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狂飙90%,这轮袭榜选手的背后打法

市场资讯
22 Jul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聪明投资者

  今年以来,创新药成为公募基金收益来源的关键“胜负手”。

  港股创新药表现尤为突出。据Choice数据统计,截至7月21日,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987018.SZ)(在港股通范围内选择业务涉及创新药研发生产的50只代表性股票,主要聚焦其他生物制品、化学制剂两大领域)暴涨93.94%。

  部分“先手”玩家,一扫过去4年的低迷,包揽业绩排行榜的金字塔尖。

  Choice数据统计,截至7月21日,年内已有6只基金收益翻倍(涨超100%),均为重仓创新药的主动权益基金。

  此外,在30只年内收益超80%的基金中,29只为配置创新药行业的主动或被动产品。

  其中大部分产品基金经理的任职时间较短,大多是近两年新上任的基金经理。

  医药行业自2021年以来,截至2024年底,4个完整年份医药生物(申万一级指数)下跌超40.19%,连续四年跑输大盘;尤其是2024年,跑输沪深300近30%;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四年下跌59.24%。

  这些成立于医药行情振荡向下的产品,借着今年创新药的东风,不仅抹去了2024年的亏损,也为持有人带来了不错的收益。

  但是,市场行情只是主题型基金一时借力的东风

  当市场普涨时,更应该拉长时间来看其中真正的“先手”玩家,在创新药行情低迷时,是不是也在为持有人创造超额收益,比当下的数据更有意义。

  排名中有几位也是聪投长期跟踪、深访过的基金经理,借着最新披露的二季报,我们来详细看他们是如何持续跑出超额收益的。

  练出2025首只翻倍基的张韡

  张韡目前在管产品6只,其代表产品汇添富健康生活自2021年3月25日管理以来,任职回报58.61%,任职年化回报11.24%,今年以来收益84.92%

  在4月10日接管的汇添富创新药混合后,截至二季度末,其在管总规模达到161.58亿。

  生物医学出身的张韡2014年进入金融行业后就继续深耕于医药行业的研究,2021年正式接任汇添富健康生活。

  当时的医药行业正热,对于基金经理却并不友好,在市场的持续震荡中,医药行业进入了持续的低迷期。

  但从汇添富健康生活的净值走势可以看出,自张韡管理以来,跑出了非常明显的超额收益。

  在过往访谈中,她谈到自己对于细分板块或者具体个股的研究,更多地聚焦在产业的长期逻辑、竞争格局、壁垒等方面,尽可能多地去访谈行业内的专家,并对公司的竞争对手以及上下游情况做深入调研。

  “我对我重仓买的公司有一条要求是,一定是我可以跟踪的,或者说我是能够理解其股价走势的,以及我非常清楚其周期处在什么位置,所以我很少把刚开始跟踪三个月或者半年的公司买到前十大。”

  从汇添富健康生活的持仓来看,张韡2021年的持仓更偏传统药企与医疗服务。

  而同年9月接管的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持仓相对均衡,在创新药之外,还有腾讯美团等港股互联网企业。

  2022年市场暴跌之后,从后视镜的角度,是创新药行业的相对低点,张韡通过大量的调研和做财务模型,得出一大批优质的创新药公司被系统性大幅低估的结论。

  因此三季度以来,张韡大幅加仓港股创新药,随后的半年中,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在半年内修复回撤,并在2023年初的市场反弹中,基金净值创下新高。

  其重仓股康诺亚-B、康方生物自2022年三季度初,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股价上涨超75%。

  她加仓的重仓股是她看得懂每个药在做什么、到底值多少钱。

  以康诺亚-B为例,其特应性皮炎抗体注射药,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全球在自免疫领域出现了数个百亿美金级别的单品。

