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张图,看清我们身处的经济拐点

虎嗅APP
20 Ju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索,作者:经济小张,原文标题:《6张图,看清我们身处的经济拐点:写给资产在涨跌之间的你》,题图来自:AI生成

疫情之后,我们正在穿越一段经济迷雾,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问题可能不在你身上,而是因为我们也许正处在从未经历过的经济节点。旧的常识正在一个个失效,而新规则尚未建立。

宏观经济分析师Lyn Alden在近期的比特币大会上,用非常详实的数据,阐述了我们正站在的分水岭。她说明了:

  • 为什么经济学理论失效了

  • 为什么美国财政赤字已无“刹车”

  • 为什么民主党或共和党都一样

  • 为什么高稀缺资产能够提供出路

她用的是美国的数据,但这不是纯粹的美国问题。

美元怎么走,美联储怎么决策,黄金为什么涨,都会影响你手里的存款、你买的基金和你未来的生活成本。

作为有责任、有资产、有未来的人,你可能没时间翻长篇大论的报告,关注指标的走势,但用几分钟的时间,也可以看清现实,提前准备。

一、财政赤字扩张失控

几十年来,美国的财政赤字走势基本与经济周期同步。

每当经济陷入衰退,失业率上升,政府加大支出,赤字扩大,托底社会和市场。而当经济好转,就业改善,财政自然收紧,赤字随之缩小。

几乎所有教科书都这么教,几乎所有模型都这么算。

但2017年开始,这套规律悄然失灵:即便失业率下行,财政赤字却依旧持续扩大。当前失业率超低,赤字却狂飙到GDP的7%。

到了疫情期间,财政支出短期激增情有可原。但即使疫情过后,经济迅速反弹,赤字水平仍旧居高不下。

换句话说:美国已经不再靠衰退“触发”财政扩张了,而是默认它永远打开着闸门。

这是经济学理论的第一次失效。

红线为失业率,蓝线为美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可以看到2017年之后的明显脱钩。

二、反常的黄金

我们为什么要关心美国财政赤字?因为它直接影响到资产价格,尤其是高稀缺资产。在当前环境下,最大的变量,不是企业利润、也不是消费者信心,而是:

实际利率的上升已经无法降低高稀缺资产的吸引力。(实际利率 = 美债收益率 - 通胀率)

教科书教给我们的道理是:实际利率下降,黄金上涨;实际利率上升,黄金下跌。历史上也确实如此。

但是,从2022年开始,事情变了:实际利率上升,黄金价格照涨不误,比特币也一同起飞。

按经典的经济学模型来看,这是不合逻辑的。但结合当前的财政背景,这就变得合理:

我们正进入一个财政主导型的市场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资产的定价机制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关注信用持续性、关注财政可控性,而不只是央行的短期操作。

这也是为什么,尽管美联储在2023年已经加息到“911事件”以来的最高水平,压垮了数十家银行(比如硅谷银行,比特币和黄金依然走强。

五年前你咨询专家:“当利率升到5%,黄金会怎样?”他们定会信誓旦旦地说价格一定会崩溃。毕竟在传统框架中,黄金的上涨只是低利率环境下的短期产物,是一场货币宽松制造的泡沫。

但现实给出了相反的答案。2022年利率开始上升,黄金价格走出了翻倍的大牛市。

现实变了。过去,人们以为通胀是暂时的、赤字是可控的、美元是永远坚固的。但现在,这些假设都正在被重新思考。

这是经济学理论的第二次失效。

黄线为黄金价格,黑线为实际利率。黑线的坐标轴是倒转的,向上代表下降,向下代表上升。

三、美联储的利率刹车失灵

在过去的大多数年份里,企业和个人借贷,是整个经济中信用扩张的主要来源。政府赤字则相对克制,通常只在危机或衰退中短暂上升。

这种模式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完美实践:经济由市场驱动,政府只是周期中的补位者。美联储也正是基于这种结构来制定政策,加息冷却过热,降息刺激复苏。

但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情况彻底反转。政府的债务增长逐渐超越企业和个人借贷,并持续领先。不管有没有危机,政府债务都在飞速扩张,而企业和个人的债务增长则相对放缓。图中的绿色小框标出了这些“非常时期”。但实际上,它们已经变成了“正常时期”。

蓝线代表私人部门的年度债务增长率,也就是信用卡、银行贷款、企业债等市场性融资。红线代表政府的债务增长率。2017年之后,红线第一次在没有衰退的情况下,超过蓝线(即绿框部分)。

这意味着我们已经走入一个财政主导的信用体系中。今天的信贷扩张,不再靠企业贷款、个人房贷驱动,而是靠财政部发行的国债来撑起整个系统的货币供应。

再回看美联储的工具箱,就会发现一个根本问题:利率工具不再起作用了。几十年前,当政府债务占GDP比重还很低时,美联储可以通过加息来抑制信贷增长。加息的结果,是贷款成本上升,信用扩张速度放缓,经济自然降温。

但现在,美国联邦债务占GDP超过100%,财政赤字本身就是主要的货币创造源头。

所以当美联储试图加息“刹车”时,发生的却是:财政利息支出飙升,赤字进一步扩大,反而加速了货币注入。

他们面对的不是教科书里讲的宏观经济,而是一台财政驱动的信用机器。

这台机器唯一的操作者美国财政部,并不以控制通胀为目标,而以支付政府的账单、维持系统稳定为首要任务。

这是经济学理论的第三次失效。

四、制度让局势难逆转

既然财政赤字失控,为什么政府不能早点纠正?为什么不能换一届人,把方向调回来?

