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机器人、比特币与移民火星,2020年代这些流行叙事你未必真的听懂了

蓝鲸财经
22 Jul

文|锦缎

“伊隆,你已经不再相信火星移民了。”

2024年总统大选前,有一段时间,卡马拉·哈里斯的民调甚嚣尘上,压过了马斯克和彼得·蒂尔支持的唐纳德·特朗普。

在电话里,彼得·蒂尔心灰意冷地跟好朋友马斯克说,如果这一次大选仍然选中卡马拉·哈里斯,他就离开美国。

“移民到新西兰,哥斯达黎加,或者自己的海上城市项目里。”

总之,躲起来。

电话那一头的马斯克说:“不,Peter,你不明白,除了美国,我们无处可去。”

蒂尔沉思片刻说:“你说得对,海上家园计划并不能免受有毒政治的侵害。”

挂了电话过了半个小时,善于哲学思辨的蒂尔突然醒悟过来:“埃隆,我不敢相信,你已经不再相信火星移民了!”

蒂尔想到的是:

如果海上城市并不是美国之外的归宿,那么火星移民也不是。

马斯克的话里隐含的观点是:

如果无论是1000万辆电动车,还是星链,还是脑机接口,人工智能,这些都无法改变美国ZZ的糟糕走向的话,那么飞向火星也在政治上毫无意义可言。

地球上的有毒零和ZZ,无处不在的管制,将追随技术乐观派们,如影随形,直到火星。

在之后的播客中,蒂尔又用不同的故事重述了这段交流:

在因赤字问题与这届政府分道扬镳之后,马斯克回归了他的技术主线任务,在电话中他对蒂尔很兴奋的说:“你知道吗?10年后将有100亿台人形机器人可以执行人的任务。”

蒂尔说:

“那你应该不太担心美国赤字问题,因为10亿台机器人将极大提升生产力,经济高增速下,赤字,负债,政治极化的问题,都会自然得到解决。”

马斯克思考片刻说:“你说得对,但我还是很担心赤字问题。”

蒂尔说:“所以,其实你不太相信100亿台人形机器人这个故事对吗?”

这对好朋友的电话再度以沉默结束。

01 技术进步:宏大叙事,以及更宏大的叙事

对于今天的技术乐观主义者来说,大多数关于技术变化的对话,都陷入了极端细节中:

今天的人工智能是否已经达到了AGI水平?大模型是否已经是135智商水平?

但这些争论始终无法进入媒体的主流叙事,也无法争取大众的对技术进步的认同:

卢德主义者的论点渐渐取得了上风,大模型替代了程序员和办公室白领,大家眼中的好工作已经被渐渐摧毁,但AI承诺的高增长在哪里?占GDP40%支出的政府效率,如何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得到迅速提升?

换句话说,如果100亿台人形机器人,和IQ135的Grok,不能让GDP产生10%以上的增速,那么以4%利息永续增长的美国国债存量,将让美国永远脱离不了赤字问题。

在一个科技进步被吹嘘的神乎其神的今天,在科技乐观主义者描述中,未来全人类将迎来UBI时刻:

因为生产力无限发展,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部分科技分红,每个月几千美金的普遍基本收入。而地缘政治实力对比,或者赤字问题,更加不在话下。

但事实上,今天主流叙事只讨论人工智能,只讨论比特币,这恰恰证明了技术进步叙事的局限性:

除了比特级的互联网,数字货币,和人工智能,在更大的原子世界中,能够让人感受到生活水平变化的技术进步根本就没有发生:

飞机变得更慢,纽约市的百年地铁变得破烂不堪,机场安检时间变得更长,大学学费变得更贵而工资更低,赤字问题和低效率公共部门如影随形。

物理世界中,一切交通的物理速度都在变慢:协和号超音速飞机在2003年退役了,而且由于机场安检技术含量较低,飞行时间更长,你今天甚至无法很快通过所有安检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

这种技术停滞,让人类持续不断的为之付出代价,但我们面前的这些智能屏幕和设备有这种分心效果:

抖音和小红书可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所以当你乘坐百年历史的破旧地铁时,当你盯着你的iPhone,你就会发现这真是个很酷的新玩意,但由此也就不会因为地铁已经一百年又旧又破而感到分心。

过去30年中,只有互联网以及AI在单边取得进步,而除了互联网以外的几乎所有原子级技术都无甚表现,技术停滞带来的经济增长停滞,恰恰是今天美国无法走出赤字泥潭的核心原因。