  张韡在采访中评价,堪比当年肿瘤免疫的PD-1产品。

  此外,被张韡翻出来的石头还有被称为创新药寒武纪”的百利天恒

  一家从仿制药起步,至今已具备包括小分子化学药、大分子生物药及ADC药物的全系列药品研究开发能力的创新药企业。

  2023年1月上市至今(7月21日),股价从28.75元/股涨到了302.16元/股,成为创新药中的十倍股。

  张韡在2023上半年小幅买入百利天恒,仓位并不重;三季度大幅加仓到前十大重仓股,但在2023年底大幅减持,从股价走势来看,是在高点进行了部分止盈。

  2024年上半年,张韡再次逐渐大幅加仓,二季度百利天恒重回前十大重仓股,其股价在6月中旬创下新高。

  在三季度股价持续下行的过程中,张韡越跌越买;四季度小幅减持后,今年一季度再度大幅加仓,截至最新二季报,张韡继续加仓超20万股。

  回顾张韡在百利天恒的波段操作上,时点把握很是精准。

  此外,张韡买入“小恒瑞”海思科的时点也很巧妙。

  医保集采一直是压在化药行业头顶的巨石,以仿制药起家的海思科,在集采前,其核心产品甲磺酸多拉司琼注射液占据市场领先份额,其营业收入从2015年的12.12亿元,到2019年上升至39.37亿元。

  但在2020年医保谈判中,该产品降价90%,加之肠外营养产品集采冲击,公司营收大幅下滑,2021年全年营收锐减至27.73亿。

  此时的海思科开始全力向创新药企转型,2020年底海思科Me-better类麻醉镇静药思舒宁获批,并快速占领市场份额,2022年海思科营收同比增长8.73%,回到30亿以上。

  随后公司营收持续稳定向上,据2024年公司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21亿元,同比增长10.92%;净利润3.96亿元,同比增长34%,也实现了从仿制药企向创新药企的转型。

  张韡2022年下半年小幅买入海思科,从股价走势来看,是2020年以来的最低区间,股价区间在12元/股左右。

  2023年二季度,海思科股价小幅震荡下行,张韡大幅加仓至前十大重仓股,随后持续增持至今,据Choice数据统计,自2022年二季度末至今(7月21日),股价上涨207.97%。

  再看最新披露的二季报。

  张韡大幅增持恒瑞、海思科、三生制药科伦博泰生物-B,大幅减持诺城健华、科伦药业百济神州退出前十大重仓股。

  六只创新药个股新晋前十大重仓股,热景生物益方生物、映恩生物、诺华制药、Alnylam Pharmaceuticals Inc、泰尼特保健、石药集团

  其中大部分是张韡在2024年就已经提前布局。

  她在季报中表示“随着医药行业监管进入常态化,国内医疗需求和医疗行为逐渐修复,2025年产品型企业将迎来恢复性增长。同时,各项支持创新药行业发展的政策也会持续推出落地,支付端、准入端、投融资端均有望看到显著改善。

  随着市场风险偏好显著提升,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药企业也会开始体现长期成长空间。我们坚守投资主线、沿着以下方向布局:

  1)创新药:产品有全球竞争力和成长空间的pharma和biotech;

  2)进口替代率低,壁垒高的优秀设备耗材龙头。

  医药行业未来2~3年会持续展现出较好的抗周期性和科技属性。”

  收益超80%,但规模缩水的金笑非

  金笑非是鹏华基金自主培养的基金经理,自2012年加入鹏华基金,2016年接任鹏华医药科技。

  2017到2024年的八个完整年度里,有六年跑赢沪深300,今年以来净值创下新高。

  金笑非目前在管产品6只,其代表产品鹏华医药科技自2016年6月24日管理以来,任职回报260.27%,任职年化回报15.16%,今年以来收益82.52%。

  Choice,截至2025年7月21日

  虽然金笑非今年以来多只在管产品取得了不错的收益,但其规模在二季度规模“逆势”缩水,鹏华医药科技净赎回623亿份,最新规模26.01亿元。

  鹏华创新医药混合则发布了清盘预警,产品连续30个工作日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

  2016年金笑非接手鹏华医药科技时,净值只有五毛钱,从持仓来看,主要集中在小市值股票上,且持仓不仅有医药股,还有传媒、制造业;但在随后的2016、2017年,小盘股大幅下跌,产品临近清盘。