很合理的问题。但现实不是领导层开个会,天下就传檄而定。有限制它实现的结构性问题。

从1980年代开始,美国开始了长达40多年的利率下降周期。当时,债务占GDP的比例很低,但利率极高,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超过15%。政府的利息支出虽高,但基数小,整体财政压力不大。

此后,债务一路上涨,但利率一路下行。所以,即便债务翻倍甚至数倍增长,只要利率持续走低,整体利息支出仍然可控。

但问题是,利率终有极限。2020年,美国终于抵达零利率的终点站。

今天,美国的债务水平已经接近二战末期的历史高位,但利率却无法继续下降。相反,在高通胀与全球流动性退潮的背景下,利率被迫上调。

蓝线是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也就是长期利率;红线是美国国债与GDP的比例。

这就导致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财政利息支出,开始占据美国政府开支的巨大比重。到2024年,利息支出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开支中增长最快的一项。

1990年至今美国利息开支的变化,可以看到2022年及之后因为加息导致的加速增长。

利息支出的增加,进一步扩大了美国财政赤字的规模,进而再次增加利息开支,让整体财政状况陷入恶性循环。

用我们熟悉的话说就是:以贷养贷

美国政府陷入两难境地:如果降息,货币贬值、通胀升温,反而压垮民间信心;如果不降,就得支付更高的利息,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这也是特朗普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当前的核心矛盾。

这是结构性死局。不是哪个党、哪个人能解开的。在马斯克折腾了半年黯然下台之后,这届美国内阁也终于放弃治疗,在赤字前彻底躺平。以至于我们再次见证历史。

五、退休潮带来的重大变化

1957年以来,美国社保信托基金的资产从零一路增长至近3万亿美元。但这个曲线已经在2018年触顶。

因为美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彻底反转。

1957~2035年美国社保信托基金的资产规模变化和预测。

“婴儿潮”一代,也就是 1946 年至 1964 年出生的美国人,是历史上人数最多的一代。他们在进入职场后,每年缴纳巨额社保,构成了几十年来社会保障信托基金的来源。

这笔巨额资金并没有被用于多元投资或实物储备,而是几乎全部购买了美国国债。

随着婴儿潮一代的陆续退休,根据美国社会保障管理局(SSA)自己的预测,到 2035 年前后,这笔社会保障信托基金将被彻底耗尽。一旦耗尽,政府仍要继续支付退休金、医保等刚性支出,那就只能从一般财政预算中直接拨款。也就是,用新增赤字继续填补这个黑洞。

在耗尽的过程中,这笔巨额基金也必须抛售所持有的美国国债,用于支付医疗等各项费用。

2018年左右所达到的顶峰也恰好与之前提到的财政赤字脱钩于失业率、私人信贷增速落后于政府债务增长等拐点的时间几乎重合。人口或许就是最深层的原因。

的确,理论上可以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推迟退休年龄,削减支出。但问题是,这批即将或已经退休的人是坚定的、纪律性极强的投票人群。

因此,无论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把社会保障预算视为政治禁区。不论是特朗普还是拜登,都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换句话说,社保这笔支出是锁死的,它也将进一步扩大美国财政赤字的规模。

六、让债务降下来?系统不允许

就算不考虑人口老龄化、社保压力、财政赤字等眼前问题,法币体系 + 中央银行 + 部分准备金银行系统本身,就是不可收缩的。

图中的蓝线,是美国系统内的总债务,截至目前,已经突破 100 万亿美元。

黄线是基础货币,也就是美联储直接发行的基础货币。

从1966到2025年,几乎没有任何年份债务是下降的。唯独一次例外:2008年金融危机,总债务短暂下降了不到 1%。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下滑,却差点让整个系统濒临崩溃。美联储迅速把基础货币从 1 万亿美元拉高至目前的约 6 万亿美元。

为了避免系统去杠杆,美联储选择了无限量的货币供应。债务危机没能解决,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从私人部门的杠杆,转向政府的杠杆。

从更长时间来看,过去 110 年间,除了 2008 年和大萧条时期(1930~1934 年),没有任何年份的美国债务总量是实际下降的。

也就是说,110 年里,只有 5 年出现过系统性去杠杆。整个机制只允许债务增加,不允许债务减少。这不为任何人的意志所转移。

达利欧指出,现代经济中有四种去杠杆的手段,但现实告诉我们,发行货币是最多出现的一种。因为其他的方法都太过于痛苦。

七、高稀缺资产提供的解决方案

我们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主要受制于两个因素:

第一是结构。我们身处在一个必须增长的系统,它不允许去杠杆,也无法收缩货币供应。遇到危机时,就是再印更多货币,再堆更多债务,不断自我强化。

第二是人性。没有人喜欢加税。享受赤字拨款的人不想削减,政策制定者也不愿得罪选民。谁都知道问题所在,但解决问题的代价没人愿意承担。这是选票政治结构与无限信用扩张系统之间的共谋。

这正是高稀缺资产存在的意义所在。

它给出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系统逻辑:一个不依赖债务、不需要通胀、不靠再融资的体系。

法币系统的核心逻辑是灵活账本。当风险来临,解决方式就是虚空借力:再印点钱,再发点债,再放点水。

而高稀缺资产恰恰相反:不能增发,不提供政策回旋空间,没有货币工具,它的错误修正机制,不是印钱救市,而是冷酷的强制去杠杆。

未来十年,无论是战事、选举还是金融波动,美国财政赤字几乎注定将维持在 7%以上。

一些变量可以加速这个趋势,另一些变量或许会稍微放缓,但没有任何变量能改变趋势本身。

在这种趋势中,保护自己最可靠的方式,不是猜测政策方向、押注美联储态度,而是持有最高质量的稀缺资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索,作者:经济小张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End

想涨知识 关注虎嗅视频号!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