从这个角度说,登陆火星,星链,自动驾驶,100亿台人形机器人,亦或是Palantir这样的人工智能超级平台,虽然已经很像科幻,但从某个角度说:

“叙事还不够宏大。”

仅仅依靠人工智能的单边进步,我们很有可能还不足以解决这些致命的问题。

02 AI更像什么

今天的AI,更像1999年的互联网。

1999年,从社会意义上说,所有人都清楚,互联网的未来将无比庞大,但从商业模式说,当时所有的互联网生意模式都已经破产了,到互联网真正成为巨大的生意形态的时候,整整花了15-20年。

所谓的七蛟龙,FAANG,都发生在2014年以后,而当时的人们认为,一年半之后,AI就将改变一切。

今天看,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成就。

但从多大程度上,互联网改变的人们的生活水平?

这其实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在美国,互联网诞生了合计几十万亿美金的公司,即使是在中国资本市场中,也占据了整个中国公司市值的15%。

很显然,没有互联网的生活是注定要比今天更糟糕的。

但互联网距离完完全全改变人们的生活,也似乎还有不小的距离。

今天的世界没有太多宏大叙事的发生,这正好让真正的宏大叙事发生的时候,人们甚至无法应对。

2011年比特币就可以交易,但它横盘了10到11年,并没有得到大规模重新定价。

而AI似乎也是这样:很有可能会增加每年几个点的GDP增长,诞生一些万亿美金市值的大公司,但也就仅此而已。

除此之外的一切,依然归于寂静。

今天的人们处在一个宏大叙事从未实现过的世界里,所以比特币,大模型出现的时候,人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对这个东西定价。

互联网曾经是宏大叙事,大模型通过图灵测试是另一种宏大叙事,它和互联网一样重大。

但除了这三件事之外,过去30年中,技术的重大变化几乎没有发生过:技术进步曾经不仅意味着计算机,还意味着火箭,意味着超音速飞机,意味着创新药,意味着农业领域的绿色革命,水下城市。

但除了计算机,其他的所有科技进步都几乎没有发生。

世界正在温柔的走入那个良夜。

03 停滞的底层因素

科技创新的全面停滞,有很多层面的原因。

比如我们整个社会风险偏好变低了,社会风气更女性化,教育系统更差了,我们的想法不够了,简单的想法已经被大多数发现了,低垂的果实已经被摘走了。

但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人们不敢大胆梦想,因为梦想实现的反面是文明的毁灭。

比如说,1945年在洛斯阿拉莫斯的秘密核爆研发,50年代早期的热核武器,这些核武器花了一段时间才真正完成了渗透率提升,但这种延迟效应最终让越来越多国家掌握了核武器。

通过对科技的管制,在一个停滞的世界里面,今天的物理科学家什么也做不了,不得不搞一些DEI来撑场面,但至少他们不会制造毁灭全世界的武器了。

今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50年,很多东西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但如果我们的世界仍然在加速,所有这些超音速、高超音速飞机,高超音速武器,模块化核反应堆和战术型核武器,也许我们最终不会坐在这里,整个世界早就毁灭了。

今天的人类处于这样一个多元宇宙的分支,一个科技停滞的宇宙,这种宇宙存在着保护元素,免于让人类毁灭,但在其他所有层面,这种科技停滞也严重的伤害了我们的社会。

而钢铁侠马斯克,在比特币,火星,和人工智能之间的种种游离,乃至于幻灭,也正好是这种平行宇宙的映照:

如果说技术的急速进步可能带来毁灭,那么技术的停滞带来的温柔良夜,在今天可能带来了更多马尔萨斯陷阱。

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在避免被核战争毁灭,和科技停滞文明衰退中,上一代的精英做了艰难的选择。

而重启科技进步的选择,落到了马斯克这一代人的身上。

04 结语

今天的技术乐观主义者,正在陷入微观叙事无法自拔,而宏大叙事的舆论场却被有意无意的忽视了。

AI可以解决赤字问题吗?机器人技术会如何改变地缘政治对比?

如果所谓的技术快速创新,并不会改变这些问题的答案,那么这些创新根本没有硅谷的喉舌说的那么重要。

这也正是从24年开始投身政治的马斯克,在几次对话中愈发幻灭的原因:

这些看似天马行空,宏大叙事的技术变革,很有可能实际并没有科技巨头所描述的那样有巨大影响力,甚至小到连3%的赤字率都无法解决。

问题很可能是,今天的大家梦想不够巨大,叙事还不够宏大:

对科技创新的全面重启,意味着巨大的风险,而今天的缺乏梦想的人们,正在逐渐走入那个温柔的良夜。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