  2017年以后,金笑非将持仓转向了传统药企中的蓝筹白马,尤其是恒瑞医药长春高新持续重仓超20个季度等等。从季报来看,这也是他较早开始谈及顺应市场以及贝塔的重要性。

  2019、2020年的大行情中,这一持仓风格也给了金笑非正回馈,尤其是2020年基金实现翻倍增长。

  从持仓来看,金笑非在医药股中做了细分行业均衡,包含生物制品、医疗服务以及医疗器械。

  随着2021年集采政策出台,其重仓股受到较大影响,但四季度金笑非止盈了部分CXO仓位,因此虽然全年收益-5.18%,但略跑赢沪深300。

  这次下跌让金笑非的投资框架再次迭代,即重视对资产价格周期的判断,他对资产价格周期很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看机构持仓占比。

  比如在2021年下半年医药股大跌之后,金笑非表示机构持仓占比依然很高,因此对医药行业保持谨慎态度。

  从持仓来看,自2021年四季度到2022年三季度,鹏华医药科技的生物医药持仓占比下降,增配了温世股份等养殖股和交运股,同时高位止盈了药明康德等涨幅较大的CXO板块。

  金笑非最早重仓药明康德2018年三季度,之后一直重仓持有,2019年二季度以来,连续三个季度加仓,但在2020年二季度之后没有继续追高,小幅减持了两个季度后,仓位趋于稳定,仅有小幅调整,直到2022年中报全部清仓。

  可以说金笑非在吃到了药明康德完整涨幅的同时,避免了之后近两年股价的持续下跌。

  2022年四季度,金笑非注意到创新药产业周期逐步进入到兑现的阶段,所以进行了迅速调仓,将仓位提升到90%以上后,兑现农业,交运等持仓,加仓创新药,新进荣昌生物诺诚健华百济神州迪哲医药首药控股

  因此,在2023年初的市场反弹中,鹏华医药科技净值再创新高,在医药行业依然下跌的市场中,取得了10.6%的正收益。

  2024年金笑非持续加仓创新药,替换原有的医疗服务仓位,但在2024的红利大年中,跑输沪深300。

  用金笑非的话来说,彼时的医药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上半年没有跟上红利姥姥,9月之后,市场反弹,也没有蹭上科创的主流板块。

  但在年报中,金笑非依然明确了对创新药的信心,从自己的投资框架出发对2025年创新药行情的预判:

  “医药连续4年下跌,板块估值来到历史低位;超额收益也是历史最低值,医药指数相比股基中位数的超额收益已经跌回2009年;

  全基(剔除药基)持仓在930仅5%左右,现在我们预期会更低,很多机构已经放弃这个板块的持仓。而以上的悲观都体现在股价里了,同时也蕴含了长周期板块反转的可能。”

  一季度持金笑非没有较大的调仓动作,主要在个股之间进行了再平衡。

  鹏华医药科技最新披露的二季报所示,新进前十大重仓股的益方生物、三生国健和艾迪生物也都是之前的老面孔,其他以减持为主。

  但在二季报中,金笑非明确表示“后续我们仍中期看好创新药板块的景气度,当然一些相对拥挤,估值高的个股也会择机兑现收益。”

  在创新药中翻石头的赵伟,也有对市场趋势的好奇

  吃到百利天恒红利的不只是汇添富的张韡,还有富国基金的赵伟,这也是一个喜欢“翻石头”的基金经理。

  赵伟曾供职于百年跨国药企葛兰素史克GSK),在担任药物化学助理研究员期间,参与研发阿尔兹海默症的治疗药品;2011年进入金融行业,历任多卖方医药研究员,2021年3月加入富国基金。

