公共服务等功能深度交织,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生态。

第二种是研究机构驱动模式。比如中国科学院下属的研究所,或是医院及其附属的医学研究室、科研中心。

以上海徐汇的枫林路街区为例,依托几家大型医院,整个街区聚集了大量生物医药企业。这些企业与医院形成了紧密的联动关系,在临床验证、技术研发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

第三种是龙头企业驱动模式。初期通过龙头企业的影响力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从长期发展来看,这些龙头企业往往会超越单纯的企业角色,向开发运营主体转型。

以上3种模式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存在一个明确的核心机构,作为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第四种是环境与城市服务设施驱动模式。以上海西岸为例,它并非依靠单一的某个机构或资源,而是将整个西岸滨江地区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城区品牌。这里融合了文化、艺术、生活方式,相关技术人员喜欢西岸的年轻、潮流、艺术氛围,愿意在这里办公,从而吸引AI类产业和人群集聚。

这种模式的核心吸引力来自环境优势、完善的城市生活服务,注重场景共享,依托相对优越的区位条件。

第五种是成本优势驱动模式。该模式多存在于远郊或工业转型区域,比如宝山的部分区域。由于土地、厂房等成本相对较低,自然吸引了一些对成本敏感的企业入驻,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初期驱动力

几位受访专家普遍认为,上海资源种类丰富,又囿于房地产成本高,在产业集聚上,很难形成杭州那样的特色小镇式的集中布局,实际上也没必要去做类似的“产业小镇”。

上海的每一栋楼宇中就可能孕育出多元的、集聚上下游产业的科创力量,每一个共享办公空间中就可能诞生创新成果转化。

上海看似没有科创类明星企业,实际上,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硬科技领域一直具备深厚实力,只是有些技术“不为互联网宣传”,未作为“明星企业”被广为人知。

“上海的优势在于产业配套完善、成果转化高效。科创的积累有厚度、有延展度。”一位长期观察科创领域的专家表示。

那么面向未来,适合上海的科创街区应该侧重什么呢?打造科创人员更喜欢的“都市型”创新街区——具备类似中心城区的生活、艺术、文化休闲氛围,具备为科创人群画像而定制的一系列激发灵感碰撞的环境。

在曾经被认为只有工业厂房、冰冷机器、钢筋水泥的科创园区里,把艺术、人文、生活放在突出位置。这是上海的一种尝试,或许也是大势所趋。

原标题:《为什么这样的街区,吸引科研人才》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龚丹韵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