  在农银汇理时期管理的农银医疗保健股票,自2017年6月20日管理以来,截至2021年3月5日,任职回报190.96%,年化回报33.36%。

  目前赵伟在管产品4只,其代表产品富国精准医疗自2021年7月6日管理以来,任职回报-7%,任职年化回报-1.78%,今年以来收益59.85%。

  由于富国精准医疗只能投资A股市场,因此相较于可以配置港股的富国创新药今年以来超80%的业绩回报,有些逊色。

  赵伟“翻石头”的规则强调重视边际变化,组合管理要根据边际变化迅速进行调整,无论是政策面,还是基本面。

  对创新药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药审,“从药审加快,到以OS(总生存期)为临床终点,再到头对头试验,可以感受到政策在鼓励药企超前研发,减少同质化竞争”。

  此外,赵伟还强调沿产业趋势变化寻找行业贝塔,在行业贝塔的基础上,再选择个股来追求阿尔法,即寻找哪些品种会是潜在的“大药”,哪些药能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对他而言,在市场还未充分认知的时候,就是在低位提前布局的好时机。

  赵伟2017年开始布局关注创新药时就谈道:

  “医保的支付向治疗性药品倾斜,真正的创新药品无论从获批的速度以及打通医保的时间都在飞速缩短,我们的监管部门正在向美国FDA的标准看齐。从这个层面上,未来医药行业刚刚起步。”

  当时,赵伟在创新药的持仓不算太重,还配置了中药、医疗服务等仓位。

  2019、2020年增配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的大白马股,直到2021年离开农银汇理,对创新药的配置并不多。

  2021年加入富国后接手富国精准医疗,持仓依然覆盖在医疗服务、中药上,但2022年赵伟低估了对疫后复苏的节奏,行业配置以医疗服务、CXO板块为主,以至于大幅跑输市场。这也是在今年创新药如此大涨之后,任职回报依然为负的主要原因。

  2022年三季度以来,赵伟增配创新药,年报中他谈道:

  “正常化以来,在医保谈判常态化的前提下,很多规则已经被市场所熟悉,创新药作为行业beta进行配置,主要体现在估值提升和竞争力提升,重点关注中美双报的品种和中国潜在有优势的ADC子领域。”

  在双抗ADC领域持续钻研的百利天恒,在2023年一季度,出现在赵伟的前十大重仓股中。

  赵伟自百利天恒上市以来重仓至今,2023年连续小幅增持三个季度后,在四季度赵伟小幅减持,但由于百利天恒股价上涨,成为其第一大重仓股。

  2024年以来赵伟对百利天恒持仓趋于稳定,今年以来开始持续减持,从最新披露的二季报来看,赵伟减持百利天恒55万股,但其年内股价涨超65%,依然是其第一大重仓股。

  可以说赵伟也完整地吃到了百利天恒的这波巨额涨幅。

  赵伟同样也翻到了海思科,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小幅买入,2023年二季度大幅增持后重仓持有至今,享受到了来自仿制药企向创新药企成功转型的红利。

  此外,将PD-1/VEGF双抗授权给辉瑞,刷新国内BD首付款记录,今年以来一度涨超400%的三生制药,赵伟2024下半年提前布局

  三生制药2024年8月中报发布后,丰富的自免管线成果已然为2025年的行情爆发,做好了铺垫;28项在研产品,12款新药推进至临床Ⅲ期或新药上市申请(NDA)申报阶段,2款仿制药品种处于仿制药注册申请(ANDA)申报的阶段。

  但据Choice数据统计,三生制药在2024年三四季度依然被连续减持,今年以来随着创新药行情的持续爆发,三生制药连续两个季度被加仓,仅二季度被机构加仓30,780.06万股,重仓基金229只。

  富国医药创新股票基金最新披露的二季报看,赵伟也大幅增持了三生制药,但从买入成本来看,比今年二季度追高买入的安全垫更厚一些。

  此外,赵伟所管理的富国核心趋势混合是所有在管产品中,医药生物行业配置比例相对较低的产品。

  Choice数据统计,自基金成立以来,医药生物占基金净值比常在30%左右,据最新披露的二季报,医药生物持仓比例较一季度33.63%提升至54.75%。

  此外,年初重仓的港股新消费、互联网龙头换仓为十个百分点的电子、传媒。

  因此,其业绩落后于重仓创新药的产品,截至7月21日,任职回报32.29%,年化回报13.65%。

  从具体调仓看2024年新进前十大重仓股的阿里巴巴,在二季度被减出前十大重仓股,腾讯新进前十大重仓股;

  此外,今年以来涨超200%的老铺黄金,也被减出前十大重仓股;赵伟还减持了寒武纪。

  百济神州、诺诚健华昂利康等新进创新药则是赵伟过往持仓中的老面孔。

  对于想要在创新药行业中获取超额收益的投资者,赵伟的这只在管产品,很明显不在选择范围内。

  享受创新药成长的郝淼

  在过去四年持续低迷的医药行情中,嘉实基金郝淼所管理的嘉实互融精选,截至2025年7月21日,近三年收益超100%的数据很亮眼。

  2021年加入嘉实基金的郝淼,是中科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

  在宝盈基金期间所管理的宝盈医疗健康,自2019年1月17日管理以来,至2021年3月12日,任职收益率182.68%,年化收入62.12%。

  从两年多的持仓来看,重仓变动并不频繁,以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的大白马为主,乘2019、2020年的大行情,离职时期也在行业仍在高位徘徊。

  郝淼目前在管产品3只,规模合计36.52亿元,其代表产品嘉实互融精选自2022年9月22日接任以来,任职回报139.02%,年化回报36.02%。

数据来源:Choice,截至2025年7月21日

  三只产品在细分定位上有一定差异。

  嘉实医药健康是定位于全医药行业的产品,可以投A股和港股,布局相对均衡;嘉实医疗保健只能投资A股,布局相对集中,偏向高成长方向;嘉实互融精选定位在创新药方向,主要是创新药和创新器械,可以投A股和港股。

  2021年9月最先接手的嘉实医疗保健,经过郝淼的大幅换仓,截至2021年底,医疗服务占基金净值52.1%,直到2022年四季度,开始增配医疗器械与创新药。同期郝淼接管嘉实互融精选,重仓配置创新药。

  受益于医药行业政策环境小幅改善,创新药板块有所反弹,在申万医药生物指数下跌7.05%,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下跌24.52%的2023年,郝淼管理的嘉实互融精选录得正收益。

  但重仓医疗服务只能投资A的嘉实医疗保健在2023年大幅跑输申万指数,收益-15.42%。

  细拆嘉实互融精选近三年的翻倍涨幅,郝淼的超额收益来源于享受细分领域创新药龙头企业的成长。

  持仓中虽然没有看到十倍牛股,但信达生物百济神州恒瑞医药、康方生物这些管线相对丰富、商业化能力已经有一定验证或具备独特管线以及重磅产品的公司,相对而言确定性更强,且公司产品竞争力、产品线扩充能力带来的成长空间也更大。

  但更为重要的是拿得住,今年以来股价暴涨的康方生物、信达生物、康诺亚-B,郝淼已经连续重仓12季,二季度以来还在进一步加仓。金斯瑞生物科技、恒瑞医药、泽璟制药、迪哲医药也持有超10个季度。

  此外,郝淼会在兼顾确定性的同时,少量配置更早期的品种,可以为组合增加一些进攻性。

  从嘉实互融精选最新披露的二季报来看,整体调仓以加仓为主,新诺威新晋前十大重仓股,小幅减持了康方生物。

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截至 2025年6月30日

  二季报中,郝淼再次提示风险:

  “创新药板块收获了较大涨幅,预计板块后续的波动可能会加大。但是中长期来看,我们认为中国创新药公司全球化发展的新周期才刚刚开始,优质龙头企业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在细分行业轮动中取得超额收益的杨桢霄

  相反,在今年创新药大涨的背景下,杨桢霄所管理的易方达全球医药混合,近五年收益仅有个位数,从过往业绩表现拆解来看,2022年至2024年该基金持续跑输沪深300。

  基金成立于2020年1月20日,此时的医药行情正处于“亢奋期”,基金净值也持续震荡上行,但自2021年二季度以来市场医药板块急转直下,基金净值也跌跌不休。

  此外,从地区配置来看,易方达全球医药混合港股配置比例超80%,业绩表现或许同港股过去三年流动性枯竭有关。

  相较于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三年跌超近60%,杨桢霄还是跑出了一定的超额收益。

  不同于之前几位对创新药有明显偏爱的基金经理,杨桢霄的研究范围更广,几乎覆盖A股、港股所有医药细分行业,同时对美股药企也保持密切关注。

  生物学出身的杨桢霄,2011年毕业后加入易方达基金,从事医药行业研究,2016年接任易方达医疗保健。

  目前杨桢霄在管产品3只,其代表产品易方达医疗保健自2016年8月20日管理以来,任职回报246.84,年化回报14.95%,今年以来收益49.74%。

  2017-2023年的七个完整年度中,该基金连续跑赢沪深300,但在2024年没能持续,全年净值跌超10%。

  易方达医疗保健在细分领域配置更均衡,杨桢霄会根据自上而下的中观视角观察细分行业的变化,再自下而上去判断各个标的的核心竞争力、护城河、产品周期,通过在医药板块内做一些轮动来获取超额收益。

  从过往行业配置来看,2017年杨桢霄主要重仓化学制剂,2018年市场大幅走低,杨桢霄对部分化学制剂企业高位止盈,同时也做了医药子行业的均衡,增配了医疗服务、中药等等,且持仓以小盘股为主。

  2019年之后,杨桢霄逐渐增加对医疗器械,如设备、耗材、体外诊断IVD;医疗服务以CXO为主,且持仓风格转向大盘股,更聚焦行业龙头。

  2021年下半年开始减仓CXO,加仓中药;2022年增持医疗服务;2023年主要布局在创新药和传统药企转型、医疗器械上,持有中小盘股的比例明显提升。

  2024年以来,杨桢霄大幅增持创新药板块,对医疗器械内的个股进行再平衡调整。

  其持股集中度较高,前十大重仓股占股票市值比维持在60%以上,重仓股平均持股周期一年左右,为基金经理的主观能动性留有一定余地。

  易方达医疗保健最新披露的二季报来看,

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截至2025年6月30日

  杨桢霄小幅减持了恒瑞医药、热景生物、海思科、科伦药业;信立泰、百济神州、诺诚健华、舒泰神、百里天恒新晋前十大重仓股。

  在季报中杨桢霄谈及调仓逻辑,显著降低了包括CXO、器械耗材IVD(体外诊断)在内的其他细分行业持仓比例,将主要仓位集中配置于创新药领域。

  这一调整主要基于我们对中国创新药产业发展前景的深度研判——中国创新药产业在今年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过去几年间,国内在研新药分子数量、临床试验规模以及创新药质量均快速提升,已逐步与世界先进水平(如美国)比肩。

  更为关键的是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创新药出海步伐加速并实现国际化突破,跨国大型药企对中国创新药资产的认知正发生根本性转变,开始充分认识到其价值。

  具体体现在通过授权引进(out-license)方式将海外权益授予跨国药企的中国创新药项目,其数量和金额均创下历史同期新高,且这一趋势仍在持续深化。

  因此,在原有超配创新药行业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提升了配置比例。

  沉寂中的万民远,市场需要相反的声音

  在金字塔尖的业绩榜单中,在2021年被更多目光注视的万民远,不见踪影。

  目前万民远在管5只产品,总规模为42.23亿,其代表产品融通健康产业自2016年8月26日管理以来任职回报136.36,年化回报10.14%,今年以来收益10.84%,规模24.77亿。

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截至2025年6月30日

  2016年8月正式开启基金经理生涯的万民远表现并不突出,很长一段时间业绩表现跑输沪深300。

  2019年通过重仓不太被大众所知的小众医药股,万民远取得86.88%的年度收益。

  从业绩归因来看,行业贝塔的作用是主要动力。

  “翻石头”的能力也很不错,2016年以来,万民远多次重仓的老百姓睿智医药、长春高新,都在2019年二季度到2020年二季度迎来股价爆发期,为组合贡献了不少的收益。

  凭借2019到2022年,在医药板块连续4年正收益,融通健康产业规模在2023年一季度冲上百亿。

  但随着规模的扩大,万民远业绩表现却有所回落,规模一路下滑。

  从行业配置来看,万民远依然驻守在医疗服务、药房和医疗器械上,因此踩空了2023年初的创新药反弹。

  万民远似乎并不着急,面对行业贝塔的走弱,依然强调挖掘被低估黑马股。

  “个股选择坚持‘逆向思维,人多的地方不去’,在企业经营性低点布局,组合构建遵循产业趋势有限,成长与估值匹配,不追逐短期热点,提前预判,做孤独的‘拐点型’价值发现者。”

  从最新披露的二季报来看,万民远的持仓的确没有意外。

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截至 2025年6月30日

  以融通健康产业为例,减持一心堂三友医疗、健之阳光诺和,小幅增持开立医疗东方生物普瑞眼科

  新晋爱博医疗美好医疗美年健康为前十大重仓股。

  可以看到持仓中有药房、医疗服务、医疗器械,依然没有创新药。

  在一季报中,万民远就谈起过对创新药的担心:“尽管创新药产业趋势明确,但A股市场创新药资产价格较贵,本基金配置A股创新药较少。”

  而从该基金的合同条款的约束范围看,该基金不可以配置港股市场。

  二季报中,万民远对创新药维持了之前的观点,表示A股市场创新药资产价格较贵

  但他也表示,以创新药及高端制造为代表具备全球竞争优势的出海产业和以AI等为代表的科技进步领域的投资机会不仅在A股市场,港股市场同样也有,因此本基金也会择机配置适当的港股资产。

  2021年10月成立的融通鑫新成长,是万民远在管产品中可以配置港股市场的产品之一。

  从其过往持仓来看,万民远对港股配置极为谨慎,2023年上半年才开始向港股试探性布局,买入CXO龙头药明康德、医美龙头巨子生物,以及深耕自免肿瘤双赛道的康诺亚-B。

  2024年二季度,康方、康诺亚-B进入前十大重仓股,三四季度,万明远大幅增持港股创新药,但买入比例并不高。

  据最新披露的二季报所示,前十大重仓股,仅有康方生物一只港股创新药。

  从实操来看,万明远对于创新药行业,依然报以审慎的态度。

  写在最后

  根据医药魔方的统计,2024年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Licenseout)完成94笔,总金额519亿美元,同比增长26%;

  1-5月,中国创新药企对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总金额已达455亿美元,超过2024年上半年的交易总额。

  此外,截至2024年底,中国创新药研发数量高达3575个,位居全球第一,还有大量原研药已经处于三期临床状态。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需要看到创新药行业确实迎来了新的拐点。

  但在市场反应如此激烈时,还是需要巴菲特的那句话,在贪婪的时候恐惧,在恐惧中贪婪。

  创新药行业历经4年的单边下跌,涨到当下,差不多已经完成了基本面的均值回归,到了比拼挖掘个股实力的时候了。

  就像一位投资管理人说的,未来的关注重点将在于识别哪些公司真正能成为创新药龙头,哪些公司仅仅是“搭便车”的。

  主动选股的能力会更为重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何俊熹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